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存在主义心理学研究专家年度力作,耶鲁大学推荐必读。
缺爱的人的典型表现:
1. 做事前,会想别人的反应,做事时,会主动迎合他人的期待;
2.容易动摇自己的原则,可能自己已经非常不愉快了,但不会表现出来;
3. 希望自己得到认同和存在感;
4. 不懂得拒绝。
本书从存在主义心理学角度,解释了现代人的“缺爱”其实是存在感的缺失,指出我们没有安全感、极度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同的原因,帮助我们重新定义存在的意义和自我价值,找到自己的闪光点,骄傲自信地活下去。
这个书名被改得如此鸡汤,以致简直让人不好意思标记。用Google翻译了旁边的原书名,实际上是《存在:最亲密、最脆弱的情感》。整本书讲人的存在感的来源与缺失,是比较正式的学术写法(看目录可以知道),挺好看的。我所感兴趣的在于存在感的丧失,人们感受到痛苦时有时寄意于艺术创造,有时则通过其他种种方法来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以及第六章对抑郁的见解,作者认为抑郁是身处不正常环境的主体对环境不适应的一种正常反应。我们需要看见这种痛苦,而不是仅仅简单地将个人归拢到“抑郁症”的群体中去。
评分这个书名被改得如此鸡汤,以致简直让人不好意思标记。用Google翻译了旁边的原书名,实际上是《存在:最亲密、最脆弱的情感》。整本书讲人的存在感的来源与缺失,是比较正式的学术写法(看目录可以知道),挺好看的。我所感兴趣的在于存在感的丧失,人们感受到痛苦时有时寄意于艺术创造,有时则通过其他种种方法来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以及第六章对抑郁的见解,作者认为抑郁是身处不正常环境的主体对环境不适应的一种正常反应。我们需要看见这种痛苦,而不是仅仅简单地将个人归拢到“抑郁症”的群体中去。
评分##首先书名把存在翻译成缺爱就有点儿投机倾向,其次作者是以心理咨询师的角度分析了几个患者抑郁症的病情,除此之外就是心理学简单知识科普风格的个人化行文,跟副标题“如何获得安全感blabla”没一毛钱关系。作者并没有指导我们怎么做,只是泛泛谈到:斩断与他人联系光靠自己是无法获得存在感的,吸食致幻剂也是不能获得存在感的。好的吧。
评分##很硬核的文章,但是有些概念被简化了,时而不便理解,比如“人际关系需要被社会化”因为“未被社会化、独立存在的人际关系是一条死胡同”无法一开始就说服我。
评分##哲学+心理学。→存在主义心理学。
评分##看了简介,感觉这本书说的就是我:(。出版社,20191206。20191209读完。存在感的产生,重要性以及对个人精神及生活的影响。
评分###读书笔记# 在存在主义心理学看来,任何人,都同时存在于三个世界。 -第一个,叫周围世界,也就是物理意义上的,你这个人的存在。 -第二个,叫内在世界,也就是你的内在自我。 -第三个世界,叫人际世界,也就是你跟周围人组成的关系。 每个人,都是众多身份的集合。而每个身份,又都存在于某一段关系当中。所以,构建关系,本质上就是在构建自己的存在。 如果所有的联系都被切断,就等于被剥夺了全部存在感。有学者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晚年的自杀,也许是与世界断开了连接。 连接,不是覆盖广度。而是通过创造价值,嵌入到世界的深度。
评分##很硬核的文章,但是有些概念被简化了,时而不便理解,比如“人际关系需要被社会化”因为“未被社会化、独立存在的人际关系是一条死胡同”无法一开始就说服我。
评分##我们都要学会和他人建立有益的联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