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誌偉,1955年生於廣東省韶關市,1983年中山大學曆史係研究生畢業,現為中山大學曆史係教授。曾任中山大學曆史係主任,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曆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學亞太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曾在牛津大學、耶魯大學等國外以及颱灣、香港地區的多所大學做訪問學者或客座教授。論著有《在國傢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裏甲賦役製度研究》、《宗族與地方社會的國傢認同——明清華南地區宗族發展的意識形態基礎》,1983年起一直在中山大學從事明清社會經濟史教學與研究。
本書從中國王朝時期戶籍賦役製度在地方社會實施過程入手,嘗試探索一種關於明清時期中國傳統社會變遷和國傢轉型的解釋路徑。作者認為,戶籍製度是中國王朝時期國傢統治與社會整閤最重要的基礎之一,明清時期的裏甲製由以人丁事産構成的傢庭為核心衍變為以田地賦稅為核心的戶籍係統,建立在一條鞭法下財政白銀化和賦稅定額化基礎上的這一深刻轉變,同地方基層社會發生的變遷過程互動,從而確立起一種新的“國傢—社會”體製。
##正文通篇體現瞭封建社會的層層壓迫。。。。三篇附錄尤其地具有啓發性
評分##看社會經濟史的書總是很纍,還總犯睏,隻能說自己真的不是這塊料。主體內容不評價,附錄三尤其可看。 「明清時期賦役製度的改革,中心是解決地方財政的問題。」p4 「裏甲戶籍既是政府統治的手段,又是國傢控製權力的象徵。」p65 「一切賦役用銀繳納.......裏甲戶與政府的關係就轉變為納稅人與政府的關係瞭。」p134 「國傢的編戶齊民政策不僅是一個政治和行政的議程,更是一個文化的議程。」p267
評分 評分 評分##翻看緒論,很清晰。 記得有位老師推薦過,但恐怕短時間內都看不進去如此精細的研究,索性標記。 製度演變與社會變遷之間的對話和互動過程,區域社會製度史,名詞內涵外延的演變,製度運行的實態。
評分 評分##讓一個不喜歡製度史的人能讀完全書的,這是我生命中第一本。
評分本書在係統考察明清時期廣東裏甲賦役製度的基礎上,從製度變革層麵深刻揭示瞭明清社會轉型的內在肌理。明初的賦役徵派中,戶既是承擔賦役的主體,又是課稅客體。王朝將人民編入戶籍,通過對人民的人身控製確保田賦的徵收,納糧其實也是當差。差役並非直接按丁徵派,而是按照每戶的人丁事産進行僉派,實際是等級戶稅。這就形成瞭賦中有役,役中有賦的局麵。明中葉以後,隨著賦役的摺銀化與定額化,賦役徵派對象從人丁事産到丁田再到土地的轉變,以及賦稅項目閤並與單一化,國傢與人民的關係也從基於人身控製的納糧當差的關係,轉變為人民嚮國傢完納錢糧的關係。由此,戶基本喪失瞭原有的意義,轉而變為土地賦稅的登記單位。宗族等中介勢力由此介入其中,成為瞭戶的實際支配者,逐漸形成瞭“總戶—子戶”的結構,也構成瞭清代廣東地方社會組織的基本形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