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跳出“重写文学史”的怪圈,将文学史问题置于“知识考古/谱系学”的视域,其关注重心不是“历史本身”,而是构造“历史本身”的解释、工具和方法。通过探询各种以“文学”或“文学史”为名的话语之所以产生的条件,追问我们的文学史写作是在哪些潜在的框架中展开的。
正如作者在阐述中不仅仅借助了文学领域的知识资源,还广泛涉及文化史和当代哲学,这本书的启发意义也不限于文学专业,而是对理解普遍的人文学科的现代建制都有帮助。
八处错误: 1、89页注释1:洪子诚、幺书仪《两意集》,应将“意”改为“忆”; 2、145页第11行:刘太白《中国文学史·引论》,应将“太”改为“大”; 3、165页第14行:《想像中国的方式》,书名应为《想像中国的方法》; 4、222页第2行:“?”后面多出了个“。”; 5、249页第15行:“当你以一切政府和一切权力为敌的时候”,“以”应改为“与”; 6、262页第1行:“我们说反对的并非……”,“说”应改为“所”; 7、283页第21行:“现象的共同体”,似应为“想象的共同体”。; 8、311页注释1,卢卡契《审美特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应该不是“1886年”出版,而是“1986年”出版。 读完后感觉换了个脑子!简直是高潮迭起的头脑风暴。今年秋季以来最愉快的阅读体验。
评分##五年前标注的时候提到了“要重读”,结果重读之后发现其时的激动已经消逝。深入历史比泛泛而谈要难
评分##差不多看了五讲了,前俩最佳,本来给予的厚望的“关键词”一讲,反而觉得一般般...能不能再来一星就看明天的最后一讲了!
评分##運用傅柯的知識考古學/譜系學考察文學史本身的解釋、工具和方法,這種知識、學科、話語體系為什麼會出現在這個時間、地點和地位,不僅問題意識極為出色,理論分析也見功力,附帶複習了一把形式主義、結構主義、東方主義、民族/國家主義批評論。在學科話語體系和社會權力結構雙向制約中,文學史再書寫走投無路難逃宿命。#讀而靈#041
评分##一开始觉得写得比较简单易懂,后来发现是06年的硕士课堂讲义,那确实是……唐突了……这个差距……相见恨晚,应该早几年读的。
评分##差不多看了五讲了,前俩最佳,本来给予的厚望的“关键词”一讲,反而觉得一般般...能不能再来一星就看明天的最后一讲了!
评分##2020最大的醍醐灌顶之一
评分##好久没读说人话的书了
评分##水准一般。李杨喜谈西方文学理论,但其实并不精彩,而且时常给我一种“食洋不化”的感觉。李杨的新左派立场,也经常造成他审视现代文学史时的视野遮蔽。书中的许多立论更经不起推敲。如他批评摩罗的《耻辱者手记》中的文字非常近似于姚文元的风格(第220页),这种攻击未免太不公道,而且侮辱人格。他又说,胡适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全盘西化论者(第343页),“整理国故”就是为“全盘西化服务”的(第344页),这种论调简直对几十年来海内外学界的胡适研究一无所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