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格爾(Alois Riegl,1858-1905),19世紀末20世紀初奧地利著名藝術史傢,維也納藝術史學派的主要代錶,現代西方藝術史的奠基人之一。作品有《風格問題》等。畢業於維也納大學。
譯者
邵宏,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史教授,暨南大學文藝學博士,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武漢理工大學設計管理學博士後,廣東美學學會副會長。
已齣版的專著有《藝術學方法批判》(閤著)、《藝術史的意義》、《美術史的觀念》、《衍義的氣韻》,主編及編著有《設計專業英語:西方藝術設計經典文選》、《西方設計:一部為生活製作藝術的曆史》(主編)、《設計學概論(修訂版)》(編著),譯著有《美術術語與技法詞典》(閤譯)、《風格問題。裝飾曆史的基礎》、《西方美術理論文選》(閤譯)、《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與藝術》。
李格爾在其不長的學術生涯中,緻力於藝術科學的理論探索,卓有的建樹,被當代西方藝術史學泰鬥貢布裏希譽為“我們學科中最富於獨創性的思想傢”。李格爾改變瞭19世紀的藝術史寫作方式,他的每一部著作都為藝術中史打開瞭一個新的領域,被公認為是現代藝術史學史上的裏程碑。以他的三本名著《風格問題》、《羅馬晚期的工藝美術》和《荷蘭團體肖像畫》為綫索,評述其主要學術思想以及與西方學術傳統的聯係,概括瞭他的理論在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藝術史的建立過程中的積極意義,並對他的著名的“藝術意誌”的概念作瞭初步的批判。
##讀瞭一半,關於蓮花的想法是好的
評分##講紋飾的,看得很暈。應該先讀這本,再讀沃林格的《抽象與移情》,我是剛好反過來瞭。讀完沃林格再讀李格爾,更能感受到李格爾早在此書中便已曖昧地錶達過藝術自身的發展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受工具材料和外在環境的製約,人類所具有的審美欲求應該是自主且自由的。這對沃林格的理論産生瞭極為重大的影響。但在此書中,李格爾的論點還不算肯定,需要補充《羅馬晚期的工藝美術》,看李格爾後期如何一步步轉嚮視覺領域的自主性。
評分##p247 ........(解放棕葉飾)顯然與一種寫實傾嚮有關,這種寫實傾嚮至少從公元前五世紀、甚或更早以來就是希臘植物裝飾的一個主導因素。阿拉伯圖案裝飾裏有種明顯的相反意願,是要努力恢復捲須綫條的優勢:這種純粹裝飾體係的幾何成分。總之,我們可以將這一逆嚮的努力歸結為一...
評分 評分##非常好 可惜我買的是pdf盜版 時間太趕瞭 對不起
評分##講紋飾的,看得很暈。應該先讀這本,再讀沃林格的《抽象與移情》,我是剛好反過來瞭。讀完沃林格再讀李格爾,更能感受到李格爾早在此書中便已曖昧地錶達過藝術自身的發展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受工具材料和外在環境的製約,人類所具有的審美欲求應該是自主且自由的。這對沃林格的理論産生瞭極為重大的影響。但在此書中,李格爾的論點還不算肯定,需要補充《羅馬晚期的工藝美術》,看李格爾後期如何一步步轉嚮視覺領域的自主性。
評分李格爾將裝飾藝術作為自己研究的起點,一方麵受十九世紀後康德美學研究的先驗形式傾嚮影響,試圖超越傳統的圖像誌研究,通過對純粹風格的還原,從形式要素與知覺心理運作機製入手,發展一種新的、轉嚮主觀錶現的藝術科學; 另一方麵呼應瞭十九世紀的工藝美術運動和新藝術運動,為原來被輕視的圖形與抽象賦予藝術意誌(Kunstwollen ),從而在理論上支持工藝美學化和藝術形式自律。不過,在《風格問題》裏,李格爾在反對物質和技術主義的裝飾藝術觀時對藝術意誌的徵引較剋製,視覺取代觸覺的敘事也若隱若現。
評分##18年夏天就讀過瞭,現在再讀,收獲頗豐。一二章的理論分析相當好。李格爾的形式主義與桑佩爾的技術材料主義。當然就如書後英文版注釋一樣,由於材料的不足,還是有一點缺陷的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