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論經典(第五捲):從文藝心理研究到讀者反應理論》是“西方文論經典”係列圖書之一種,收入自19世紀後期以來,在西方文學理論發展史中最具代錶性作傢的經典文論著作數十種。其中大部分作品已在國內發錶過,另有少數是在國內首次翻譯發錶的。每篇選文都包含選文正文和閱讀識解兩個部分,讀者可通過作者簡介、選文正文和閱讀識解,瞭解這些文論傢的學術地位、主要觀點、突齣貢獻等等,具有文獻參考價值和資料收藏價值。同時,“它山之石”,亦有益於我們創建中國特色的文論體係。
評分在這個時候,本篇文章所探討的主題,圖型說就齣場瞭。在本文第一部分所闡述的圖型說的內容概況中,我們得到瞭關於圖型說的基本知識,而康德提供這個知識則試圖展示的是知性先天作齣的判斷——也就是範疇的圖型法,也就是知性對範疇的處理方式是如何運作的。從而他闡釋瞭數學和物理學是如何可能的。在對這個原理體係的總注釋中,康德提齣四個命題做瞭總結發言:
評分從內容上看,這一捲所包含的都是一些短文。文章雖然短小,卻堪稱精悍。《關於一種世界公民觀點的普遍曆史的理念》、《迴答這個問題:什麼是啓濛?》、《論永久和平》等文,都是康德哲學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曆史上備受關注。
評分再往後的先驗辯證論中探討的則是理性的結構和原理。我們的一切知識都開始於感官,由此前進到知性,而終止於理性,在理性之上我們再沒有更高的能力來加工直觀材料並將指納入思維的最高統一性之下瞭。相對於知性(規劃的能力)理性則是原則的能力。知性提供齣來的全稱命題可以再一個理性的推論中用作前提,這大前提總是提供一個概念,它使得所有被歸攝於該概念條件下的東西都按照一條原則而從這概念中得到認識。這就是理性的功能。既然任何普遍知識都可以再理性推論中被用作大前提,而知性則為這種知識提供普遍的先天原理,那麼這些原理就其可能運用而言,也可以叫做原則。原則具有相對性,因為知性根本不可能獲得來自概念的綜閤知識(不摺不扣的原則知識)。
評分但是,由於當時形而上學自然觀的排斥,此理論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長期被埋沒。直到1796年,法國著名數學和天文學傢拉普拉斯(P. S. Laplace)在他的《宇宙體係論》一書中,獨立地提齣瞭另一種太陽係起源的星雲假說,人們纔想起41年前康德已提齣此理論,因而後人把此學說稱為康德一拉普拉斯學說,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康德--拉普拉斯星雲假說。整個十九世紀,這種學說在天文學中一直占有統治的地位。他對於天文學也有很大的影響和貢獻。
評分評分
編輯本段主要思想康德的一生對知識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為標誌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階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學,後期則主要研究哲學。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發錶的《自然通史和天體論》,其中提齣瞭太陽係起源的星雲假說。在後期從1781年開始的9年裏,康德齣版瞭一係列涉及領域廣闊、有獨創性的偉大著作,給當時的哲學思想帶來瞭一場革命,它們包括《純粹理性批判》(1781年)、《實踐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斷力批判》(1790年)。“三大批判”的齣版標誌著康德哲學體係的完成。[1]
評分 評分四個命題的意義乃是:為瞭在經驗性的綜閤中不允許有任何有可能破壞或損害知性和一切現象的連續關聯,即知性概念的統一性的東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