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19
许倬云,1930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1986年荣任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学贯中西的史学耆宿,精通中国上古史、文化史、社会史,熟悉西方历史及其理论与思想,擅长利用不同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历史,尤其是考察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不囿于书斋,时时心怀天下,关心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走向。代表著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万古江河》《我者与他者》《说中国》等。
中国文化的根底在哪里?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资源是什么?88岁历史学家献给国人的温情之作
【作品看点】
★ 承续冯友兰、钱穆对中国文化的温情,直述中国人的文化内核
★ “中国三部曲”压轴之作,继《万古江河》《说中国》之后,许倬云教授在文明的土壤里发掘养分,用逐渐被遗忘的“精神余沥”,滋养当代中国人的内心。
★ 亚洲周刊2017年十大好书,余英时郑重推荐、许纪霖专文导读
★ 一部探索中国文化基底的大家之作
【焦点推荐】
余英时——本书宏观与微观交互为用、雅俗共赏、古今一贯,远远超越前人。所呈现出来的精神生活相当全面,上起文化精英,下至普通民众,无不包含在内。顾炎武曾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恰恰是一部“明道”之作,同时又是一部“救世”之作,我郑重地推荐它给读者。
葛兆光——许先生的笔下,是一个大历史。“所谓‘大历史’,不能从单独的事件着眼,必须从各种现象的交互作用,观察整体的变化。”大历史要有大判断,非博览硕学之士,不能下大断语。
许纪霖——有学问的专家不谓不多,但有智慧的大家实在太少,而许先生,就是当今在世的大智者之一。许先生心怀家国天下,从人类未来发展的大视野中,看到了中国文化贡献于世界文明的可能性空间。中国文化的精神不是孤独的、抽象的理念,它存在于华夏历史的肌肤之中,浸润于亿万百姓的日常生活。只要民族不亡,生命永续,中国文化的精神也将继续薪火流传下去,成为全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文明之一。
白岩松——我们是谁?一直以来,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看了许倬云先生的书,才明白,其实我们基本不太知道,先生行走与写作都不便,却让思考走到最远,穿越了历史与成见。我们的不知道,正是一种对他致敬的方式。
【内容介绍】
我们为什么说自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根底在哪里?我们中国人安身立命、生生不息的精神资源是什么?
历史的颠簸和挫折,使得中国文明丢失了不少本来有的好传统。许倬云先生把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看作一种多元互动的秩序,重新反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中国文明,从天、人、群、己各个角度呈现中国文化的精神,希冀在文明的土壤发掘养分,追寻和唤醒那些被遗忘的精神余沥,滋养和灌溉当代中国人的内心。
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饮食、医药、居住,所重视的多元和谐,求均匀而忌偏差,趋中和而不过分,种种观念,依旧可见于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一代代中国人美好高贵的精神、真实的人性,多不在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而在市井陋巷、山野乡村,街谈巷议、共话桑麻……从开天辟地到江湖豪侠,从男女私情到精怪现象,涵盖范围相当广泛,代表了中国一般老百姓的喜恶与褒贬。他们的历史观,就是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的一套评价体系。
中国文化的精神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国文化的精神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可以直接先读最后的四大名著
评分 评分##没说出什么新东西。
评分 评分##先生忧心于当下世界的动荡,指出了西方文明和全球化隐含的弊端,并希望在中国文化的精神中找到解药。全书从世俗层面,对中国文化做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读后疑虑之一,前言中先生曾提到过,西方文明创立之时,还是牛顿的经典物理流行之时,而当下已是量子力学的世界,政治制度已经赶不上科学的发展速度。可是,中国文化起源于遥远的农耕社会,与当下的全球化工业时代已经格格不入,更枉谈马上要来临的信息时代。私以为,当下西方文明之阵痛,最终还需在动荡中孕育中更新更完善的文明与制度,而不是回归故纸堆,在历史中找答案。
评分##宇宙永远在变动,人类的世界也永远在变动,既没有永恒的真理,也没有普世的规则。这一切信念,都必须建立在“适当”的条件下。而且,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过犹不及:“不及”是没做到,“过”则是超越了其应有的限度,或是在量的方面过分,或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自恃完美、不容改变,...
评分 评分 评分##中国和西方不存在根本性的文化冲突,不应人为制造对立。中华崛起、民族复兴表现在文化上不是拉对立面,而是呼唤一次“文艺复兴”。复兴阴阳调和、万邦协和的手段,复兴儒家修身、道家修内丹的自尊自爱价值取向,与西方个人主义相颉颃。探究天人合一与气候环境、仁义道德与民主法治相适应的诸法诸道。
中国文化的精神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