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2006)、《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五四的另一面》等,主持《新史学》丛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本书为对当代历史研的全面反思与阐释,以及反映出西方各种史学思潮在中国史学界的应用状况。本书不仅是作者近二十年对此一问题的持续思考的精粹集结,作者所提出的拓展史学进境的新思路需从跨学科的角度借鉴社会学的“中层理论”,更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作者借对当代历史研究的反思与阐释,向更多学人分享了兼具全球视野的研究素养、剖析事物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研究思路和超越学科专业壁垒的研究方法,具体体现在宏观上要思考当代思潮变动下的政治动态与社会发展,微观上要带着问题意识深入社会观察生活,以此锤炼史学工作者通达的问题意识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感觉文笔非常之好!
评分##从帝国文化气质的塑造与制度成本之间的关系来重新审视中国历史的变化,其中有两次变化尤为重要。一、北宋向南宋以后社会结构的转折;二、晚清向民国时期的转折。前者中王安石变法为关键,王安石试图尝试将官僚体制自上而下延伸至基层,其规划的制度成本过重导致变法的失败。而朱子学的乡约宗族、王阳明的道德实践的平民化过程,彻底实现了地方自治状态下的双轨体制,而这一切则围绕着儒家意识形态而展开。第二次变化,则是儒家意识形态与帝国体制的解体,尤其进化观的进入为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提供了关键契机。49年后,政府通过大规模社会动员与高的制度成本,将“宗族制”连根拔起。这是否意味着,最终王安石的意图得以实现,将国家送到了老百姓家门口,或是冲进了百姓家?我突然想到了杜赞奇那句: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评分 评分##感谢@时间与玫瑰 谭老师赠书!杨念群教授十多年前出版的这本书也算准经典了,书第一部分是对当代史学的反思,今日治史不能只做具体专题研究,更重要的是思考史观、历史哲学,方法论路径的正确成功了一半,他提出的中层理论是为了克服宏观革命叙事的空洞和微观乾嘉考据考证的琐碎,找出一条新路。书的第二部分则是他运用这个理论和跨学科的方法写成的专题论文,角度与视野都令人耳目一新。 此书是杨念群先生多年前的文集再版。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作者以引介西方中国学研究范式开山,引介同时即对传统僵化的“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进行反思,矛头直指传统历史研究中的短板和偏狭。下篇是作者跨学科入史的探索,作者秉持开放的研究心态,将历史学纳入更加广...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此书是杨念群先生多年前的文集再版,虽是再版,如今读来依旧是让人如沐春风、“新”味盎然。上篇作者以引介西方中国学研究范式开山,引介同时即对传统僵化的“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进行反思,矛头直指传统历史研究中偏擅史料挖掘而疏于问题意识和理论建构的现状。在《儒学》一章中作者借经济学中的“制度成本”理论对儒学在传统中国国家控制和治理过程中的变迁进行解剖,可谓大开大合、气象万千。下篇是作者跨学科入史的探索,历史研究不是孤岛,社会学、人类学研究领域中的最新成果应当成为历史研究的“新工具”,没有理由被悬置弃用。《民国初年北京地区“四大门”信仰与“地方感觉”的构造》《缠足由“美”变“丑”历史进程的身体政治学分析》两章尤为精彩,可以看出作者在方法论更新的同时也在努力完成历史叙事的转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