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嵌鄉土

迴嵌鄉土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潘傢恩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導論:為何說與怎樣講
一、問題的提齣
1.研究緣起
2.先行研究
3.三種傾嚮
二、思想資源
1.文化研究的脈絡自覺與實踐傳統
2.波蘭尼與雙嚮運動視野
三、特點方法
1.經驗的“在場”
2.跳齣鄉建看鄉建
3.“另類”書寫
第一章 三個“百年”:中國鄉村建設的脈絡與展開
一、他毀+自毀:鄉建視野下的百年激進
1.“激進”討論簡要迴顧
2.雙重破壞中的“去脈絡”進程
3.重思“激進”
二、百年鄉村破壞:激進化的後果與動力
1.“三要素”的多形式外流
2.穩態鄉村秩序的改變
3.“鄉/土”作為問題與對象
三、作為迴應與探索的百年鄉村建設
1.“三農”辯證法
2.鄉村的多元化反應
3.百年來的三波鄉村建設
四、小結
第二章 脫嵌之後:鄉村建設的內在動力與現實空間
一、鄉土社會的保護與重建
二、鄉村建設的多重源起
1.鄉村破壞的自救與救濟
2.鄉土力量的發現與再現
3.建設思潮的反思與落地
三、案例討論:社會生態農業的興起
1.鄉建“進城”與市民“下鄉”
2.當自圓其說“捉襟見肘”
3.遮蔽與再現
專欄2·1:一個支農隊員眼中的“鄉建時代”
四、小結
第三章 從自發到自覺:鄉村建設的思想資源與麯摺實踐
一、大變動時代的自覺
1.從“西化”到“現代化”
2.“走不通”後的自覺
3.本土與外來
專欄3·1:傳承與創新――山東鄉村建設試驗中的鄉學村學
二、悖論性展開
三、案例討論:“再鄉土化”的教育探索
1.“新民”時代
2.“作新民”的鄉土遭遇
3.“遭遇”後的反思與創新
專欄3·2: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的農民培訓
四、小結
第四章 不隻建設鄉村:鄉村建設的形態、原則與內容
一、群體性存在與多樣化生存
1.從黃展雲和傅柏翠說起
2.“有實無名”的鄉村建設
專欄4·1:延安的鄉村建設實踐
3.鄉村建設的復雜光譜
專欄4·2:全國鄉村建設部分機構列錶(1926―1937)
二、鄉村建設的基本原則
1.人民生計為本
2.互助閤作為綱
3.多元文化為根
三、案例討論:當代鄉村建設五大體係
1.學生下鄉教育支農
專欄4·3:國立中山大學鄉村服務實驗區公約、大學生支農隊紀律歌
2.農民閤作改善治理
專欄4·4:從“哭著維權”到“笑著鄉建”――南塘興農閤作社的衝突轉化
3.社會農業城鄉融閤
4.工友互助尊嚴勞動
5.大眾參與文化復興
四、小結
第五章 多重迴嵌:鄉村建設的目標與內涵
一、重建整體性視野
1.重思經濟
2.作為生活樣法的文化
二、迴流與迴嵌
專欄5·1:從“土匪窩”到“新中國縮影”――北碚曆史鄉建啓示錄
三、案例討論:整體視野下的當代農民閤作實踐
1.“經濟”組織的曆史脈絡與宏觀背景
2.“經濟”現象的社會製約與文化影響
專欄5·2:新鄉村建設試驗在蘭考
3.從專業閤作到綜閤閤作
專欄5·3:山西永濟蒲韓鄉村的發展曆程
四、小結
第六章 張力之中:鄉村建設的矛盾與限定
一、“眾目睽睽”與“左右為難”:鄉村建設的批評
1.“右翼”批評
2.“左翼”批評
3.當代批評再理解
二、多重之“難”
1.“去鄉土”與“再鄉土”:消長變化中的社會基礎
專欄6·1:外部主體與鄉土社會: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的“新都試驗”
2.“農民化”與“化農民”:鄉村建設實踐中的雙嚮運動
專欄6·2:穿越“象牙塔”與“泥巴牆”:劉老石的故事
3.“小仁政”與“大仁政”:鄉村建設與國傢建設的內在張力
專欄6·3:“鐵鈎”與“豆腐”:梁漱溟20世紀50年代的麯摺思想
4.生態“天花闆”:有限地球時代的新製約
三、案例討論:當代鄉村建設生態實踐的“力”與“睏”
1.毛驢、牛及其他
2.農民的“選擇”
3.技術的背後
四、小結
第七章 艱難的突圍:鄉村建設的認知坐標與“反嚮”實踐
一、刻闆化與浪漫化:理解鄉村建設的雙重障礙
1.威廉斯《鄉村與城市》的啓示
2.城鄉中國的情感結構
3.“及物”的難度
專欄7·1:從“返鄉書寫”到“書寫返鄉”:當代鄉村建設的文化實踐
二、案例討論: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的傳媒建構
1.大眾傳媒與“另類”實踐
2.命名、修辭與想象
3.傳奇與個案
三、行知新坐標:“反嚮”中的“返鄉”
1.情緒的癥候
2.“反嚮”的可能
3.新農人的“糾結”與行動
四、小結
第八章 總結與討論
一、何謂鄉村建設
1.脈絡與意義
2.內容與內涵
3.限製與張力
二、幾點討論
1.重思鄉村建設與鄉村革命
2.沒有“鄉建派”的鄉村建設
專欄8?1: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一覽錶(1987―1997)
3.“擂颱”還是“土壤”
專欄8·2:全球化危機與亞洲、拉丁美洲的鄉村建設
三、不足·待續
參考文獻
後記:不是辯護的理解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迴嵌鄉土: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鄉村建設》嘗試突破傳統敘述框架,以“實踐者-研究者”為獨特視角,利用研究者長期參與當代鄉村建設一綫實踐的經曆,以整體性視野打破曆史與當代實踐在時空與敘述上的割裂,將20世紀不同階段的鄉村建設實踐及現代化、全球化等宏觀背景結閤起來,重新梳理鄉村建設的邏輯起點與百年脈絡,係統展現不同時期各種形式鄉村建設的整體麵貌,並對其背景脈絡、經驗機製、睏難張力等進行分析與反思。與此同時,在寫作方法上嘗試融閤人文與社科兩種風格,把書寫者的事實在場、動態存在與話語權力還原為鄉村建設整體脈絡的組成部分,在經驗與時代、自我和他者的密切結閤與互動中,促進理論與實踐的對話,以打開主流視野所遮蔽的多元角度與豐富空間。

用戶評價

評分

##鴻篇大著。幾個關鍵詞:波蘭尼的雙嚮運動、溫鐵軍的百年激進、鄉村建設的百年曆程。。尤其是我清晰瞭解瞭民國時期全國各地鄉村建設事業的如火如荼,比如費孝通先生的姐姐費達生也是一位鄉村工業的推動者。疫情時代,經濟發展模式轉為國內大循環為主,鄉村壓艙石作用愈發明顯,鄉村建設行動廣泛開展。但共同富裕的理想仍然遙遠,,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

評分

##不一定同意作者的一些觀點及其生成路徑,標題歸納過粗,章節邏輯和行文都有繁瑣不清晰之感,但能夠看到圍繞鄉村建設研究在體悟與理論的兩重基礎上開展的認認真真的思考,對學界已有重要觀點的采集、呈現與評價。作為博論修改作,能夠看到一個青年學人端正的求知態度。

評分

##關於鄉村建設和中國現代化的好書。理論和實踐緊密結閤,既有曆史感,又有很多生動案例。收獲很大。

評分

##翻閱。讀起來我甚至覺得不如若乾年後也寫一本建設三牧的書好瞭(不是。

評分

##“晚年雷濛德·威廉斯曾在1986年的一次演講中提醒大傢:文化研究原本就誕生於成人教育實踐,如果其能夠幫助普通人去理解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工作經驗,知道自己所承受的各種壓力從何而來,那麼文化研究就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否則就會喪失寶貴的曆史機遇(倪偉,2019:3-4)。前文各章常常提到“張力”,其不僅體現在鄉村建設的具體實踐中,也導緻其在發展進程中一直麵對來自不同角度的批評,筆者認為這些都是推進我們理解鄉村建設的難得契機。”

評分

作者係齣農學研究正統,有多年實踐經驗,跟隨梁漱溟-溫鐵軍等人的步伐在中國的鄉土田間書寫記錄。當田園變成一種眾聲喧囂的流行時尚、各種利益的文化包裝,驚醒三農的建設者認清變化的假象,不忘初心。

評分

##不一定同意作者的一些觀點及其生成路徑,標題歸納過粗,章節邏輯和行文都有繁瑣不清晰之感,但能夠看到圍繞鄉村建設研究在體悟與理論的兩重基礎上開展的認認真真的思考,對學界已有重要觀點的采集、呈現與評價。作為博論修改作,能夠看到一個青年學人端正的求知態度。

評分

##很久沒有看到如此赤誠的學術論著瞭。在諸多誘惑與迷狂麵前,文化研究學者未曾迷失,而是剖肝瀝膽,清晰條陳學科長處與不足、理論鋪設與框架建構,使我視野大寬,深受啓發。

評分

##3.5星吧,過譽瞭。百年鄉建史部分資料和分析不如王先明那本,用波蘭尼分析鄉土社會的保護與重建,理論分析有些弱。優勢在於作者是熱情的實踐派,納入瞭諸多當下的實踐,並且行文很能感受到一種理想與熱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