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和主任,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同时担任《经济学季刊》主编,金融40人论坛成员。获2009、2015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头一届和第二届浦山国际经济学奖(2008年、2010年)、第二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2008年)。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新政治经济学、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以及农村发展。
席天扬,纽约大学政治学博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经济学。
本书使用符合国际规范的学术语言,阐释中国制度、模式和道路,其主旨是基于多学科的研究视域,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不同的理论维度,来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体制的法理原则、政治基础、经济绩效和治理逻辑。所谓 “中国新叙事”,是试图构建一种创新性的语言,阐述中国特色政治、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使得中国道路和模式成为一种具有全球意义的叙事,用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来讲中国的故事。它在逻辑上涵盖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积淀的治国理政智慧,自鸦片战争以来全民族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历史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体国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现代化国家道路的经验和教训,以及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全面高速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同时面向未来,体现着继往开来,为实现“两个百年”宏伟蓝图而努力奋斗的美好愿景。
##为后三章加一颗星。耿曙那篇研究弹性任期-行为短期化,里面的部分结论倒和雪光最近一篇的有些差异;聂辉华那篇研究周期-矿难;最后陈硕以一事一议为例,探讨基层政府制度创新的影响因素(基层禀赋-姓名分化率、学习-空间溢出效应、地方精英特质)
评分##一个regression table都没有(貌似是被删了)
评分 评分##本书的理论创新意义和中国道路意义远大于其细节上的欠缺,比一个问题的好解答更重要的,是提出一个好问题——这也正是国发院长期规划的“大战略”。这少的一星源于确实会影响读者体验的细节论证:只凭借经验证据,而非系统的理论架构来完整表现一个设想是不够的。我们可以说一个理论本身存在争议;但是没有成为体系的理论非常容易受到别人的攻击,这一点需要注意。
评分##三星给姚洋的三篇,一星给聂辉华。学者功力对比这下差距太大。政治哲学的学者思辨功力..其他的那些“小兵”...哎。数学真的是帮大忙,最好的脑子帮你把错误推理排除了。除了封面,没有任何恶心人的东西,姚洋我很喜欢
评分##有人打一星是因为前面三章,我却觉得这三章最精彩。后面那些东西里面,张牧扬那一章还比较有趣,说官员的调动是为了解决一个测量能力的问题。这个想法比较有趣(虽然我也没有完全被说服)。其他那些实证章节也可以翻一翻,但意思不大。 姚老师的第一到第三章非常有趣,构建了一个以中性政府为核心的框架。你可以不认可这个框架,但是我整体感觉这个框架内部逻辑是自洽的。而且很多人觉得姚老师搞儒家没前途,其实正体现他所谋者大,一切理论都有假设,那些无法验证的假设一般就是一个哲学基础,他在搭建这个哲学基础。前三章提出了非常多有趣的观点,与美国政治学理论框架非常不同,我读完还是觉得很eye-openning的。
评分##这还算研究么?
评分##算是开拓之作吧,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和向中国讲好世界故事,是两位一体的,姚洋老师等做出了示范,期待我将来也能参与其中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