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的代價

長壽的代價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美]約翰·利蘭(John Leland) 葛雪蕾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中信齣版集團 2020-10 平裝 9787521717327

具體描述

約翰·利蘭(John Leland)是《紐約時報》的記者,善於報道和紀錄社會變遷對普羅大眾的影響,例如美國金融危機風潮下的房産法拍、身份盜用、人口老齡化問題等。他曾以《男同性戀相守逾58年》的紀實報道獲得2013年紐約重要媒體奬項。作者曾著有《嬉皮的曆史》(Hip: The History) 和 《為什麼凱魯亞剋有意義:在路上學到的事》(Why Kerouac Matters: The Lessons of On the Road)。 在加入《紐約時報》前,他曾任《新聞周刊》(Newsweek)的高級編輯、《細節》(Details)的首席編輯、《新聞日》(Newsday)的記者、Spin雜誌的記者和編輯。

“在那一年,我問他們每個人,是否想過死亡,想到這個是否會感到害怕。幾乎所有人都對第二個問題做齣瞭否定的迴答。活得太久讓他們害怕;而死亡可以解決活得太久的問題。他們晚年的智慧之一是承認死亡和變老是生活的一部分。隻有年輕人認為自己不會死,或者變老是發生在彆人身上的事。”

——約翰·利蘭

如果活得足夠長,每個人都會有成為老人的一天。21世紀已經進入長壽時代,我們也隨之步入老齡化社會,那麼變老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我們要為長壽付齣什麼樣的代價?

資深《紐約時報》記者約翰·利蘭剛剛結束婚姻,父親早已去世,現在他要獨自照顧年邁的母親。他逐漸發現一些獨屬於老人以及與老人相處的問題,於是他帶著一係列疑問追蹤並貼身采訪六位高齡紐約老人,時間持續整整一年。

在采訪的那一年,他57歲,而他的受訪者都超過 85 歲,這也是美國增長最迅速的年齡層。所有老人都失去瞭點什麼:行動能力、視力、聽力、配偶、子女、同伴、記憶。從起床的那一刻直到就寢,他們是怎樣度過一天的,他們對明天有什麼期望?他們怎樣應對服藥問題、子女和不斷變化的身體狀態?他們喪失能力的速度像昔日獲得能力一樣快。有沒有這樣一道門檻,跨過去之後,人生的價值就逐一丟失?

約翰選取瞭大多數人不願意談論和麵對的主題——老人是如何慢慢衰老並走嚮死亡的。即使國傢的養老製度已經十分完善,依然有很多老人無法“善終”。這六位老人都不能再說“明天會更好”。明天對他們來說意味著思維和身體進一步衰退,對生活的掌控更弱,朋友和愛人更少。無論他們有什麼健康問題——糖尿病、關節炎、健忘、心髒病、老眼昏花或者聽力不佳,都隻會不斷惡化。

在書中,約翰以記者的生動筆觸,如實記錄瞭老人的生存現狀,關注議題涉及老人的健康,老後的艱難,老年人的孤獨感,獨居的睏境,養老的保障,養老院的體係設置,醫療的局限,生前遺囑的意義,與配偶子女的情感與矛盾,以及如何過上自主、快樂、有尊嚴的老齡生活。

在老齡化和少子化日漸嚴重的今天,這本書對我們來說有極為重要的價值與參考意義。

用戶評價

評分

##還不錯,不同人生有不同的分享,關鍵還是活在當下,過好今天。

評分

評分

##我們不該把教育、工作或愛情分派給人生的特定時期,而是讓他們在整個人生過程中以不同的變奏重新迴歸

評分

##黃萍本人就是移民美國最佳代言人

評分

##如果活得足夠長,每個人都會有成為老人的一天。21世紀已經進入長壽時代,我們也隨之步入老齡化社會,那麼變老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我們要為長壽付齣什麼樣的代價? 我們不能期望一直是健康的長壽,但是如果麵臨失去瞭點什麼,比如行動能力,視力、聽力、配偶、子女,同伴、記...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