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香特尔·阿克曼(Chantal Akerman,1950-2015)
比利时战后最为杰出的女性导演,母亲为自奥斯维辛集中营生还的波兰犹太人。她18岁时已完成了她的第一部短片《我的城市》。她在26岁时拍摄的《让娜·迪尔曼》是二十世纪最优秀的几部女性主义电影之一,于2022年由英国电影杂志《视与听》票选为“影史最伟大电影第一名”。
译者
史烨婷,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语言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法国波尔多三大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法国当代文学、文学与电影、文学的跨媒介研究。出版专著《法国喜剧的电影改编》,学术译著《法国电影新生代》,译有帕特里克·莫迪亚诺《隐形墨水》、《记忆的小路》,马尔科姆·阿迈尔《时间》等。学术论文、文化散文、书评散见于《外国文学研究》、《文艺争鸣》、《书城》、《外国文艺》、《读库》等期刊杂志。
苗海豫,浙江大学法语专业法国文学方向硕士在读,从事法国戏剧、神话的重写研究。
本书是比利时导演香特尔·阿克曼的唯一一部文字自传,以作者陪伴母亲度过她生命最后一段时光为主线,穿插讲述了作者对亲密关系的复杂体会、作为独立女性电影人的成长经历,以及犹太血统给家庭带来的伤痛回忆。
全书以自传式的笔法写成,口语化的文字直白冷峻,赤裸展现出平静日常下的刺与爱 。书中亦附有多幅阿克曼的家庭照片与其所导演的电影画面,与阿克曼的自我剖析相呼应,构成影像与文字的深入联系。
■ ■ ■ ■ ■ ■ ■
使得这本书成为近年来最为有趣和重要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是其内容与形式的惊人对等,它直面我们失去至亲所引发的疾病与死亡的悖论。——《洛杉矶书评》
“告诉我一个故事。”电影和书中留下了一些母亲的故事,但却隐瞒了最重要的故事——那些在奥斯威辛的故事……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在阿克曼的电影里会有那么多长久的沉默。笑,是一种掩饰;或许那是另一种沉默。——《卫报》
阿克曼的写作与她的电影制作截然不同:她的散文远非前卫,而是直截了当,甚至简单,但绝不简单化。——《出版人周刊》
这本书反映了一种爱与生活的深度,它安静、执着、动人地回放着好与坏的时刻。——《Frieze》
阿克曼的文字明显不花哨,而是简洁、冷漠甚至冷峻,句子和行文都很简单,省去了很多标点符号。她喜欢用很小的词来唤起很深的感情。——《ARTnews》
##真是忧伤 越不动情越让人难受
评分##很像散落在手机备忘录里的碎片文字,看起来像想到什么写什么,实际上记忆就是一个巨大的叙事结构,无论从哪一个点切入,都连接着自己的史前与史后。这本书几乎拥有与电影一致的在场性,她向内解剖自己,最后选择纵身一跃(这也是史后的一部分。对于香特尔,拍电影就是写作。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香特尔·阿克曼,比利时国宝级女导演,女性主义先锋,18岁拍摄第一部电影,25岁因为《让娜·迪尔曼》(1975)一举成名,时至今日该片入围全球最权威的影评杂志之一、英国电影学会主办的著名电影月刊《视与听》评选的“影史最伟大100部电影”,并在2022年位列第一。 香特尔·阿...
评分 评分 评分##太喜欢香特尔阿克曼了……(看完想了很久该说什么但只能想出这一句……)也许应该预警一下里面有点trigger的有毒亲密关系… 这个孩子出生时便是个老成的孩子,所以也从未成为成年人。他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像个老成的孩子一般成长,可惜成长得并不好。他觉得假如母亲去了,自己也就无处可归了。 这个孩子在十几岁的时候淘气顽劣,成年后无所不为,只是一直明白自己总有归处。 父亲过世后,搬去跟母亲一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