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經濟: 如何把大眾的注意力變成生意

注意力經濟: 如何把大眾的注意力變成生意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吳修銘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目錄
前 言 一筆非同尋常的交易
第一部分 開創現代注意力行業
第1章.最初的注意力商人
第2章.策劃專利藥物廣告的高手
第3章.英國政府的“一戰”動員
第4章.為女性製造産品需求
第5章.隱藏在科學的外衣之下
第6章.廣告與欺詐的界限
第二部分 徵服時空
第7章.黃金時段的誕生
第8章.美國兩大廣播公司的角逐
第9章.納粹德國的極端政治宣傳
第10章.注意力霸主——電視
第11章.被操控的電視競猜節目
第12章.20世紀60年代的反叛
第13章.為不同受眾定製不同內容
第三部分 第三屏幕
第14章.電子郵件以及“簽到”的力量
第15章.視頻遊戲進入韆傢萬戶
第16章.第一批通信公司的生死之戰
第四部分 成名的重要性
第17章.名人産業鏈的建立
第18章.脫口秀模式
第19章.有劇本的真人秀
第五部分 內容王國
第20章.內容為王時代的來臨
第21章.博客——普通人的狂歡
第22章.主流媒體陷落,點擊誘餌崛起
第23章.臉譜網——社交網絡巨人
第24章.人人都可以齣名
第25章.Instagram——展示就是目的
第26章.新聞頭條——標題就是眼睛
第27章.網劇流行——全新的敘事策略
第28章.誰是未來的注意力掌控者?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這本書由萬維鋼作序,並在《得到》日課中多次推薦!中文版未上市之前,中文前沿媒體就在力推這本書!關於注意力爭奪戰的曆史和現在,作者給瞭權威的梳理和定位!

百年來,在爭奪注意力的戰場上,媒體、廣告、商人、企業和大眾成為博弈的主角。商人是如何在注意力爭奪戰中獲利的?媒體是如何在改變報道形式的?廣告是如何進化的?以及,營銷是如何變得隨處可見、無孔不入的呢?這本書講述瞭令商人或企業從吸引注意力中獲益的各種套路。

從戶外廣告到社交平颱到知識付費再到視頻APP的崛起,大眾的注意力始終是一種可以變現的商品,特彆是智能手機齣現以後,時間越來越不夠用,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人類注意力逐漸渙散的全過程。

名人推薦

一部大眾傳媒的發展史,就是媒體、廣告商和大眾的博弈史。每一次或大或小的技術進步,都可能導緻博弈格局發生改變……讀這本書之前,我也大概知道書裏要講些什麼。可是讀完之後,我還是獲得瞭一種社會地位上升瞭的感覺。這大概是因為我現在更加珍惜自己的注意力,也更加……同情那些隨意揮霍注意力的人瞭。

萬維鋼 科學作傢

媒體推薦

吳修銘優雅的寫作給讀者帶來的愉悅感就像帶領著讀者走進瞭一間井井有條的衣櫥。

《紐約時報》

這本書中提到瞭許多試圖阻止廣告侵犯我們生活的人,但是他們通常都失敗瞭……吳修銘寫作中的戲劇化推拉效果很棒。

《紐約時報書評周刊》

注意力經濟的曆史引人入勝……吳修銘嚮我們展示我們目前的注意力分散是如何産生的。

《華盛頓郵報》

用戶評價

評分

##前幾天高鐵上終於看瞭這本,還是舊版譯名《注意力商人》更貼切。 注意力套利的模式可以概括大部分內容網絡,對Facebook和buzzfeed的分析寫的很好,就突然一下子明白瞭。 內容的焦慮是要不斷推陳齣新,因為受眾的閾值在隨著各種吸睛套路的疲憊轟炸而提高,平颱的博弈是怎麼從用戶一天24小時中擠齣更多時間,時間上限是明顯的,不能無限增多。

評分

##不錯的傳媒史

評分

##最終,希特勒明白瞭蠱惑人心最基本的原則:教授或說服遠比煽動情感更難以實現。更不為人接受的是:群眾最想要的是找個藉口來充分體驗內心深藏的強烈情感,因為自己本性中好的一麵可能一直引導著自己去壓抑這種情感。-這句話道齣廣告真理

評分

##追溯曆史,分析廣告業的本質——販賣公眾注意力。吳老師一貫的風格是在大曆史的脈絡中來闡釋慣常事物,深刻、深邃。總開關是如此,這本亦然,不過這本略顯拖遝。

評分

##大眾傳媒mass media的連貫商業史,從報紙、廣播、雜誌、新聞、電視劇、綜藝、早期網絡社區、互聯網社交(臉書)、移動端社交(推特、Ins)、互聯網視頻(Netflix),感覺把這本書和那本《HBO的內容戰略》疊加起來,可以整理齣特彆完整的娛樂行業發展史。書寫的非常紮實(厚),能看得齣作者是想著從曆史演變中尋找邏輯驅動因素,不僅僅是商業因素,還有時代心理變遷。找到這本書真的是很偶然,某天在圖書館閑逛抽齣一本關於數字閱讀的書籍,裏麵提到瞭Tim Wu的一篇論文,在圖書館網站上搜論文的時候發現18年他還寫瞭這本書,很喜歡這種因緣際會。

評分

##這翻譯也太直譯瞭

評分

##不錯的傳媒史

評分

##娛樂至死的後續,互聯網時代,從榖歌到ins到buzzfeed到網飛,甚至到我下載的電子書最後一頁的廣告,廣告商總是在變著法的想要侵入私人領域,占據你的大腦,控製你的行為。甚至於他們被改寫成為你自身的需求:通過朋友圈塑造自身形象,通過網劇學習語言,通過清單體學習技能,因此越發地模糊瞭娛樂與其他生活的界限。 甚至於網癮這個詞都被以時代的名義拋棄瞭,試看當下哪個不是悲哀的網蟲。作者隻能做到讓讀者明瞭相關專業術語。 媒介素養教育在20世紀30年代在英國已經起步,而我國目前這方麵的研究都很少,更不要提實際應用瞭。在媒介與資本的閤謀下,我們恐怕看不到什麼曙光,最多罵罵騰訊無恥行徑,然後我們繼續坐下來沉迷於觀看。

評分

##前幾天高鐵上終於看瞭這本,還是舊版譯名《注意力商人》更貼切。 注意力套利的模式可以概括大部分內容網絡,對Facebook和buzzfeed的分析寫的很好,就突然一下子明白瞭。 內容的焦慮是要不斷推陳齣新,因為受眾的閾值在隨著各種吸睛套路的疲憊轟炸而提高,平颱的博弈是怎麼從用戶一天24小時中擠齣更多時間,時間上限是明顯的,不能無限增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