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钱钟书先生1960和70年代写作的古文笔记体著作。全书大约有一百三十万字,论述范围由先秦迄于唐前,用文言文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写成。此书考论词章及义理,打通时间、空间、语言、文化和学科的壁障,其间多有新说创见。书中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所论除了文学之外,还兼及几乎全部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本书1979年8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一套四册。后钱钟书又出了一套《管锥编增订》增加改正原来的内容,共五册,均为中文繁体版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01年又发行了一套六册的版本。
评分国内海德格尔的东西介绍过来的越来越多了
评分这本书当然没有《存在与时间》著名。但是海德格尔这位虔诚的思者笔下就没有烂作。这本书的翻译者当然是海德格尔专家,但是就翻了这么一本,名声也不如陈嘉映等人,不知到底如何。拭目以待。
评分何卫国的翻译应该是比较靠谱的。
评分海德格尔,比较感兴趣
评分国内海德格尔的东西介绍过来的越来越多了
评分“管锥”二字,出自《庄子.秋水》。在《韩诗外传》中有:“譬如以管窥天,以锥刺地——所窥者大,所见者小,所刺者巨,所中者少。” 书名来自钱钟书的笔名。钱钟书曾用笔名“中书君”。而唐韩愈曾经以“中书君”指代“笔”,在韩愈所著《毛颍传》、《新五代史·史弘肇传》中,“管城子”、“毛锥子”也用来指代“笔”。所以书名就是钱钟书笔记汇编的意思。钱钟书在《管锥编·序》说:“瞥观疏记,识小积多。学焉未能,老之已至!遂料简其较易理董者,锥指管窥,先成一辑。”
评分《管锥编》辑录《周易正义》27则、《毛诗正义》60则、《左传正义》67则、《史记会注考证》58则、《老子王弼注》19则、《列子张湛注》9则、《焦氏易林》31则、《楚辞洪兴祖补注》18则、《太平广记》215则、《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277则,共计781则,近130万字。书中旁征博引,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对《周易》、《毛诗》、《左传》、《史记》、《太平广记》、《老子》、《列子》、《焦氏易林》、《楚辞》以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古代典籍进行了详尽而缜密的考证和诠释。其中以《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二种耗力最巨,占全书近半篇幅。
评分海德格尔弗莱堡早期的解释学思想主要和集中体现在这个讲座中,它在思想上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性质和意义。我们一方面可将其视为弗莱堡早期主要哲学思想的总结,另一方面可将其看做是从弗莱堡早期思想到马堡思想的过渡。三年后(即马堡时期)的《存在与时间》充分吸取了前一个时期的研究成果,包括这个讲座。其实,海德格尔前期的此在与存在的关系,从根本上就体现为现象学的解释学,这充分表现在他的这样一句话上:此在是存在意义显现的场所。当海德格尔谈到此在这个特殊的在者不同于其他在者时,指出它要追问存在的意义,这个对意义的追问本身就是解释学的本源。我们之所以在其本源的意义上选用这个词是因为它——虽然原则上讲并不充分——明显地突出了几个因素,这些因素在研究实际性(Faktizitat)中发挥作用。考虑到其“对象”(Gegenstand),解释学作为这个对象要求的通达方式清楚地表明,作为能够解释和需要解释的东西,这个对象有其自己的存在,而且是以某种被解释状态(Ausgelegtheit)属于它自己的存在。解释学具有这样的任务:使每个本己的此在就其存在特征来理解这个此在本身,在这个方面将此在传达给自身,此在消除自身的陌生化。在解释学中,对于此在来说所形成的是一种以它自己的理解方式自为地生成(zu werden)和存在(zu sein)的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