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年10月15日-1984年6月25日),法國哲學傢、社會思想傢和“思想係統的曆史學傢”。早期屬於結構主義陣營,70年代之後成為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思想的代錶。
早期福柯的思想方法為“曆史話語分析”(即“知識考古學”),考察貫穿在不同文本中的話語構成,研究它們如何建構瞭文本,如何使文本具有瞭意義,並在文化語境中承擔功能。這一時期的代錶作品為《古典時代瘋狂史》(1961)、《詞與物》(1966)、《知識考古學》(1969);後期福柯的思想方法轉嚮“權力譜係學”,譜係學除瞭繼續反對主體反對曆史之外,還加入瞭福柯重要的微觀權力/身體的概念,反對絕對性、穩定性的曆史,信奉可變性、相對性、偶然性與斷裂性。將曆史的目光更多的投嚮身體,投嚮下麵,投嚮神經係統,投嚮野蠻、紛亂、衰落和底層。這一時期的代錶作為《規訓與懲罰》(1975)、《性經驗史》(三捲,1976、1984、1984)。晚年的福柯緻力於一種“生存美學”的建構,這種學說試圖綜閤福柯以往處理過的各種主題,藉助古希臘式的知識型反對基督教-現代的知識型所構造齣的現代社會治理術和無孔不入的權力對人的宰治。這部分的思想集中體現在福柯晚年的法蘭西學院講課稿之中。
1966年發錶的《詞與物——人文知識的考古學》(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英譯《事物與秩序》The Order of Things),更是被認為是結構主義時代取代存在主義時代的重要標誌。它主要的論點在於:認為每個曆史階段都有一套異於前期的知識形構規則,而現代知識型的特徵則是以 “人”作為研究的中心。這本書的問世使福柯成為一位知名的法國知識分子,但也因為“人之死”的結論而飽受批評。讓·保羅·薩特就曾基於此點批判此書為小資産階級的最後壁壘。
福柯在本書中運用曆史話語分析(又稱“知識考古學”)的手法對自文藝復興以來直至20世紀的整個西方“人文科學”(Humanwissenschaften)的知識構成以及文化和知識史都作瞭細緻入微的、富有創見和深度的梳理和剖析。他指齣這裏的人文科學指的是將“人”作為研究對象,將“人”設計並定義成某種認知構造物的科學,圍繞這個對象而生産的人文科學,可被認可為真理話語。針對此“真理話語”,福柯試圖從根本上驅除籠罩在當代知識形式的決定性條件之上的人類學主體主義的迷霧,批判瞭自笛卡爾、尤其自康德以來200多年西方哲學傳統的先驗意識哲學和主體主義。在《語與物》的最後一頁,福柯寫道:“人將被抹去,如同大海邊沙地上的一張臉。”
##人終將被抹去,如同大海邊沙灘上的一張臉。
評分##今天總算花瞭二十多天把《詞與物》的英文版讀完瞭,算是邊對照著這本新版的中文版《詞與物》邊看完的。就算我已經認真讀過一遍02年中文版的《詞與物》,但是再次讀完還是花費瞭巨大的時間和精力,可見這本書是讀來極為費力的。 我就不討論書中內容瞭,因為要透徹討論的話,其實...
評分 評分 評分##沒有真相,隻有闡釋,錶象之下是沒有本質的。語言隻有錶象這個處所,沒有其他處所,隻在錶象中有其價值,沒有其他價值,隻在語言所能布置的洞穴中有其價值。
評分##福柯在《詞與物》中提齣三個時期的知識型——文藝復興、古典時代和現代。據莫偉民先生陳述,從文藝復興到古典時代,相似性被差異性取代、闡釋被分析取代、同一走嚮分裂,從古典時代到現代,同一、差異被有機結構取代。同一、差異都是詞與物的關係,是語言和實在的秩序關係。探...
評分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