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0~6歲孩子的傢長、幼兒和兒童教育工作者等。
二孩的齣現就必然存在對傢庭中各種資源掠奪和分享,但我們中國人喜歡一團和氣,迴避問題。西方人則習慣大大方方談論問題,麵對真相,其實接受瞭真相,愛纔能真正齣來。
1.原著作者布雷澤爾頓教授,是美國聞名遐邇的兒科醫生,名氣上甚至超過西爾斯。 喬舒亞 D. 斯帕羅教授是哈佛大學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
2.本書是將心理學與兒童養育深度融閤之作。
3.內容可操作性很強,日常麵臨的養育二孩中的挑戰和問題都有針對性的應對策略。
3.作品風格專業而充滿溫情,媽媽們閱讀不僅能獲得養育的具體辦法,還能獲得積極的心理支持。
內容簡介
2015年實施全麵二胎政策後,中國傢庭正在書寫一段人類史上的篇章:來自獨生子女時代的父母們,開始大規模構建二孩傢庭,在養育不止一個孩子這件事上真實演繹何為“摸著石頭過河”。
還好有布雷澤爾頓教授與斯帕羅教授為父母們“賦能”,使父母們看見自己的資源與力量,相信自己能成為足夠好的養育者。
第一部分作者從孩子與父母關係的視角談論二寶傢庭中的共性體驗,那些體驗從何而來,又將會産生哪些影響。
第二部分作者以二寶的年齡變化為軸綫,帶著父母們體驗大寶在二寶不同成長階段所麵臨的壓力,以及二寶在不同成長階段因為大寶的存在而體驗到的彆樣感受。
第三部分作者談論的是二寶傢庭中的常見挑戰及應對策略。父母們在遇到具體問題時可以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T.貝裏·布雷澤爾頓 (1918-2018)
波士頓兒童醫院兒童發展中心創始人
哈佛大學兒科學榮譽教授
布朗大學兒科學與發展人類學教授
布雷澤爾頓教授是世界兒科學和兒童發展心理學領域公認的重量級學者,曾擔任美國兒童發展研究會會長。他製訂的貝裏量錶——新生兒行為評估量錶(NBAS)如今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應用。2013年,為錶彰他在兒科學領域做齣的卓越貢獻,奧巴馬授予布雷澤爾頓教授“美國總統公民勛章”。
目錄
第一章 二孩關係:競爭、衝突與溫情並存
某種程度上,二孩關係並不是父母能掌控的,但是父母是有選擇的。
在遊戲與競爭中互相學習 / 005
覺察自身童年陰影,纔能恰當應對二寶衝突 / 010
雖為同母生,氣質各不同 / 013
沒有誰是完全的弱者 / 015
在衝突中學習互相照顧 / 017
第二章 讀懂二孩心理,隻要抓住發展關鍵點
二寶的到來讓每件事情都會變得不同,我們一起來麵對。
産前 / 022
媽媽懷孕的消息要第一時間告訴大寶 / 024
如何嚮大寶解釋媽媽肚子裏麵發生瞭什麼 / 027
媽媽懷孕時,學步期的大寶會有何反應 / 028
分娩前後,如何與大寶相處 / 030
二寶可以用大寶的嬰兒床嗎 / 032
新生兒 / 033
如何應對大寶初見二寶時“過山車”般的情緒反應 / 034
媽媽與二寶“墜入愛河”,大寶會有哪些反應 / 035
從醫院迴傢後,媽媽如何幫大寶更快適應 / 036
1個月 / 039
大寶大發雷霆、二寶哭鬧要奶 / 040
大寶前一刻還悉心“照顧”二寶,下一刻就可能爆發 / 044
鼓勵大寶“像個大孩子”時,彆忘瞭他也是小寶寶 / 045
布教授特彆提醒 / 047
6個月 / 048
二寶開始四處移動,戰爭即將打響 / 048
找時間跟大寶獨處顯得格外重要 / 052
9個月 / 053
二寶爬來爬去搞破壞,如何平復老大的憤怒與攻擊 / 053
比起模仿大人,二寶跟大寶學習有獨特的優勢 / 055
12個月 / 057
麵對大寶的阻撓,二寶也能快速成長 / 057
父母要介入孩子們的較量嗎 / 058
18個月 / 060
“身體差異探秘期”到瞭,如何跟大寶談論性彆差異 / 060
大寶二寶可以分享同一間臥室嗎 / 062
二寶能力漸強,競爭升級,衝突不斷,如何平息“戰亂” / 063
2~3歲 / 066
他們成瞭彼此真正的玩伴兒,有瞭共同的“秘密語言” / 066
被二寶追隨的美妙感覺瞬間就變成內疚和傷感 / 067
他們都想拉攏父母 / 068
讓大寶二寶在衝突中各負其責 / 070
如何“將一碗水端平” / 071
二寶在某一方麵“後來者居上” / 072
她因崇拜哥哥而模仿,又因模仿不成而憤怒沮喪 / 074
是時候給大寶一個自己的空間瞭 / 075
除瞭“平息戰亂”或“站隊”,還有其他選擇嗎 / 078
3~4歲 / 079
幫助大寶二寶成為不同的人但依然親密 / 079
第三章 二孩關係中的常見挑戰
在一次次競爭與衝突中,我們學會瞭分享與關照。
齣生間隔 / 085
當大寶二寶間隔1歲時 / 085
當大寶二寶間隔2歲時 / 086
當大寶二寶間隔4~5歲時 / 087
當大寶已經進入青春期時 / 087
齣生排行 / 088
幫助大寶處理“超負荷”的責任與期待 / 089
幫助“排行中間”的孩子找到自己的價值 / 092
幫助“被寵壞”的最小孩子 / 097
體弱多病 / 099
體弱多病的二寶占據“關注集點”,大寶會如何自處 / 099
健康孩子會齣現憤怒與內疚“雜糅”的情緒 / 102
互相比較 / 104
“榜樣”成為妒忌的目標,“被冷落的”感到沮喪 / 104
父母如何跟孩子談論缺點 / 106
麵對孩子告狀隻共情不站隊 / 107
“避免比較”不等於“不能談論差異” / 108
學校裏的競爭 / 109
老師說“希望你像哥哥一樣優秀” / 110
大寶二寶因為成績而互相炫耀,父母需要介入嗎 / 112
創造機會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成功 / 113
學校競爭對孩子造成較大壓力時,如何應對 / 113
批評與錶揚 / 115
對誰的錶揚和批評都不能“過火” / 115
讓他們學會“自我批評”與“自我錶揚”更加重要 / 117
搞不清“罪魁”時,如何批評 / 118
替罪羔羊 / 119
為什麼他會成為替罪羔羊 / 119
幫助替罪羔羊“翻盤” / 121
管教中的公平 / 123
公平的管教不等於管教方式相同 / 123
他倆一塊搗蛋,卻讓二寶“背黑鍋” / 124
如何實現公平且閤適的管教 / 126
偏愛其中一個 / 127
被偏愛的“有恃無恐”,沒被選中的“嫉妒沮喪” / 127
肢體衝突 / 130
當二寶還不足以保護自己時 / 130
當孩子們都能保護自己時 / 131
父母確有必要介入時 / 133
齣現哪些信號時,父母要格外重視 / 134
當手足之間的憤怒和衝突升級時 / 136
性彆差異 / 137
避免性彆刻闆印象,尊重孩子們的差異 / 137
天纔兒童 / 139
天纔兒童會有怎樣的體驗 / 139
天纔兒童的兄弟姐妹會有怎樣的體驗 / 141
天纔兒童格外需要管教 / 142
禮物 / 143
大寶生日時,要給二寶也準備禮物嗎 / 143
如何避免因為節日禮物産生的妒忌和不滿 / 145
多子女傢庭 / 146
多子女傢庭中的孩子會有哪些特質 / 146
他倆格外偏愛彼此,這是怎樣的關係 / 148
如何平息多子女傢庭的手足之爭 / 149
媽媽流産 / 151
媽媽流産的消息同樣是不能隱瞞的 / 151
如何告訴孩子媽媽流産這件事 / 153
獨生子女 / 154
獨生子女麵臨哪些挑戰 / 154
與性有關的探索 / 157
有關性,在何時告訴他們何種信息 / 157
齣現什麼情況時父母需要特彆留心瞭 / 159
共享房間與空間 / 161
私密空間與獨處時間對孩子同樣重要 / 161
共享房間的孩子有更多機會學習分享、尊重與親密 / 162
共享房間的孩子有更多機會學習分享、尊重與親密,還不錯吧? / 162
傢有特殊兒童 / 163
重組傢庭 / 167
“新媽媽”會麵對哪些挑戰 / 167
“新爸爸”會麵對哪些挑戰 / 168
雙方重組傢庭交往時會麵臨哪些挑戰 / 168
孩子將新傢庭與原來的傢庭作比較時,要乾涉嗎 / 170
如何培養親生和非親生子女間的親密感 / 171
領養 / 174
對親生和領養孩子有不同的情感很正常 / 175
如何讓孩子們準備好接受領養 / 177
孩子對於領養會産生哪些恐懼 / 177
在領養前,怎樣跟親生孩子溝通 / 178
幫助親生孩子理解領養孩子的脆弱 / 179
親生孩子與領養孩子發生衝突時 / 180
跨種族或跨文化領養 / 182
雙胞胎與多胞胎 / 184
他們角色完美互補,如拼圖般契閤 / 184
他們輪流引領,帶領彼此實現“跨越式”學習 / 184
他們之間擁有特殊的親密感 / 187
分離的時候到瞭嗎 / 187
競爭與分離如約而至,如何維護他們之間的關係 / 189
緻謝 / 190
我是一個非常注重細節的人,尤其是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之前,我總覺得自己已經做得夠多瞭,也夠好瞭,但當二寶齣生後,我發現大寶的一些行為讓我感到睏惑和擔憂,我意識到自己之前的一些育兒方式可能存在一些問題。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育兒道路上的迷茫。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獨特,她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的方式,將復雜的心理學理論融入到日常的育兒場景中,讓我感覺非常親切,也很容易理解。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同理心”的培養。以前我總是習慣於直接告訴孩子“你應該怎樣”,但這本書讓我明白,更重要的是去理解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去感受他們的情緒。書中提供瞭一些非常實用的方法,比如“暫停,傾聽,迴應”,這些方法不僅在育兒中有效,在與伴侶的溝通中也同樣適用。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也讓我更加懂得如何去與孩子建立深層次的情感連接。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育兒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愛和理解的書。讀完這本書,我感到內心充滿瞭力量,也更加期待和我的孩子們一起成長。
评分一直以來,我都是一個對孩子教育問題非常謹慎的人,尤其是在有瞭第二個孩子之後,更是加倍小心。市麵上關於育兒的書籍我看過不少,但大部分都偏重於某個年齡段或者某個方麵,很少有一本書能夠像這本書一樣,從整體上、從心理層麵去深入探討二孩傢庭的育兒問題。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她能夠用一種非常柔和卻又極其精準的方式,揭示齣孩子內心深處的渴望和需求。我尤其贊同書中關於“尊重孩子個體差異”的觀點。很多人都覺得二孩應該是大寶的“復製品”,但這本書強調瞭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性格、興趣和發展軌跡。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嚮我們展示瞭如何去發現和培養孩子的優點,如何去引導他們剋服缺點。讀這本書,不僅僅是在學習育兒技巧,更是在學習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父母,如何去理解和接納自己的孩子。這本書的另一個亮點在於,它不僅僅關注孩子的成長,也關注父母的成長。作者鼓勵父母要關注自己的情緒,要學會自我關懷,隻有父母自身狀態好瞭,纔能更好地教育孩子。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我感覺自己在這個育兒的道路上,又邁上瞭一個新的颱階。
评分這本書真是讓我眼前一亮,完全顛覆瞭我對育兒書籍的刻闆印象。我一直以為育兒書都是那種一本正經、理論大於實踐的,但這本書完全不同。作者的文字就像和老朋友聊天一樣,充滿瞭智慧和溫度。讀的時候,我時不時地會心一笑,也會跟著作者的敘述陷入沉思。書中探討的很多關於孩子心理的現象,我都能在自己傢的大寶身上找到影子,但之前我總是不得其法,甚至有些時候會因為孩子的一些行為而感到沮喪。讀瞭這本書,我纔明白,原來很多時候是我們傢長沒有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和感受。作者用非常生動有趣的例子,將復雜的心理學概念講得通俗易懂,讓我能夠立刻遷移到自己的育兒實踐中。尤其是一些關於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技巧,真的是如獲至寶。我以前總是急於說教,或者直接給孩子下指令,現在我明白瞭,原來蹲下身子,傾聽孩子的心聲,更能打開他們心扉。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不是教你一套僵化的育兒公式,而是教你一套育兒的思維方式,讓你能夠靈活地應對各種情況,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更加理解孩子,也更加愛孩子。我強烈推薦給所有正在為二孩傢庭煩惱的父母們,或者任何對孩子心理成長感興趣的傢長。
评分說實話,我之前對“讀懂二孩心理”這類主題的書籍有些抵觸,總覺得“二孩”這個概念本身就帶著一些雞飛狗跳的意味,而且我一直認為自己的育兒方式還算得上心,不需要太多“理論指導”。然而,這本書完全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她沒有站在高高在上的“專傢”立場,而是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分享瞭她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種種睏惑和驚喜。書中對孩子心理的剖析,可以說是入木三分,很多地方都讓我有“原來是這樣”的恍然大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孩子“爭寵”的章節。我一直以為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所以也就聽之任之。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很多時候孩子的“爭寵”行為,其實是在尋求關注,是在錶達自己的不安全感。作者提供瞭一些非常實用的方法,比如如何讓大寶感受到自己依舊是父母的寶貝,如何讓小寶感受到被愛和安全。這些方法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通過一些具體的行為,去觸動孩子的心靈。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和一個經驗豐富的媽媽對話,她分享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她的育兒智慧和情感連接。這本書讓我更加自信地麵對二孩傢庭帶來的挑戰,也讓我更加珍惜與孩子們相處的每一個瞬間。
评分我是一名新手媽媽,帶著剛齣生不久的二寶,每天都像打仗一樣。大寶已經上小學瞭,正值青春期叛逆的邊緣,而小寶又是完全需要我時刻關注的嬰兒。我常常感到身心俱疲,尤其是在處理兩個孩子之間的矛盾時,更是力不從心。市麵上關於育兒的書籍琳琅滿目,我嘗試過幾本,但總感覺隔靴搔癢,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隻針對一個孩子。直到我偶然發現瞭這本書,它真的像及時雨一樣,滋養瞭我乾涸的育兒心田。作者的語言非常有穿透力,能夠直擊傢長們最痛的點,同時又充滿瞭解決方案。我最喜歡的是書中關於如何平衡兩個孩子之間的愛和關注的部分。以前我總覺得要一碗水端平,結果弄得自己壓力巨大,孩子也不買賬。現在我明白瞭,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需求,關鍵在於如何讓他們感受到被愛,而不是簡單的數量上的公平。書中還提到瞭一些關於如何引導孩子情緒的技巧,比如“情緒接納”和“情緒疏導”,這些方法我嘗試著運用在大寶身上,效果非常顯著。她不再像以前那樣一有情緒就爆發,而是能夠嘗試著錶達自己的感受,甚至能夠和我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提供信息,更是提供瞭一種育兒的心態和方法,讓我這個新手媽媽,在這個育兒的道路上,不再感到那麼孤單和無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