解迷

解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志发 著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2375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431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9
字数:8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解迷》是一本破解人生迷惑的书,超然物外,参透了人生。
  迷钱的毁在钱上!
  迷权的毁在权上!
  迷情的毁在情上!
  不解迷行吗?

内容简介

  《解迷》是作者为官一生的人生感悟,通过对一些善恶廉耻等人生道理的阐述,告诉读者人该怎么交,事该怎么做,路该怎么走。语言朴实无华、形象生动,以小说大、小中见大,读后令读者茅塞顿开。解迷是人生路上绕不开的一道难道,这道题不仅能测试人的知识和智慧,更能测试人的品德和心灵。要破解好这道难题,那就应当记住:修庙不如修人,修人不如修我,修我不如修德。

作者简介

  袁志发,汉族,祖籍陕西榆林,中国共产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44年5月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曾任内蒙古日报社副社长、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党组书记、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光明日报社总编辑、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青岛科技大学传播与动漫学院院长。主要著作包括:《人生99》、《琐思集》、《我看人生》、《快乐老年》、《解迷》。

目录

1 解迷
2 心魔
3 心病
4 心清
5 人心
6 怜悯
7 高低
8 自在
9 修行
10 自欺
11 轻生
12 善恶
13 自省
14 聚灵
15 感恩
16 尽慈
17 尽孝
18 识人
19 交友
20 念人
21 君子
22 小人
23 吹捧
24 奸诈
25 报复
26 脾气
27 知福
28 知足
29 知耻
30 孩子



精彩书摘

  君子高在德上,小人低在德上。知人先知德,用人先用德,做人先修德。修德,乃解迷之要道。
  人对某种东西信过了头就会入迷,而一旦被这种东西迷住了,就很难脱得出来,这时候就需要解迷。
  世界本身就是个迷魂阵,一个人要不为任何东西所迷并不容易。有的为财所迷,有的为权所迷,有的为色所迷,有的为名所迷,还有的为酒所迷、为烟所迷,等等,可谓五花八门。奇怪的是,人迷什么就受什么的害,迷钱的毁在钱上,迷权的毁在权上,迷情的毁在情上,迷名的毁在名上,迷酒的毁在酒上,迷烟的毁在烟上。你看,不解迷行吗?
  人被迷的还有很多,有迷于朋友的,结果为朋友所欺:有迷于儿女的,儿女却忘了孝道;有迷于古玩的,却惹来杀身之祸;有迷于虚名的,到头来为虚名所害;有迷于小聪明的,最后却自己算计了自己,真是迷什么跟着什么倒霉。你再想想,不解迷还得了?
  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这些还未入迷的人,不妨做个旁观者,思衬一下他们是怎样入迷的,又何以脱不出来,以及如何才能脱得出来。
  古时,有的人把这些入迷者统统概括为一句话,叫被“鬼”迷住啦。他们把鬼分为多种,有凶鬼、急鬼、冤鬼、酒鬼、烟鬼,还有屈死鬼、无常鬼,反正死于什么、倒霉于什么,就是被什么鬼捉弄了。于是,有的人修庙,有的人烧香,有的人求神,这自然是难以奏效的。不过,古人也有极明白的,比如王善人就是其中的一个。在王善人看来,入迷,那叫“迷惑”。
  人为纷繁世事所迷惑是很难避免的,所以被迷惑,是因为看不清楚而犯了糊涂。比如金钱,它是有用的,但作用有限,如果你把它看作是万能的,那你就会入迷。比如权力,有权比没权好,可如果你有了小权还想着大权,那你也会入迷。再比如美色,能娶个漂亮的老婆当然是好事,但如果看见漂亮女人就动心、甚至想占为己有,那你也肯定会入迷。入迷者糊涂也!
  人要不入迷,就应少犯些糊涂;人要从迷中脱得出来,就当多一些清醒。一个人是否清醒,没有什么特别的尺子可以衡量,如果非要造出一把尺子不可,那就是两个字:“德性”。君子高在德上,小人低在德上。知人先知德,用人先用德,做人先修德。修德,乃解迷之要道。
  想古看今,解迷也是人生路上绕不开的一道难题,这道题不仅能测试你的知识和智慧,更能测试你的品德和心灵。你要破解好这道难题,那就应当记住:修庙不如修人,修人不如修我,修我不如修德。
  ……

前言/序言

  序

  去年十二月中旬从瑞典回来,立即陷入了繁杂的事务当中,以至于应做的事一件没做,应写的东西一个字没写。这些天,刚刚要平静下来,收到袁志发先生送来的三本书:一本是《快乐老年》,一本是《我看人生》,一本是《解迷》。其中,《解迷》是样书,要我为之写序。

  《解迷》是一本破解人生迷惑的书。人生一世,迷钱、迷权、迷女人、迷名誉……迷之愈急,毁之愈速;迷之愈甚,毁之愈剧。因此,作者在书中要人们修己德,解心魔,去心痛,身心清净,克己守分,一句话,要能“放下”。放下,才能自在、自由,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心灵的自由与美好。

  纵观全书,可以看出,作者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从“人”的角度出发,超然物外,参透了人生。书中关于人生的感悟,处世的经验,精到而透彻,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作者袁志发先生曾是光明日报社总编辑,退休后到我的家乡山东任青岛科技大学传播与动漫学院院长。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袁志发先生在山东一定会如鱼得水,做出更加骄人的成就,写出更多的锦绣文章。

  权为序。

  莫言

  2013年1月19日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悟之后返璞归真意味着你理解了生命意味着你找到了快乐意味着你将用爱来替代那些自作聪明的公关技巧。成熟与天真是同样的意思——唯一的差别在于,成熟是对天真的回归。2.事理分析

评分

布衣学者张中行张中行先生是真正学贯中西的大家,其对语言、文学、哲学、宗教、历史、戏剧、文物、书法……的学识之渊博,文化界早有公论。已故著名学者吴祖光曾经说:“我那点儿学问纯粹是蒙事,张中行先生那才是真学问。”   可是,张先生却永远认为自己还太不够了,老是说:“我这辈子学问太浅,让高明人笑话。”当别人摇头时,他便极认真地解释:“可不是吗?要是王国维先生评为一级教授,那么二级没人能当之。勉强有几位能评上三级,也轮不上我。”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逐渐清明,已到古稀之年的张中行先生亦老树发新芽,开始了散文随笔的创作。这一写竟如大河开冻,滚滚滔滔,流出了“负暄三话”为代表的上百万字文章,一时举国上下,书店书摊,到处摆着张中行著作,国人争读,影响巨大。著名作家、藏书家姜德明先生说:“张先生的代表作‘负暄三话’对当代散文深有影响,扩大了散文天地,开阔了读者眼界,提高了人们的鉴赏和写作水平,是功不可没的,值得后人永远珍视。”北京文联研究部主任张恬女士评价:“他的文人气质有承接传统的一面,但比起传统的学者散文,他却多了思考,且不乏真知灼见。他的离去,似乎结束了一个时代。”   三   在中国文化界,张中行先生被称为“布衣学者”。他出身农家,一生始终保持着平民知识分子本色,不贪热闹,不慕名利,不钻官场,不经营自己。他打从心底里把自己看得普普通通,自道“我乃街头巷尾的常人”。   大概正因为如此,张先生有着很多崇拜者,后来竟至成为他的挚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原兵种部政委田永清将军说:“在十几年的交往中,知识渊博、人品高尚的张老给了我极多的教益。我感到现在有些人是有知识没文化更缺乏道德,而张老身上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美德。”另一位孙健民将军说:“虽然张老是文人,我是军人,但他的确感召着我,也感召着我们部队的许多干部和战士。我们不但学他的文章,也学怎样做人。”   说到做人,《读书》杂志资深编辑吴彬女士说:“张先生做人的精到之处,在于他真正体悟到了‘顺生’二字,第一顺其自然的生命规律,淡薄名利,不跟自己较劲;第二顺从内心的道德律令,不做违背良心的事,不与别人为难。这是他能长寿的重要原因,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美术家协会主席吴欢也由张先生的逝去,说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问题:“张先生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文化,对这样一位文化老人的去世,应该引起年轻人的足够重视。在当前市民文化、网络文化的热闹中,有些人正因为切断了自己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才在闹腾中迷失了方向,应该回归对传统的尊重。”   一个人能活到将近百年而受到如此的景仰,念着他的名字与承接传统的话题相衔相接,这个人是我们伟大中华文化的精英。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韩小蕙)

评分

评分

深入下去。例如,我们现在探讨的是问这个话题。你当然可以静止地、孤立地谈论这个话题,但这不见得是最好的。如果你把问与学联系起来考虑,你可能会发现,问实际上也是一种高效的

评分

评分

分析命题(观点)成立的理由。你提出任何观点,都得想一想这个观点成立的理由有哪些,如何才能说服人们接受你的观点。2006年高考四川作文问,假如你的论点是人生离不开问,那么,

评分

本书多读几次,(3)更宏大一点,叩问宇宙规律,探求世界变迁,也是问。上述思维环节,显然有利于你找到一个较为深刻的立意,由此推展开去,也有利于你发现论证的思路。假如你的文

评分

学——所以才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之说所以孔子才会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切磋琢磨的愉快。当然,你也可以把问与思联系起来无思之问是盲目的,无问之思是闭塞的,如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