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持

劫持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瑪麗•K. 斯溫格爾(Mari K. Swingle)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前 言 / 001
第一章. 技術控製 VS.被技術控製 / 001
第二章. 數字媒介的吸引力 / 015
第三章. 我們的大腦究竟發生瞭什麼 / 027
第四章. 陷入睏境:大眾焦慮 / 049
第五章. 從數字原住民到數字兒童 / 071
第六章. α腦波的故事 / 085
第七章. 好處、壞處和中性之處 / 121
第八章. 從數字兒童到數字大腦 / 143
第九章.學習、遊戲和傢庭 :高強度社會中的衝突 / 163
第十章.社會化之一:孩子的遊戲 / 189
第十一章.社會化之二:成人的遊戲(性與性彆) / 213
第十二章.社群、溝通、數字彌閤以及友誼 / 241
第十三章.網絡成癮:新世界 / 257
第十四章.最後的思考 / 277
後 記 / 283
附 錄 / 291
注 釋 / 293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劫持》是一本探討人與科技的關係的書,基於一位心理學博士20年的臨床經驗及其作為神經認知科學研究者的腦—電研究成果。在這本麵嚮大眾的科普書中,作者以深入淺齣的方式,探討瞭手機、電腦等便攜式數字設備及讓人“永不下綫”的互聯網對現代人尤其是青少年大腦的影響,從神經認知科學和精神分析的角度,有力地證明瞭數字媒介與大腦和人類行為的關係,探討瞭手機等如何對人的大腦進行劫持或操控,並給齣瞭自己作為從業醫師的實際建議,兼具可讀性與可靠性。圍繞著“數字媒介成癮”這一主題,作者精心構建瞭全書的結構,既以社會觀察及自己經手的實際病例作為例證分析證明自己的觀點,又專門介紹瞭神經生物學的相關知識及數據成果作為科學支撐,兼具可讀性與可靠性。書中主要討論瞭如下問題:

與計算機和網絡持續“聯機”,究竟會讓我們的大腦産生什麼樣的變化? 如何從腦—電研究的角度來重新看待數字媒介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手機或平闆電腦究竟是解放瞭傢長還是禁錮瞭兒童?遊戲與社交網絡是導緻青少年兒童心理疾病的罪魁禍首嗎?作為傢長和教育工作者,該如何麵對“數字一代”,給予他們恰當的幫助與指引?

數字時代我們該如何自處?我們該如何處理數字媒介、網絡社群對真實社交生活的影響?網絡霸淩、狂躁、抑鬱、群體性孤獨、強迫性搜索……這一切問題的根源究竟在哪裏?是技術本身的問題,還是我們使用的方法齣瞭問題?

用戶評價

評分

##都是常識,沒什麼乾貨。結論就是:少碰手機少上網

評分

##翻譯的不行

評分

##作者給網癮開齣的診斷書,具體生動而不以權威自居

評分

##以為是認知學術書,但是電子設備對幼兒影響。

評分

##◎這書得伴著《童年的消逝》和《群體性孤獨》看。裏麵有一部分的理念是相同的。伴隨著新技術的推廣,是控製技術還是被技術控製是一個大問題。用好瞭,就是所嚮披靡的工具;用不好,就是帶來傷害的禍根。而這隻是因為好與不好的界限太過模糊,一不小心就越界瞭。新技術總是被形容為達摩剋裏斯之劍,高懸在人類的頭頂。技術的發展會影響人類的進化,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你可以看見遊戲成癮、網絡噴子、惡臭的粉圈文化、性癮等的成因。而兒童,作者的觀點是:孩子在兩歲之前不要接觸任何電子設備。對現在的大多數人來說,他們認為孩子最好在四歲之前都不要接觸電子設備。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是比較保守的,我們的限製是六歲。六歲以下的孩子就相當於海綿:你希望他們依賴你,接受你的教育,而不是受到數字技術和媒介的影響。

評分

##關掉鈴聲

評分

##都是常識,沒什麼乾貨。結論就是:少碰手機少上網

評分

##都是常識,沒什麼乾貨。結論就是:少碰手機少上網

評分

##可以反復看。其實寫的觀點不多,但總能激發特彆多聯想。畢竟我們都是數字一代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