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第8捲的編輯選材,恕我直言,顯得有些散亂,缺乏一個統一的、能夠統領全捲的主題核心。如果說《康德著作全集》的價值在於全麵呈現一位巨匠的思考軌跡,那麼在1781年這個時間節點之後的論文,本應體現齣“三大批判”所帶來的巨大格局轉換。然而,我在這裏看到的,是大量與法律、道德政治相關的、但尚未被提升到哲學高度的探討。例如,關於“永久和平”的設想,雖然在後世影響深遠,但在這捲書中呈現的,更像是一個政治倡議書的雛形,缺乏《實踐理性批判》中那種純粹實踐理性的嚴格推導。相比於他同時期其他哲學傢(如費希特或謝林)那些充滿激情和革命性的文字,康德在此處的論述顯得過於審慎、過於保守,甚至可以說,在某些段落中,他似乎在刻意迴避那些可能引發政治爭議的深刻命題。整體閱讀體驗,就像是欣賞一位頂級大師在不同房間裏放置的半成品傢具,雖然工藝精湛,但缺乏一個統一的展示廳來賦予它們整體的意義。
评分從排版和注釋的角度來看,這捲書的學術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對於依賴譯本進行閱讀的讀者而言,體驗相當不佳。康德那些著名的、極其冗長的復閤句,在中文翻譯中需要極高的技巧來保持其邏輯的嚴密性而不至於變成拗口的文字堆砌。很遺憾,這捲書的譯文在處理一些關鍵的德語概念時,似乎采用瞭過於保守或過於直譯的處理方式,導緻原本在德語中就已然模糊不清的界限,在中文裏變得更加難以辨識。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試圖厘清其中一篇關於“人類學中的經驗性知識與先驗性原則如何相互作用”的論述,但最終放棄瞭,不是因為康德的思想過於深奧,而是因為譯者在關鍵術語的轉換上未能提供足夠的解釋性腳注或替代翻譯的參考。可以說,這部全集在學術工具書的層麵上做到瞭嚴謹,但在作為知識傳播媒介的層麵上,它無疑築起瞭一道高高的藩籬,讓普通學習者望而卻步。
评分這本《康德著作全集(第8捲):1781年之後的論文》的選篇布局實在令人費解。我原本期待能在這捲中看到康德在“三大批判”完成之後,思想轉嚮社會政治、倫理實踐或更細緻的形而上學反思的集中展現。然而,實際內容似乎更偏嚮於早期或中間階段的一些零散的、尚未完全形成體係的思考碎片。比如,其中收錄的幾篇關於自然曆史的探討,雖然展現瞭康德試圖調和目的論與機械論的努力,但其論述的深度和係統性遠不及他後期對純粹理性批判的嚴謹。讀者如果對康德哲學的發展脈絡有所瞭解,會發現這裏的論證跳躍性很大,概念的界定也顯得模糊不清,似乎是在探索性的寫作,缺乏最終定稿的打磨感。我花費大量時間試圖從中梳理齣一條清晰的哲學綫索,但每一次嘗試都像是走進瞭迷宮,最終不得不承認,這些論文更像是學者案頭的研究筆記,而非麵嚮公眾的成熟論著。對於想要係統瞭解康德晚期思想轉摺點的讀者來說,這捲書提供的幫助微乎其微,更像是一份學術考古資料,而不是導讀手冊。
评分翻開這捲書的扉頁,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意料之外的“冷峻感”。我以為收錄的論文會集中於《判斷力批判》發錶後,康德在美學或目的論領域的深入拓展,畢竟這是他哲學體係中相對富有創造性和感性色彩的部分。但事實是,內容中充斥著大量晦澀的、充滿特定曆史背景的辯論性文章,針對的是十八世紀末期形而上學領域中一些已經被人遺忘的爭論焦點。閱讀這些篇章,需要讀者具備極強的哲學史背景知識,否則完全無法理解康德所反駁的那些“幽靈”究竟是誰,他們代錶瞭什麼樣的思潮。文字的密度極高,句式結構繁復,仿佛康德在用一種隻有同行纔能理解的密語進行交流。我嘗試閱讀其中關於“先驗實在論”在具體經驗問題上應用的章節,結果發現論證過程極其迂迴,最終得齣的結論也仿佛隻是對既有框架的微小修補,遠沒有達到“開創性”的程度。對於渴望從中汲取哲學靈感或獲得閱讀快感的普通愛好者而言,這簡直是一場令人窒息的智力馬拉鬆。
评分這份選集給我最大的睏惑在於它對“1781年之後”這個時間節點的界定。1781年是《純粹理性批判》發錶的年份,標誌著康德哲學的成熟。理應,這捲書收錄的應是體係確立後,對自身體係進行鞏固、辯護或嚮新領域(如人類學、地理學、物理學)進行哲學觀照的成果。然而,閱讀下來,我發現其中不少篇幅似乎更像是對早期“前批判時期”觀點的一種追溯性澄清,或者說是對特定學術期刊上微小論點的迴應。這使得整體閱讀的“重量感”不足,缺乏一種承前啓後的磅礴氣勢。如果說《純粹理性批判》是哲學史上的巨浪,那麼這捲書中的內容,更像是退潮後留下的、帶有水漬的沙灘印記。它重要嗎?當然重要,因為那是康德思想的全部細節。但它是否能讓一個期待“成熟康德”宏大敘事的讀者感到滿足?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它更像是一份詳盡的補遺,而非主菜的延續。
評分三、
評分第十一章 愛與意誌的關係
評分康德哲學,經典值得閱讀
評分康德的東西沒話說,值得珍藏細讀,書房裏不能少瞭他
評分好書不錯啊值得一買吧
評分從內容上看,這一捲所包含的都是一些短文。文章雖然短小,卻堪稱精悍。《關於一種世界公民觀點的普遍曆史的理念》、《迴答這個問題:什麼是啓濛?》、《論永久和平》等文,都是康德哲學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曆史上備受關注。
評分品相、翻譯都很不錯,值得留一套。
評分再往後的先驗辯證論中探討的則是理性的結構和原理。我們的一切知識都開始於感官,由此前進到知性,而終止於理性,在理性之上我們再沒有更高的能力來加工直觀材料並將指納入思維的最高統一性之下瞭。相對於知性(規劃的能力)理性則是原則的能力。知性提供齣來的全稱命題可以再一個理性的推論中用作前提,這大前提總是提供一個概念,它使得所有被歸攝於該概念條件下的東西都按照一條原則而從這概念中得到認識。這就是理性的功能。既然任何普遍知識都可以再理性推論中被用作大前提,而知性則為這種知識提供普遍的先天原理,那麼這些原理就其可能運用而言,也可以叫做原則。原則具有相對性,因為知性根本不可能獲得來自概念的綜閤知識(不摺不扣的原則知識)。
評分然而被誤讀的尷尬狀況不代錶尼采對世俗生活沒有影響,相反,二十世紀的曆史的推進卻讓人們在迴首尼采時發現他那些意義不明的文字原來可以得到神棍諾查丹瑪斯式的解讀——兩次戰爭摧毀瞭人們對文明的信心,迷惘的一代的作傢,包括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可以看齣,已經開始不由自主地走上瞭尼采懷疑文明、懷疑理性的老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