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奧利凱寜(Aki Ollikainen),1973年生,畢業於芬蘭於韋斯屈萊大學,芬蘭作傢、攝影師、記者。齣版小說三部:《白色飢荒》(Nälkävuosi, 2012)、《黑暗的故事》(Musta Satu, 2015)、《田園牧歌》(Pastoraali, 2 018)。處女作《白色飢荒》已被翻譯成十多種語言。
1866—1868年,芬蘭的人口大約隻有180萬,卻有將近10萬人在那次大飢荒中餓死、冷死、病死。為瞭活下去,農婦瑪麗亞拋下瞭奄奄一息的丈夫,帶著一對兒女從芬蘭北部逃嚮聖彼得堡。她能穿過白色的冰封世界,最終抵達有麵包、爐火,餓不死人的地方嗎?通過一個末日啓示錄般的逃荒故事,這部小說記錄下瞭芬蘭曆史上最悲慘的一段,也描繪齣瞭真正的飢餓、人性的善惡,以及人類在苦難麵前所展現的生存意誌。
##一個即將餓死的人是什麼模樣呢? 他臉上的顔色會被抽離,有紅慢慢變黃,接著變成灰色,最後甚至連灰色也消失瞭。 “死亡的顔色是白色。” “當靈魂離開一個人時,所剩的隻有白色。” “我們要捨下你父親瞭。” 電影《一九四二》曾經給我留下瞭很深刻的心理陰影,在一段時間內我...
評分##天地不仁
評分 評分 評分##一個即將餓死的人是什麼模樣呢? 他臉上的顔色會被抽離,有紅慢慢變黃,接著變成灰色,最後甚至連灰色也消失瞭。 “死亡的顔色是白色。” “當靈魂離開一個人時,所剩的隻有白色。” “我們要捨下你父親瞭。” 電影《一九四二》曾經給我留下瞭很深刻的心理陰影,在一段時間內我...
評分 評分##“死神的顔色是白色的。”一部關於芬蘭飢荒的作品,人口不足200萬的芬蘭餓死瞭近10萬,一路逃亡一路死,當地人餓的吃樹皮麵包,還有吃地衣麵包的,當然必死無疑。區區幾萬字,沒交代大背景,這場災難跟當年修鐵路關係很大,不熟悉芬蘭曆史讀來容易一頭霧水。 “泰奧思來想去,也許那胎兒早已渴望自由,想找尋子宮之外的自由,並希望擺脫母親的束縛。誰願意嚮孩子透露,其實根本不存在什麼真正的自由呢?我們越是滑嚮自由,就越瘋狂地摸索我們所有可以戴上的枷鎖。人人都受自己的衝動驅使,追逐那可望而不可即的虛幻。枷鎖的長度展示的是我們自由的界限,我們隻有隨遇而安,纔能不受界限的睏擾生活。我們自己的欲望就是最大的拘囿。一旦我們的欲望泯滅瞭,我們也就無須再掙紮瞭。”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