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北京大學社會學係博士研究生,2016—2017年在哈佛大學交流訪問。
與美國20位社會學傢對話,探尋精彩紛呈的社會學之旅。
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
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達特茅斯學院等9所美國知名大學 的20位社會學傢帶你走進社會學的世界和人生。
本書是作者利用在哈佛大學訪學的機會,采訪、收集、整理的一本訪談錄,呈現瞭20位來自社會學不同領域的美國社會學傢有關社會學的基本觀點、求學故事、從教經曆、科研經曆和人生反思。本書的主題有兩個:
什麼是社會學?
在不同的人眼中會有不一樣的社會學。20位美國社會學傢結閤他們自身的認識和體會分彆給齣瞭他們眼中的社會學的定義,以及對“社會學有什麼用”“社會學的學科獨立性”“社會學的專業化分工”“社會學的方法論之爭”“社會學的未來”等問題的基本觀點和看法。
社會學傢的人生是什麼樣的?
這一主題通過20位美國社會學傢的求學故事、從教經曆、科研經曆和人生反思依次展開,涉及的話題有“為什麼選擇社會學”“大學時代是如何度過的”“誰是自己的學術引路人”“學生應該接受什麼樣的專業訓練”“如何構建自己的研究興趣領域”“成名著作背後的故事”“如何平衡科研與教學、工作與生活”“學術生涯中經曆過的挫摺與坎坷”“給社會學專業學生的建議”以及“作為一名社會學傢對自己的影響和改變”等。
##印象最深的幾篇:趙鼎新、布洛維、阿伯特、霍剋希爾德、柯林斯。看看大牛們怎麼一路走來的。成為頂尖學者的道路從來不會是一片坦途。你要習慣被拒絕,被透支,被無視,然後還得持之以恒,不斷努力。大學者們對於社會學的熱愛非常具有感染力。 之前知道陳龍是因為外賣騎手的研究,沒想到他還有個訪談集。 訪談工作很有意義,但訪談經驗略顯不足,陳顯然有所意識,後期有所調整,大體上訪談結構化、目的性、基礎性太強,且“以我為主”,沒有深入挖掘采訪者的個人特色(性格鮮明的人還是有很多好玩故事和見解的)。 渠敬...
評分 評分##提問近似結構式訪談,未能以被訪者論著深入解讀為基礎展開個性化對話,當然,以《新史學:自白與對話》《邂逅》之類為標準來衡量未免要求苛刻。嘗試是填補空白的,序言是獨自精彩的,訪學是十分充實的,新生是開捲有益的,而旅程,是剛剛起步的。
評分##對於瞭解美國各個學派的想法差異,以及部分研究前沿很有幫助。很喜歡從理論中活生生走齣來的這些人。瞭解到他們的工作狀態與人生,連那些背到頭暈的概念也忽然讓人感覺到可愛。
評分 評分##首先嚮編者緻敬。在哈佛訪學一年齣瞭這樣一本訪談錄,很不容易。這本書可能不適閤碩士以上層次的專業讀者,因為編者並沒有提什麼專業的學術問題,看起來也沒有試圖瞭解訪談對象的具體研究,問的都是泛泛的問題。本科生讀讀培養興趣還是可以的。趙鼎新老師認為美國社會學因中層理論而不再有智慧?那為什麼還在這個沒有智慧的環境裏當瞭20多年教授?
評分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