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利亞斯·卡內蒂(Elias Canetti,1905—1994),德語作傢,1981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
卡內蒂是文學史上著名的“難以歸屬”的作傢,他齣生於保加利亞的魯斯丘剋,祖先是居住在西班牙的猶太人,6歲時隨父母來到英國,次年喪父,隨母親遷居維也納。他先後在瑞士的蘇黎世和德國的法蘭剋福讀完小學和中學,1929年在維也納大學獲得化學博士學位。納粹吞並奧地利後,他流亡英國,並獲得英國國籍。
盡管一生萍蹤不定,但正如諾貝爾頒奬詞中所言,這位世界作傢“有自己的故鄉,這就是德語”。自1935年開始寫作以來,他終生將德語作為自己的文學語言,創作瞭多種體裁的作品,代錶作有小說《迷惘》,劇本《婚禮》《虛榮的喜劇》《確定死期的人們》,政論《群眾與權力》,遊記《馬拉喀什之聲》,散文“耳證人》,自傳三部麯《獲救之舌》《耳中火炬》《眼睛遊戲》。除諾貝爾文學奬外,卡內蒂獲得的重要奬項還有畢希納奬(1972)、赫勃爾奬(1980)等,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文學大師之一。
卡內蒂享譽世界的三部麯迴憶錄的第一部,記述瞭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這套三部麯迴憶錄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德語傳記作品。在三部麯迴憶中,作者追溯自懂事起,直至成年後發錶第一部作品的橫跨30多年的生活,學習,思考曆程。
##三部麯中我認為最平庸的一部,太多記述性和描寫性文字,顯得寫實瞭些,不像另外兩部那麼有抽象和印象之魅力,三部麯我完全是倒序著讀的,讀到最後這其實是第一部的時候,我深深愛上瞭兩個死對頭,作者的爺爺和作者的母親,他們的驕傲也好,專製也好,嫉妒也好,偏執也好,當然對後者更甚(我感覺自己和她像,但我在思考之路上走得有些過瞭,我在極力擺脫過度反思造成的哈姆雷特式的缺乏斷絕)。我越來越喜歡讓人“討厭”的人瞭。在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對這樣的人也總是恨得要死也愛得要死,不過恨總是更直接更專橫地先衝擊著我。在書中將兩位聯係起來的,我有時候想是作者父親的死而不是生,成就著作者童年世界的結構之美,那種既驕傲又悔愧之兩人間的鬥爭的失敗色彩,我甚至覺得就是我們必須從自身的孤獨走齣而去進入的“交流”與“親密”的真實色彩。
評分書寫自己孤獨成長的童年時期。過早遭遇父母關係的情感危機,過早目睹父親突如其來的離去。父親的離去並沒有使他對母親産生強烈的依戀感,母親對自己的過度專橫控製和人格塑造使他産生瞭強烈的反抗情緒,每一次對母親的抵製都是他小小的精神勝利。作者成長的例子是反俄狄浦斯的...
評分 評分##母子讀書會既視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