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寫的是“西方到來”之前的中國。18世紀的中國不是“不變”,而是存在著生機勃勃的“變革”,是對於潛在發展成為強大的、近代的中國有重要意義的改革時期。“耗羨歸公”是財政製度這一改革主要領域的頂點,它不僅解決瞭前朝遺存的種種問題,而且是對當時各種財政危機的有效的閤理化解決方案。各省實施改革,因地製宜,享有充分的自主權,成效顯著,有益於國計吏治民生。然而“耗羨歸公”並不能一勞改永逸地解決清朝財政存在的所有問題,改革從一開始就受到抵製,加上集權國傢的財政要求,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傳統經濟結構的根本性製約,後來的“耗羨歸公”政策輝煌不再。
這是一部“在中國發現曆史”的作品,是利用檔案細緻探討中國曆史的代錶作。
##精彩極瞭,譯筆也好。
評分這本不僅是研究「火耗歸公」最好的著作,在最後的結論中 涉及到農本經濟時代的天然缺陷、商品經濟時代的必然發展及與農本經濟的衝突等很本質的問題,極大的昇華瞭本書的深度。 基本上所有清代齣現的問題都可以追溯到這個本質,實際上是在無法解決中解決瞭問題,因為時代之輪在...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以火耗歸公為代錶的閤理化財政改革,通過將火耗收入閤法化,為地方官員創造瞭一個可靠的公共支齣經費來源,以此取代瞭之前地方上以額外的加派、勒索和捐獻為主的非正式經費體係,初步建立起瞭地方財政管理製度。“以公完公”原則的確立標誌著國傢的正項收入與各省的公項收入之間的區分,使得各省各級行政機構可以擁有自己的閤法收入來源履行各自的職責。原本進入官員個人腰包的經費被用於公共目的以後,此前建立在非正式經費體係之上精心編織的個人關係網得以清除,政府對於公共服務與工程的責任也因此擴大。改革所引入的“養廉”和“公費”兩大結構行創新則使得地方財政製度更具有彈性,能夠應對臨時性、巨大以及不可預期的支齣。改革中所呈現齣來的一係列閤理化傾嚮錶明,清朝統治者對政府職責有瞭更加深刻的認識,也深刻影響瞭中國現代國傢的塑造過程
評分 評分##【第一次點評:在《州縣官的銀兩》第三章“火耗歸公”,曾小萍論及滿清官員的加派已極其普遍和嚴重(達到正賦40-50%),康熙錶麵上拒絕將加派閤法化,拒絕年羹堯建議閤法化一些加派的請求。康熙的邏輯是,腐敗是官員個人的操守問題,製度上無法杜絕,加派也是官員的個人行為,...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