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宝良 著
图书标签:
  • 明代
  • 士大夫
  • 精神世界
  • 文化史
  • 思想史
  • 社会史
  • 明史
  • 传统文化
  • 士人阶层
  • 价值观
  • 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131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604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学人丛书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3
字数:5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明学”作为“宋学”的继承者,并称“宋明理学”。明代的士大夫理应属于隋唐以后新型的士大夫,然就明代士大夫极度追求“清议”,且具个性解放的特点来说,其精神世界则又是六朝士大夫的直接继承者。本书从君子、小人之辨,出处、仕隐的困惑,忠孝节义的两难困境,生与死的抉择,雅俗之辨及其互动等多个视角,通过思想与社会交互为用的研究方法,亦即从历史与社会的脉络中去阐释明代士大夫的知识与行动。这无疑与以往的研究过于偏向“观念史”不同,而是希望在政治史、教育史、地域研究等领域的相互关联之下,重新诠释明代思想史的实际动态。这是一种精神史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考察士大夫的精神与政治、社会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

陈宝良,1963年生,浙江绍兴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博士。现任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兼任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著有《中国的社与会》、《明代社会生活史》等多部专著,并在海内外报刊发表明清史论文百余篇。所著多被海内外知名大学列为学生指定参考书。其中《中国流氓史》、《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生活长卷》两书,已被翻译成韩文、英文出版;《明代社会生活史》一书,则被《中华读书报》评为“2004年度十大社科图书”,并入围“首届华语传媒图书大奖”。

目录

导论1

一、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3

二、士大夫、士大夫家族及其关系网络51

三、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及其转向83

第一章 君子小人之辨159

一、引言159

二、从道德人格看君子小人之辨161

三、从政治人格看君子小人之辨177

四、君子、小人之辨的历史转向185

五、结语206

第二章 出处仕隐的困惑217

一、引言217

二、出处进退:士大夫的“大闲”219

三、仕抑或隐:士大夫的困惑227

四、出处仕隐观的新动向237

五、出处仕隐:士大夫的抉择250

六、结语279

第三章 忠孝节义的两难境地284

一、引言284

二、士大夫的忠孝观及其转向288

三、士大夫的节义观及其转向307

四、士大夫忠孝节义的行为实践331

五、结语359

第四章 生死之间的抉择365

一、引言365

二、生死观:儒佛道之辨及其合流367

三、士大夫的生死观及其转向378

四、士大夫面对生死的行为抉择392

五、结语406

第五章 雅俗之辨及其互动409

一、引言409

二、雅俗之辨:雅与俗的两分410

三、雅俗互动态势的形成415

四、士大夫的崇雅意识及其精致生活423

五、结语451

余论452

一、明清易代与江南士大夫家族的衰替452

二、清初士大夫遗民的头发衣冠情结及其心理分析488

三、清初礼教秩序的重建与士大夫精神史的波折525

参考文献549

一、古代典籍549

二、近人论著567

后记582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宋代儒学思想与社会变迁的著作的详细简介: 书名:经史熔铸:宋代士人的儒学实践与社会重构 作者: (此处可自行设定一位具有学术背景的作者名) 出版社: (此处可设定一家知名学术出版社) --- 内容简介 《经史熔铸:宋代士人的儒学实践与社会重构》是一部深入剖析宋代(960-1279年)知识分子群体——士人阶层——如何在其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中,重塑并实践儒家思想的学术专著。本书超越了传统上将宋代视为“理学兴起”的简单叙事,而是着重探讨了士人如何通过对经典(经)的重新阐释与对历史经验(史)的深刻反思,构建出影响此后近千年中国社会结构的意识形态基础。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宋代的社会转型,特别是官僚体系的扩大、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对外族政权的持续压力,直接推动了士人将抽象的哲学思辨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社会伦理和政治规范。这种转型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学理突破”,而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经史熔铸”工程。 第一部分:变局中的士人:身份的生成与挑战 本部分首先勾勒出宋代士人群体的社会构成与权力基础。不同于唐代以门第声望为主导的精英阶层,宋代士人是科举制度的产物,他们的合法性根植于对文本的掌握和对道义的承担。然而,这种新生的精英阶层面临着深刻的身份危机:一方面,他们是皇帝的工具,肩负着治理国家的重任;另一方面,他们又是道德的楷模,必须时刻警惕权力的腐蚀。 我们详细考察了“清议”传统在宋代的强化及其内在的矛盾。清议既是士人维护道统的武器,也常常成为党争的工具。书中分析了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表述,并非仅仅是个人情操的流露,而是士人面对日益复杂的内外环境,试图为自身政治介入寻求合法性基础的结构性表达。 第二部分:儒学的再奠基:义理与考据的张力 宋代儒学被后世概括为“理学”,但本书认为,这种概括掩盖了其内部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士人对儒学的重构,本质上是对汉唐经学“训诂”和“章句”体系的超越,其目标是直指“道”的本体论基础。 书中重点考察了周敦颐、邵雍的宇宙论尝试,他们如何将儒家的伦理关怀提升到形而上的层面,为后来的朱熹集大成奠定了哲学框架。同时,我们没有忽视程颢、程颐两兄弟在心性论上的探索,特别是他们对“格物致知”的解释,展现了儒家如何试图融合内省的功夫与外在世界的认识。 然而,这种哲学构建并非脱离实际。本书的另一重要贡献在于将“义理之学”与“考据之学”——即对先秦两汉典籍的文本细读——置于同一分析框架下。我们揭示了宋代理学家如何利用对古文的精准考据来反驳佛教和道教,从而确立儒学作为“正统”的知识权威。这种“考据”是服务于“义理”的工具,体现了宋代士人“学以致用”的深层焦虑。 第三部分:经史互动:历史叙事与政治伦理的构建 宋代士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对历史的极度敏感和高度的史学自觉。他们将史学视为“镜鉴”,是检验自身政治实践和道德操守的终极尺度。 本书深入分析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在士人精神世界中的核心地位。司马光的编纂,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以治乱兴衰为线索,对“君臣之道”进行细致规范的政治教科书。我们探讨了士人如何利用通鉴中的案例来论证“人存政举”、“道统优先”的政治理念。 与此相对,本书也讨论了王安石变法的理论基础。王安石对儒学的理解,更侧重于“经世致用”,他试图从《周礼》中挖掘出可以重构当代财政和教育体系的蓝图。这种对历史文本的激进解读,直接导致了宋代后期旷日持久的“新旧党争”。党争的核心,正是对何种“经史解释权”可以指导国家治理的根本分歧。 第四部分:社会重构:家族、理学与乡村治理 宋代的士人不仅仅是朝堂上的官员,他们更是地方社会的精神领袖和伦理重塑者。本书最后探讨了理学如何渗透到具体的社会结构中,特别是对宗族制度和理学化家训的影响。 我们考察了宋代士人如何利用新的教育资源和道德规范,重建和强化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结构,以应对城市化带来的社会松动。这种重构一方面加强了地方的自治能力,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内外有别”的性别伦理。通过对地方志和祠堂碑刻的研究,本书展示了士人的儒学实践如何在微观层面重塑了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秩序和道德认知。 结语 《经史熔铸》认为,宋代士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充满内在张力的统一体:他们既是抽象哲思的追求者,又是现实政治的参与者;既是历史的继承者,又是社会秩序的改革者。正是这种在经义、史实与现实困境之间不断进行的“熔铸”过程,塑造了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强烈道德自觉性的宋代士人,并最终确立了后世中国知识分子阶层恪守的典范与规范。本书试图通过细致的文本考察和宏观的社会背景分析,还原这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进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个主题略感吃力,毕竟“精神世界”这个范畴本身就比较宏大和抽象。然而,作者的叙述技巧高超得令人惊叹。他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私人信札甚至一些地方志中的轶闻作为佐证,使得原本冰冷的“主义”和“思潮”变得有血有肉,可感可触。比如他对心学流派中个体自律与社会责任之间张力的描绘,简直像是一场精彩的哲学辩论被搬上了舞台,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仿佛就在眼前慷慨陈词。书中对于士大夫在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交融中如何构建其道德宇宙的论述,尤其精辟。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部关于“何为君子”的深度哲学探源,让习惯了快餐式阅读的现代人,得以慢下来,体会古人那种对“道”的执着探求,那种对内心秩序的近乎苛求的建构过程。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人情感连接起来,构建了一个既有学术严谨性又有文学感染力的叙事空间。它不仅仅是关于“士大夫”的研究,更是关于“理想主义者在现实困境中如何存续”的永恒命题的探讨。作者对于明代中后期文人集团在面对内忧外患时,其精神防御机制的分析,尤其发人深省。他们是如何在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又不断重建信仰的?书中的许多论断,比如关于“士人焦虑”的根源探讨,让我联想到当下的某些社会现象,这说明优秀的史学研究是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的。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每次都能从中汲取新养分的杰作。

评分

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严密得如同精密的钟表,每一个章节的推进都服务于一个核心论点:明代士大夫阶层如何在其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环境下,完成了其身份认同和价值体系的塑造。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地域、不同派系士大夫差异时的细致入微。他没有将他们一概而论,而是清晰地勾勒出江南士绅的务实进取与北方清流的激进理想之间的分野,以及这种分野如何影响了他们对国家大事的不同态度。这种多维度的考察,避免了历史研究中常见的扁平化叙事陷阱。读完后,我对明代的政治生态,尤其是文官集团的内部运作机制,有了远超教科书所能给予的深刻理解。那是一种错综复杂、充满博弈和妥协的复杂生命体,而非单一的道德符号堆砌。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带着一股子古雅的韵味,但绝不晦涩难懂。作者似乎深谙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遣词造句既有庙堂之高的庄重,又不失江湖之远的洒脱。他对于“雅致”的描摹,比如士大夫们如何品鉴金石、如何布置书房、如何以诗文酬唱,这些细节的穿插,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在我看来,这些看似“闲笔”的部分,实则是构建其精神世界的基石,是他们抵抗外部喧嚣、维护内心疆域的重要仪式。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一位博学的老友家中做客,听他娓娓道来那些旧日时光里的风雅与憾事,让人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和洗涤。它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精英”是如何定义“有意义的生活”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厚重又不失典雅的气质,让人在捧读之前就已心生敬意。我尤其喜欢扉页上那幅仿古的印章和题字,仿佛一下子就被拉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明代。内容上,作者的行文如行云流水,对史料的梳理和运用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他没有采用那种干巴巴的学术罗列方式,而是通过对一系列鲜活的人物个案的深入剖析,将那个时代士大夫们内在的挣扎、矛盾与追求,描摹得淋漓尽致。读到关于某些清流领袖在权力倾轧中的无奈与坚守时,我甚至能感受到那种“欲说还休”的深沉,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让人不禁沉思,在任何时代,个体知识分子如何安放自己的良知与抱负。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史实的还原,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解读历史的全新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那群“精神贵族”灵魂深处的风景线。

评分

京东物流快,货物好,点赞!

评分

关键京东送货快,别家没得比。好书值得一读就是定价偏高

评分

明代士大夫研究的力作,非常好,推荐!

评分

京东的图书质量好 快递员的服务态度很好。以后也要好好努力哦

评分

文化自信,多向古人学习,让自己的精神得到丰富

评分

与赵园的书,杨念群的书可以对照着看,了解明代士人的思想

评分

活动促销购买的。这本书被评价的很好。

评分

研究明清之际士大夫的学术之作,值得学人一读。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读了收获很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