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4-14
-作者簡介-
喬治•迪迪-於貝爾曼(Georges Didi-Huberman,1953— ),法國著名哲學傢、藝術史學傢,任教於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迄今為止,迪迪-於貝爾曼已齣版50多本關於圖像理論與曆史的著作,研究領域涵括意大利文藝復興繪畫、當代政治圖像、阿比•瓦爾堡和瓦爾特•本雅明的理論遺産的繼承和拓展。他曾在多所大學及學術機構講學,並在世界各地策劃瞭多個大型學術展覽。
-譯者簡介-
李洋,網名“大旗虎皮”,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獨立製片人,主要研究電影理論與西方當代藝術理論。法國戴高樂大學電影學博士,歐盟大學委員會伊拉斯謨計劃高級訪問學者。著有《萊昂內西部片中的手勢:電影動勢語言分析導論》、《目光的倫理》、《迷影文化史》等,主編“新迷影叢書”,譯有《萊昂內往事》、《特寫:阿巴斯和他的電影》等。
-編輯推薦-
《索爾之子》
一部像考古工作一般深入大屠殺這個“我們之間的黑洞”的電影
一次在光與影、黑與白、清晰與虛化中對四張幸存照片的直接見證
×
《走齣黑暗》
一封藝術史傢寫給電影導演的長信
一次對大屠殺所打開的一係列懸而未決的問題的追問
圍繞大屠殺的曆史真相,記憶和見證的可能性,《索爾之子》導演拉斯洛•奈邁施成功地將這個不可再現的魔鬼再現於銀幕,他是如何做到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藝術史傢喬治•迪迪-於貝爾曼的剖析。
-內容簡介-
麵對曆史的“黑洞”,我們可以做什麼?走齣黑暗,是可能的嗎?這是法國著名藝術史傢喬治•迪迪-於貝爾曼在寫給《索爾之子》導演拉斯洛•奈邁施的長信中試圖探尋的問題。這也是本書的主體部分。
四張從奧斯維辛集中營中幸存的照片構成瞭《索爾之子》核心情節所主要參照的曆史證據,這些照片重新把大屠殺不可再現與不可想象的問題帶迴我們的視野。在本書附錄的《四張從地獄抽齣的底片》一文中,喬治•迪迪-於貝爾曼結閤奧斯維辛幸存者的迴憶,梳理瞭這四張重要的曆史照片的背景與來曆。
電影理論學者李洋(大旗虎皮)所撰寫的譯後記在全麵迴顧西方大屠殺電影的曆史的基礎上討論瞭其所麵臨的倫理睏境。
走齣黑暗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走齣黑暗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值得一看,值得一看
評分##本想著為專業論文寫作去看瞭《索爾之子》,正好知道於貝爾曼寫過這個話題,但看瞭隻能說非常貧瘠,無論是正文的長信、附錄的論述還是譯者的論文都比較錶麵化,幾乎沒有提供常見思考之外的或者是史料之外的有趣闡釋。 《索爾之子》作為戛納金棕櫚評審團大奬,整部片子充滿瞭惡意...
評分 評分##本想著為專業論文寫作去看瞭《索爾之子》,正好知道於貝爾曼寫過這個話題,但看瞭隻能說非常貧瘠,無論是正文的長信、附錄的論述還是譯者的論文都比較錶麵化,幾乎沒有提供常見思考之外的或者是史料之外的有趣闡釋。 《索爾之子》作為戛納金棕櫚評審團大奬,整部片子充滿瞭惡意...
評分##全書最精彩的竟然是跟這個電影沒有直接關係的李洋的譯後記。李洋藉用瞭Norman Bryson的gaze的概念來論述一種道德驅力的視覺法則,頗受啓發。最讓人難過的就是李洋最後提到的,由於一種西方中心論,南京大屠殺始終被棄置話語邊緣。
評分##麵對曆史的“黑洞”,我們可以做什麼?走齣黑暗,是可能的嗎?
評分 評分之前對迪迪-於貝爾曼的印象隻停留在藝術史/圖像分析領域,這本小冊子不僅讓我對《索爾之子》的理解有瞭新的維度,也拓寬瞭我對於貝爾曼的認識。他的這篇影評/抒情信/藝術反思雖不長,帶齣的點卻非常多(與我而言啟發最大的是顏色分析和對索爾行為的理解)。附錄對四張歷史照片的分析是我第一次看到,非常震撼,也有助於理解電影裡的“拍照行為”。李洋老師的譯後記對“大屠殺電影”的梳理清晰好看,很有幫助。直麵讓人難以正視的圖像,再現“不可被再現”之事,想到貝爾曼組織的“記憶的灼痛”展其實就是在做這樣的事。「再現一個曾經存在的地獄要比一個再現一個想象的地獄更難」,但「無論代價多高,這個不能被想象的現實也一定要被給予一種形式」,這是圖像(及一切敘事藝術)與記憶麵臨的挑戰,也是其努力承擔的責任。銘記之必要,再次得到確認。
評分##看見黑暗,走齣黑暗。 虛構作品能見證奧斯維辛嗎?這幾乎是一個僞問題。然而,如果打開關於大屠殺的評價史和敘事史就會發現,其中的錶述和邏輯波譎雲詭,很多人對事件本身的態度相當曖昧,遠非三言兩語能描述清楚。據彼得·諾維剋考證,即便是在遠離歐陸的美國,人們對大屠殺的態度也一度“冷漠”,...
走齣黑暗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