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菲
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中国文学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文学和文化、书籍史以及比较文学。主要著作包括《神游:中国中古时期与十九世纪的行旅写作》(Visionary Journeys: Travel Writings from Early Medieval and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Harvard,2011)、《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Beacon Fire and Shooting Star: The Literary Culture of the Liang [502-557],Harvard,2007)、《尘几录:陶潜与手抄本文化》(TaoYuanming and Manuscript Culture: The Record of a Dusty Table,2005)、《“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三联书店,2004)、《秋水堂论金瓶梅》(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等。
在欧美文学传统里,如果荷马是父亲,那么萨福则是母亲,她残缺的遗诗,是文学史的一次偶然事故,部分构成了它经久不息的魅力,留给后人无穷的想象空间。田晓菲通过对萨福遗诗的编选、翻译和注释,让我们进入经典,感受其文学魅力;同时她简要梳理萨福歌诗的流传以及历代如何重构萨福、神话萨福,呈现了“萨福”作为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过程。
##第一次知道萨福是在文论课上(是的,我过于孤陋寡闻了)。关于萨福和萨福的诗是两件事,本书展现了历史上的萨福、重构的萨福和编译理解的萨福,选择了萨福的一些(不完整)诗歌,可以从她的诗歌中感受到“萨福体”的格律和共通的七情六欲。最后一部分是与萨福相关的其他文人写的诗和关于萨福的画像,可见萨福和她的诗歌的影响力。“我爱上了你,阿狄司,/很久以前。那时/你还只是/一个丑巴巴的小女孩。” “女王般的黎明”。 公元前的古希腊。勒斯波思岛的萨福轻举竖琴,一边弹播,一边歌唱。她的诗歌把时间的飞矢拉得无限之长,它甚至蜿蜒掉头回到两千六百年前。萨福是人类的少女,永褒青春的活力,她的诗歌里流淌着古希腊的精致和优雅,透露出夏日里蓬松秀发的清凉和甜蜜。酒神的狂喜一经她的吟唱便...
评分 评分##萨福是个女人。在现代,女人的诗最容易打动人,引起我们的共鸣。但在那个纸草书的年代,好像不是如此。听说柏拉图的枕下有一卷萨福的诗,我确实吃了一惊。 田女士是个才女。这本诗集翻译得也非常好。好像有句话说,女人最能理解女人。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田女士的译文读来比...
评分 评分##萨福是残缺。是沉默发出的回声。是沟壑。是谜。是一个永久的象征。
评分##非常喜欢~ “萨福是残缺。是沉默发出的回声。是沟壑。是谜。是一个永久的象征”“她的歌声热情奔放,绰约闪烁,飘摇不定,穿过两千六百年的黑暗,像火一样燃烧,如大理石一样清凉。然而每当我们侧耳倾听,就只有冷泉潺湲,在阿弗洛狄忒残缺不全的石像脚下哽咽” “好似山风 摇撼一颗橡树,爱情摇撼我的心” “但是你啊,你已经忘记了” “月落星沉 午夜人寂 时光流转 而我独眠” “死去的时候,你将躺在那里,无人 记得,也无人渴望——因为你不曾分享 匹瑞亚的蔷薇,即使在冥府 你也寂寞无闻,在暗淡的影子当中 摸索行路——轻飘飘地,被一口气吹熄。” 似普鲁塔克所说,我却觉得这是写给一个无望的女人或男人
评分##萨福是残缺。是沉默发出的回声。是沟壑。是谜。是一个永久的象征。
评分##第二遍读了。(翻到了自己前一个账号的评论!当然已注销了。)没想到这次,全书最喜欢的三首诗都是后人对萨福的演绎和诠释。哈哈哈。(Ovid, Doolittle, Plath)
评分##“萨福”,一个从诗到性都独立于男性空间而存在于的母神。本书以史料汇编和“萨福”主题译诗为主,田晓菲译诗译得相当不错呢。最喜欢“她死于寻求非法的热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