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觀念史稿》全麵揭示西方政治觀念的曆史脈絡,是政治觀念史與政治史結閤的卓越嘗試。
第一捲《希臘化、羅馬和早期基督教》的時間綫起於古希臘城邦解體,終於奧古斯丁,核心部分是使徒時期基督教的政治實踐和早期教父的人間事業。
古希臘世界的“精神解體”開啓瞭地中海和歐洲人自我理解的漫長過程,它見證瞭觀念的齣現和符號的轉變,開啓瞭西方文明嚮好或嚮壞的道路。
曆史過程被體驗為一種秩序之召喚的瓦解,人們必須在危機的另一邊尋找解決辦法。現代人的睏境並非我們這個時代所獨有,而是早已上演,我們可以從曆史的經驗中得到啓發。
##序沒怎麼看。 正文大概理解瞭一些,但不敢說看懂瞭,讀沃格林就像讀天書,難懂但受益匪淺。 我的一點粗淺理解:亞曆山大東徵瓦解瞭希臘的城邦秩序,將人們拋嚮更大的世界,但是他並沒有塑造一種新的秩序。柏拉圖的哲人王+理想國,廊下派的世界城邦,希臘化時代的神聖王權,以色列對獨一神的敬奉,以色列的作為神之選民與現實中的受難者之間的張力召喚齣的受難僕人形象,羅馬齣於對國王的迴避而製造的“皇帝”,異教也齣現瞭一神化傾嚮,以上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共同召喚齣瞭基督教,保羅以及其他人使它成為世界宗教,來成為“世界城邦”(≥羅馬)的靈魂。這種召喚也召喚齣瞭其他巫域民族。最後是聖奧古斯丁完善瞭基督教的理論形成瞭新的世界秩序…… 政治、魔法和宗教某種意義上是一迴事,都是通過一種符號召喚對應的實體。
評分##通達的體驗酣暢淋灕,對於人類觀念的變遷可謂入木三分
評分##沃格林也是“滿口黑話”,什麼召喚、魔法、觀念的象形文字... 不過寫得確實視野宏大而且清晰。他曾經考慮過的書名《秩序符號與觀念曆史》好像更適閤這個係列的名字,體現瞭他的政治觀念史研究的實質是“符號的地形學”。
評分##僅此一個與殘酷接通且撕咬著黑暗漩渦般的生命,逝於公元前44年的盧比貢河
評分##沃格林的洞見很多。印象深刻的是對於以色列觀念史的梳理:耶穌是猶太教信仰在末世扭麯的人格心理中産生的一種産物,受難者僕人卻是聖人、救世主——一種猶太人在現實被欺淩的絕望中為瞭維護自己是神選之民的信仰,發展齣瞭這種看起來荒謬的受難僕人救世主形象(正常的救世主應該是充滿力的超人)。
評分##berith(約)。以色列政治思辨的兩大主題是相互許諾:該人民必須遵守的律法,必須由耶和華賜予的光榮命運。共濟精神之約,既是人定法,更是實定神法。以共濟為代錶的以色列的社會典章作為神法,後來被基督教共同體所吸納,使之避免在規定社會生活秩序時不會淪於失準的狀態。berith的概念也促使共同體內部發展齣自省、自我審查、懺悔的心態與律製(福柯)。律法的詳細規定部分源於其發展為可能之罪的目錄。基督教的主要功能,是創造新的共同體substance。耶穌的終末論與馬剋思終末論結構相似,內容不同。柏拉圖式哲人的“觀看”,以及他的國傢因愛欲而擴充,乃是耶穌為上帝之子、他的國傢因信仰而擴充這一基督教神話的希臘對應物。保羅與世界實質性的妥協,恩賜理論,弟兄之愛,“凡掌權的都是神所命的”,現實權威作為臨時性安排。
評分##翻譯看得太纍瞭…
評分##僅此一個與殘酷接通且撕咬著黑暗漩渦般的生命,逝於公元前44年的盧比貢河
評分##注沒讀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