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反奉见闻

郭松龄反奉见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东藩,徐彻 著
图书标签:
  • 郭松龄
  • 奉系军阀
  • 东北军阀
  • 军阀混战
  • 近代史
  • 回忆录
  • 历史
  • 人物
  • 军史
  • 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1963
版次:1
商品编码:10128204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近代史料笔记丛刊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8-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2
字数:12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郭松龄反奉是奉系军阀史乃至中华民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1925年11月22日,东北军高级将领郭松龄在河北滦县通电全国,宣布倒戈反奉,将所部改称为东北国民军,回师东北。郭松龄要求张作霖下野,并提出在东北实行民主共和政治的主张。郭军一度进展顺利,先后攻占山海关、锦州、新民等地。张作霖在日本支持下全力反扑,同年12月25日,郭松龄兵败被杀。
  本书收录了20余篇文章,绝大多数是未发表过的回忆资料。对于所叙述的事件,各位作者或亲眼看到,或亲耳听到,或亲身参与。所涉及的内容,包括郭松龄反奉的原因、经过等,也包括张作霖和张学良的一些活动情况。资料真实,细节生动。

目录

整理说明
郭松龄反对奉张东军见闻纪略
一、张作霖帅府的所见
1.总参议公厅打开闷葫芦
2.胡若愚、王之佑的电报内容
3.张作霖的惶恐与调兵遣将
4.杨宇霆出走之谜
5.郭松龄拒见张学良
6.连山溃退沈阳混乱
7.锦州的风云际会
二、新民巨流河决战与郭军覆灭
1.张学良重组第3方面军团
2.新民巨流河决战东军兵力部署
3.郭军进攻概述
4.郭松龄逃走与就擒
5.东军进入新民和善后处理
三、附刘荫厚来信
1.东归动机和经过
2.张军团长对东归人员的表示
关于郭松龄反奉倒张的经过纪实
前言
一、我就任东北国民军第四军
军法处处长的经过
二、郭松龄反奉倒张的原因
1.受革命浪潮的影响
2.争夺权势
3.李景林促成
4.政见不合
5.郭杨矛盾
三、当时的兵力
四、计划行动
五、攻下连山
六、当日锦州
七、进军义州
八、向白旗堡前进
九、第四军的最后任务
十、倒张未成与郭松龄被捕的实际情况
《关于郭松龄反奉倒张的经过纪实》一文的两段补充

郭松龄枪毙姜登选的详情
郭松龄反奉片断
一、军调滦州
二、滦州军事会议
三、交兵权,任"总指挥"
四、郭军兵败新民
五、郭反奉失败后,吴俊升建议
杀营以上干部的经过情形
六、求见张作霖
七、姜登选被杀经过
阚朝玺投郭(松龄)被拒的真相
关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郭松龄倒张作霖的经过

郭松龄反奉之片断
一、回师东上
二、巨流河激战
三、缴械告终
记录郭松龄反奉的几段事实
一、白旗堡军事会议
二、战事失败我们流亡文会中学
三、郭松龄失败后暴尸经过
四、郭军失败后,一些被俘将领表现得奇形怪状
1.我与赵军需官巧逢旧上司朱继先,改变了立场
2.刘佩高大胆陈情,仍获要职,带兵出征
3.焦团长陈说利害,拯救了自己,保护了全团,照顾了整个西军
郭松龄反奉最后阶段的回忆

郭松龄反奉续志
一、连山阻击战
二、沟帮子整编和进军营口的受阻
三、派齐世英赴日本乞援
四、谭自新的敢死队袭击白旗堡
五、郭氏夫妇被擒及其死亡

郭松龄倒戈梗概
一、郭松龄的野心
1.拉拢张学良
2.多揽兵权
3.去旧换新
二、郭松龄的末路
1.郭松龄倒戈起始
2.枪杀姜登选与扣留赵恩臻等
3.出兵情况
三、郭松龄失败原因
1.撤销高级军官与不顾士兵饥寒
2.官兵不忘旧
3.出兵迟缓
4.紧急关头不理军事
郭松龄反奉时我的所见所闻及其结局
郭松龄在什么情况下倒戈的?
郭松龄倒戈始末
郭松龄倒戈
郭松龄和张作霖的斗争及郭的失败与死亡
郭松龄反奉失败外交为其主要因素之一
郭松龄反奉之起因及其失败之原因并简述其死
反奉起因
失败原因
简述其死
回忆郭松龄反奉,张作霖赔偿绥
中人民损失的经过

精彩书摘

  二、新民巨流河决战与郭军覆灭
  1.张学良重组第3方面军团
  滦州会议后,原第3方面军团各部队,尽被郭松龄据有,原第3方面军团军团长张学良手无一兵一卒。他在秦皇岛为郭松龄拒绝见面后返回连山车站时,即发表张廷枢为步兵第19旅旅长,以在沟帮子整训的从榆关缴械的徒手兵编为三个团,委赵有光、王朝臣、齐家祯为团长,开到新民补充军械、装备,这位光杆的军团长才有一旅的底队。
  连山战斗,郭军的第1军第34旅第4团团长富双英率部队归。富双英系保定军官学校第5届毕业,投入奉天军队后,从排、连长几年间升到第34旅第46团团长。滦州会议后,郭将第34旅旅长孙旭昌撤职,富有资格升任旅长,而郭竞委派其速成同学马忠威为旅长,富内心不满。当连山战斗时,富率本团(欠一个营)背叛郭松龄,向第5方面军团正面刘麟宝团投归东军,张作相将富团送交张学良收编。张作霖得着消息后,甚为高兴。编为步兵第12旅,以富双英为旅长,隶属两个团。以其中校团附刘振东、营长李德荣为团长。又第34旅第59团第3营营长刘荫厚也率部队归,改编为第40团归张廷枢指挥。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与“郭松龄反奉见闻”无关: 《烟雨江南:一座古镇的百年风云》 作者: 林远山 出版社: 翰墨轩文化 装帧: 精装,附赠手绘地图与老照片集 页数: 890页 --- 内容提要 《烟雨江南:一座古镇的百年风云》并非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而是一卷细腻入微、充满水墨气息的时代侧影。本书以虚构的江南水乡“青溪镇”为叙事核心,跨越了清末光绪年间至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的漫长历史长廊。林远山以其深厚的历史功底和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将青溪镇的兴衰沉浮,融入了镇上几大家族的命运起伏之中,描绘出传统宗法社会在现代化冲击下的挣扎、蜕变与最终的消逝。 全书结构宏大而不失精妙,以青溪镇的标志性建筑——横跨镇中央的“清河廊桥”为时间轴的隐喻,叙述了镇上以制扇、丝绸和古典园林营建闻名的“沈、苏、顾”三大家族,在百年间的爱恨情仇、商道争锋与人性考验。 第一部分:晚清的旧梦与浮光 故事始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青溪镇依然沉浸在晚清的宁静与衰颓之中。沈家掌舵人沈鹤汀,以其精湛的折扇制作技艺闻名江浙,其府邸“听竹轩”是镇上文人雅士的聚集地。然而,外部世界的风云变幻正以看不见的方式渗透进来。 这一部分详尽地描绘了传统手工艺面临的危机。随着机器纺织业的兴起,苏家引以为傲的传统手工丝绸生意日益难以为继。同时,顾家凭借其世代经营的古典园林设计与修葺技艺,试图通过迎合新贵阶层的审美需求来维持门面,却也因此沾染了浮躁之气。 作者笔下的时代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是传统礼教的森严壁垒,另一方面是西方思想与新式教育的暗流涌动。沈鹤汀的次子沈慕远,负笈东洋归来,他带来的不仅是西方的科学知识,更有对旧秩序的冲击。他对家族产业的革新尝试,遭到了守旧派的强烈抵制,由此引发了家族内部第一次重大的理念冲突。 第二部分:民国的喧嚣与迷失 进入民国时期,青溪镇的表面宁静被打破。军阀混战的余波、商业资本的涌入,使得镇上的权力结构开始重组。苏家因敏锐地抓住了上海滩的贸易机会,一跃成为镇上的新贵。他们将家族重心转向了现代金融业,这使得与传统手工业者和园林匠人的隔阂日益加深。 本书用近四百页的篇幅,深入剖析了知识分子在动荡时期的精神困境。顾家的第三代传人顾怀瑾,原本被寄予厚望成为留法归来的建筑大师,却在战乱中目睹了无数传统建筑的损毁,他开始质疑现代化的价值,并投身于地方文物的抢救工作,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个人代价。 更具戏剧性的是,沈家在家族纷争中逐渐式微,其精妙的制扇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林远山通过描绘一场围绕着“清河廊桥”修缮权的争夺战,揭示了不同阶层对“文化遗产”的不同理解:是将其视为经济资源,还是视为精神的根基?这一段落充满了对个体在宏大历史洪流中挣扎求存的悲悯。 第三部分:新时代的曙光与重塑 抗战胜利后,青溪镇迎来了短暂的喘息,但随之而来的土地改革和政治运动,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原本根深蒂固的家族势力在新的政治语境下土崩瓦解。 作者在此部分展现了其高超的“去人物化”叙事技巧,将焦点从精英阶层转向了普通民众。比如,一位原为沈家制扇学徒的普通工人老陈,如何在新的集体体制下,力图复兴失传的制扇技艺,并在新的工厂体系中找到了定位。这部分内容大量参考了当时的口述史料,笔触朴实而充满力量。 小说的高潮部分集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镇貌改造”运动。清河廊桥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以修建现代公路为由。此时,已年迈的沈慕远和顾怀瑾,两位曾经的理念对立者,意外地走到了一起,共同向新的管理者陈述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他们最终的努力,象征着传统与现代之间一次艰难的、充满妥协的对话。 艺术特色与价值 《烟雨江南》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非凡的细节描摹能力。林远山对江南的物候、饮食、方言、乃至不同时期服饰的考究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他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事件,更是在重构一种“活着的历史”:廊桥上的雨声、扇面上墨的洇开、丝绸在手中滑过的质感,都跃然纸上。 本书文笔洗练,叙事节奏沉稳,兼具大家族小说的厚重感与地方志的精确性。它以一座小镇的缩影,深刻探讨了现代化进程中“何为传承”与“如何放下”的永恒主题。它既是对逝去江南的深情回望,也是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复杂性的冷静审视。对于希望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并钟情于细腻生活描写和地域文化的读者而言,此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 附录: 本书包含对青溪镇历代重要匠人名录的考证,以及作者收集的数十幅清末民初青溪镇的珍贵历史照片。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此书,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在资料搜集和背景梳理上的扎实功底。整本书的结构布局精妙,逻辑链条清晰缜密,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政治博弈梳理得井井有条,毫不拖泥带水。它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反奉”的事件,更是通过这个核心事件,辐射出了整个北方军阀混战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生态和社会风貌。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标签化、脸谱化,而是力求展现出每个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复杂动因和多重考量。这种多维度的审视,让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促使读者跳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去理解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交织的复杂性。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在于其对“历史视角”的反思。它提醒我们,任何历史叙事都带有其特定的立场和局限性,而优秀的史学作品,恰恰在于能够呈现出这种“多重视角”的可能性。书中对于不同派系、不同人物的动机剖析,往往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解读框架,挑战了既有的某些既定印象。它鼓励我们像侦探一样去审视史料,去探究那些被掩盖或被简化了的部分。这种探究精神,使得本书的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乐趣,它不仅仅是提供答案,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我们对历史真相的持续追问和深度思考,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和思想穿透力。

评分

《郭松龄反奉见闻》这本书,从书名上看,仿佛能让人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感受历史的脉搏。然而,真正的阅读体验远比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简单地记录事件的经过,而是深入挖掘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抉择。书中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紧凑如战鼓擂鸣,令人屏息凝神;时而舒缓如潺潺流水,引人深思。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纪实,更像是一部心理学的剖析,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背景下,个人命运与宏大历史洪流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让读者仿佛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深刻体会到历史选择的沉重与不易。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它避开了传统历史著作的刻板与说教,转而采用了一种近乎文学散文的笔调来叙述历史事件。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使得即便是对那段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其流畅的文字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所吸引。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赞叹,无论是对场景环境的描绘,还是对人物神态、动作的刻画,都显得极其精准而生动,仿佛是用高清的镜头记录下来的一般。这种注重“现场感”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让那些尘封的往事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读罢全书,留下的是一种萦绕心头的画面感,而非冰冷的史实罗列。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评判,这本书的叙事张力拿捏得恰到好处,高潮迭起却又不显刻意煽情。它仿佛是一部精心编排的戏剧,层层铺垫,步步深入,最终在关键的转折点爆发,带来极强的冲击力。作者对氛围的营造能力尤为突出,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感,或是历史关键时刻的决绝与悲壮,都被文字精准地传达了出来。阅读过程中,常常会有一种被“拽入”情境的错觉,让人不由自主地为书中的人物命运捏一把汗,为历史的走向感到唏嘘。这种能够调动读者情绪并保持其高度关注的叙事技巧,是许多同类题材作品难以企及的高度。

评分

张文潛状貌似布袋和尚

评分

当然因为是多人的自述性文章,所以主要是从各自的观点和所了解的出发来写,有点散

评分

本书收录了20余篇文章,绝大多数是未发表过的回忆资料。对于所叙述的事件,各位作者或亲眼看到,或亲耳听到,或亲身参与。所涉及的内容,包括郭松龄反奉的原因、经过等,也包括张作霖和张学良的一些活动情况。资料真实,细节生动。郭松龄反奉是奉系军阀史乃至中华民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1925年11月22日,东北军高级将领郭松龄在河北滦县通电全国,宣布倒戈反奉,将所部改称为东北国民军,回师东北。郭松龄要求张作霖下野,并提出在东北实行民主共和政治的主张。郭军一度进展顺利,先后攻占山海关、锦州、新民等地。张作霖在日本支持下全力反扑,同年12月25日,郭松龄兵败被杀。

评分

吕居仁诗骂父

评分

帝宗族姬之詄

评分

临安之五台山

评分

非常好,为了收藏买的。

评分

欧阳修上时相书及尹洙息戌篇略

评分

浏览了一下,不足为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