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托·帕赫特(Otto Pächt,1902—1988),新維亞納藝術史學派代錶人物,曾在海德堡大學、慕尼黑大學和維也納大學教授藝術史。他在中世紀彩繪寫本研究,對15世紀荷蘭、法國、德國繪畫與雕塑研究都産生瞭重要且深遠的影響;為牛津大學的博德林圖書館和奧地利國傢圖書館收藏的彩繪寫本所編撰的目錄,是中世紀書籍插圖研究的奠基之作。
薛墨,中國美術學院藝術史博士,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講師,撰寫、翻譯瞭大量學術類文章,並發錶在專業刊物上。編撰《美術鑒賞》(高等教育齣版社)、《美術博物館學導論》(中國美術學院齣版社)、《西方美術理論》(北京大學齣版社)、《西方美術文獻選》(上海交通大學齣版社)等。
本書作者奧托·帕希特是20世紀偉大的美術史傢、新維也納藝術史學派的關鍵人物。他的最大貢獻在於引導讀者如何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理解藝術品。他強調迴到觀看本身,美術史所關注的始於眼睛而非文字。
本書為奧托˙帕赫特的重要代錶作,也是西方藝術史學史上的經典文獻,是一部有關美術史學和研究方法的經典著作。書中薈萃瞭帕希特傑齣的思想和研究成果,探討瞭美術史研究的諸多關鍵問題,對發展論、圖像誌、圖像學、風格問題、鑒定、曆史與個人、心理學與藝術史研究等做瞭深刻反思,同時剖析瞭李格爾、沃爾夫林、潘諾夫斯基、貢布裏希、澤德邁爾等重要美術史傢的思想與方法。書中不乏對圖像形式的生動描繪,既錶現齣德語界學者嚴密的抽象思維能力,也體現瞭作者縝密的曆史邏輯和對藝術的直覺感知力。作者意在通過此書重構藝術産生的原始文化與社會環境,澄清那些已不為人熟知的時空觀念和重要的象徵符號,從而強化觀者的感知力。帕赫特在書中深入剖析瞭從李格爾到沃爾夫林、潘諾夫斯基等重要藝術史傢的思想,一直強調要迴到觀看本身。帕赫特最大的貢獻在於讓學生和讀者懂得麵對藝術品時如何從藝術史的角度來思考。本書可被列入藝術史經典著作之列,在抽象思維中閃爍著光芒,對圖像形式的描繪無以倫比,同時還充滿瞭縝密的曆史邏輯和具體史實,這使得帕赫特能與沃爾夫林、李格爾、瓦爾堡、潘諾夫斯基齊名,成為西方一位名副其實的藝術史的布道者。
##把藝術史的研究範疇和方法簡要地介紹瞭一下
評分 評分##藝術史研究方法的反思(批判?)的小短文閤集,內容基礎,論述略泛且有所重復。所批判的對象無非都是一些極端的二元對立。總的來看,作者支持的美術史方法是結閤曆史語境的風格史。作為一本原版齣版於20世紀末的書,並沒有太多新意。另,翻譯應在非常用詞或非常見用法加上英語注釋纔好。如,“形式的機會”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每一章圍繞一個美術史研究的主題進行討論,強調視覺本身,強調以藝術品為中心。序言裏一句話說得特彆好:“一種研究方法並非始於思辨推論,而是來自對眼睛觀察藝術品的感知過程加以理性的思考。藝術史所關注的內容始於眼睛而非文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