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最伟大的哲学家都曾用对话形式阐述他们的论证,但是,对话形式本身却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本书中的三篇论文分别考察了柏拉图、休谟和维特根斯坦采用对话形式写作的理由,并探讨了哲学内容与其文学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开篇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最差劲的作家也不会一无是处,确实如此,即使最差劲的作家,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所以在研究做学问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秉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传统,虚心求教。
评分而对于如何做一篇研究性论文,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迪。首先,在做一篇论文之前,如果想完备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得知道自己要说些什么,否则的话一定会说的不着边际”,这也就是要求我们在做一篇研究性论文之前,要最先弄清楚自己在想什么,自己想表达的是什么,否则,连你自己都不明白,如何能作出一篇条理清晰的文章去说服他人。
评分我将从最近在英语国家中发生的“科学之战”(science wars)开始我的阐述。有人认为,美国发生的“科学之战”是从1996年《社会文本》(Social Text)季刊发表《跨越边界:迈向一种量子引力的转型诠释学》(Transgressing the Boundaries:Towards a Transformative Hermeneutics of Quantum Gravity)开始的。在我看来,这篇文章的作者阿伦·索卡尔是个二流的物理学家。文章是一个有意设计的骗局,目的是为了表明文学理论家和人文学科研究者的无知。《社会文本》是一本激进的文学理论刊物,编辑们这次上当受骗,接受和发表了这篇带有欺骗性质的文章。这个事件逐步从学术圈流传到报纸和因特网上。从广义上来说,这场“战争”涉及的是科学是否普遍有效,科学是否是享有特权的知识,科学是否在文化和价值上中立和科学是否变成了“科学的卫道士”这些问题。人文学者是这场论战中受愚弄和受攻击的对象,他们被认为是攻击科学的;他们宣称是相对主义者,否认普遍和绝对的真理。对他们来说,所有的知识形式都仅仅是主观的(在这里,通常攻击的目标是解构主义者、女性主义者和“社会建构论者”)。当然,这场广受瞩目的讨论让索卡尔“名利双收”,书籍、文章、电视访谈都介入了这场争论。
评分其次是关于下定义的准则。苏格拉底认为,“现在大多数人都不明白自己并不知道事物的本质,因此在讨论时,他们把人们一致赞同的关于某个事物的定义搁在一边,还以为自己知道这个事物,而在耗费精力进行讨论之后,他们最终当然就会发现自己的看法既相互矛盾,又自相矛盾。因此,你和我一定要避免再犯这种我们指责别人的错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一个人是更应该陪伴有爱情的人还是没有爱情的人?我们必须先对爱情的定义取得一致看法,这个定义要显示爱情的本质及其效果,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讨论爱情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这一段话中,苏格拉底是在告诉我们,在对一个事物进行讨论之前,首先要对这件事物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这个定义要能显示事物的本质及其效果,才是最完备的定义,才会有接下来进一步的讨论。只有建立在明确、完善的定义之上,讨论才能有根基的得以发散。
评分在这种关键时刻,苏格拉底为什么不是向西米亚斯或克贝而是向斐多本人发表他的评论?我觉得,这是因为他是在隐秘地谈论西米亚斯和克贝。在紧前面的一段,西米亚斯和克贝都对苏格拉底有关不朽的诸论证表示强烈怀疑。但是,西米亚斯的那些怀疑从动机上讲却完全不同于克贝,而谈到厌恶推理的那段则能让我们弄清其中的缘由。克贝的怀疑从方法论上讲是正确的,并最终会把他引向对问题的满意解决。但是,西米亚斯的怀疑却开始出现厌恶推理的症状。下面,就让我对此作出解释。
评分好书,不错,挺好
评分还是可以的,了解西方学者研究哲学的思路
评分看着还不错,内容不错!
评分在那个时代,一个贫穷的苏格兰人能选择的生涯途径相当少,休谟面对的是成为家庭教师或是成为商人的职员这两个选项,他最后选择了后者。1734年,在于布里斯托经商数个月之后,休谟前往了法国安茹的拉弗莱舍(LaFlèche)旅游,在那里休谟经常与来自Prytanée军大卫·休谟事学校的耶稣会学生进行哲学讨论,勒奈·笛卡尔也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在那里定居的四年中休谟替自己订下了生涯计划,决心要“过著极其简朴的生活以应付我那有限的财产,以此确保我的独立自主性,并且不用考虑任何除了增进我的文学天分以外的事物。”在法国定居时休谟也完成了《人性论》(ATreatiseofHumanNature)一书,当时他年仅26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