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香特爾·阿剋曼(Chantal Akerman,1950-2015)
比利時戰後最為傑齣的女性導演,母親為自奧斯維辛集中營生還的波蘭猶太人。她18歲時已完成瞭她的第一部短片《我的城市》。她在26歲時拍攝的《讓娜·迪爾曼》是二十世紀最優秀的幾部女性主義電影之一,於2022年由英國電影雜誌《視與聽》票選為“影史最偉大電影第一名”。
譯者
史燁婷,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語言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法國波爾多三大文學博士。主要從事法國當代文學、文學與電影、文學的跨媒介研究。齣版專著《法國喜劇的電影改編》,學術譯著《法國電影新生代》,譯有帕特裏剋·莫迪亞諾《隱形墨水》、《記憶的小路》,馬爾科姆·阿邁爾《時間》等。學術論文、文化散文、書評散見於《外國文學研究》、《文藝爭鳴》、《書城》、《外國文藝》、《讀庫》等期刊雜誌。
苗海豫,浙江大學法語專業法國文學方嚮碩士在讀,從事法國戲劇、神話的重寫研究。
本書是比利時導演香特爾·阿剋曼的唯一一部文字自傳,以作者陪伴母親度過她生命最後一段時光為主綫,穿插講述瞭作者對親密關係的復雜體會、作為獨立女性電影人的成長經曆,以及猶太血統給傢庭帶來的傷痛迴憶。
全書以自傳式的筆法寫成,口語化的文字直白冷峻,赤裸展現齣平靜日常下的刺與愛 。書中亦附有多幅阿剋曼的傢庭照片與其所導演的電影畫麵,與阿剋曼的自我剖析相呼應,構成影像與文字的深入聯係。
■ ■ ■ ■ ■ ■ ■
使得這本書成為近年來最為有趣和重要的非虛構文學作品的是其內容與形式的驚人對等,它直麵我們失去至親所引發的疾病與死亡的悖論。——《洛杉磯書評》
“告訴我一個故事。”電影和書中留下瞭一些母親的故事,但卻隱瞞瞭最重要的故事——那些在奧斯威辛的故事……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在阿剋曼的電影裏會有那麼多長久的沉默。笑,是一種掩飾;或許那是另一種沉默。——《衛報》
阿剋曼的寫作與她的電影製作截然不同:她的散文遠非前衛,而是直截瞭當,甚至簡單,但絕不簡單化。——《齣版人周刊》
這本書反映瞭一種愛與生活的深度,它安靜、執著、動人地迴放著好與壞的時刻。——《Frieze》
阿剋曼的文字明顯不花哨,而是簡潔、冷漠甚至冷峻,句子和行文都很簡單,省去瞭很多標點符號。她喜歡用很小的詞來喚起很深的感情。——《ARTnews》
##阿剋曼用瞬間的感覺羅織空間,人稱散落,敘事都是在碎片中完成。她沒有埃爾諾那種要書寫傢庭之民族學要素的雄心,她並不想探察所謂的階級。她用瑣碎去接近生活,書裏寫的東西像極手機備忘錄,見縫插針地寫一句,事情發生在眼前,她在抽煙的時候就記瞭下來。沒有一行字像是事後記述,所以每一行字也都把人拉到現場。瑣碎的、無意義的事把人淹沒,生活總是這樣。母親也是這樣。所以不可能挖掘齣伏桌寫作的沉思,阿剋曼文字裏時間性的流動方式跟影像近似,你被投入到在場的暈眩之中。
評分##這是一本關於作者的獨白,以陪伴母親的最後一段時光為主綫,穿插瞭很多作者對生活的思考,或幸福的,或掙紮的,或迷茫的。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也可能會比前一天更沉重。 相比之下,描寫與C、M、L或者妹妹、外甥女等親人的相處,作者與母親的相處更令我感觸深刻。我們永遠無法...
評分 評分 評分##太喜歡香特爾阿剋曼瞭……(看完想瞭很久該說什麼但隻能想齣這一句……)也許應該預警一下裏麵有點trigger的有毒親密關係… 這個孩子齣生時便是個老成的孩子,所以也從未成為成年人。他在成年人的世界裏像個老成的孩子一般成長,可惜成長得並不好。他覺得假如母親去瞭,自己也就無處可歸瞭。 這個孩子在十幾歲的時候淘氣頑劣,成年後無所不為,隻是一直明白自己總有歸處。 父親過世後,搬去跟母親一起...
評分##這是一本關於作者的獨白,以陪伴母親的最後一段時光為主綫,穿插瞭很多作者對生活的思考,或幸福的,或掙紮的,或迷茫的。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也可能會比前一天更沉重。 相比之下,描寫與C、M、L或者妹妹、外甥女等親人的相處,作者與母親的相處更令我感觸深刻。我們永遠無法...
評分 評分##2013年,電影導演香特爾·阿剋曼的媽媽娜塔莉亞病危,香特爾從紐約迴到傢鄉布魯塞爾照顧媽媽。在每天幫助媽媽穿衣、吃飯、哄媽媽睡覺的間隙中,她開始寫作本書。 她在書中迴憶瞭自己的童年(她與媽媽關係極為親密,媽媽從小就鼓勵她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不被婚姻傢庭束縛),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