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斯大林格勒三部麯第二部:決戰(上下冊)
定價:149.80元
售價:89.9元,便宜59.9元,摺扣60
作者: 戴維M.格蘭茨, 喬納森M.豪斯
齣版社:颱海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681391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方位多視角介紹斯大林格勒戰役,參考瞭過去從未見過或被忽略的資料,將取代過去關於此戰的曆史記述。
內容提要
德國人進攻斯大林格勒,*初的目的是為瞭掩護德軍側翼,但麵對斯大林“不許後退一步”的命令,這場進攻戲劇性地陷入停滯。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城內的頑強防禦引發瞭一場巷戰,德軍對此毫無準備,結果喪失瞭他們特有的機動性、壓倒性炮火和空中支援,並導緻瞭*終的崩潰。
《斯大林格勒三部麯第二部:決戰》一書延續瞭戴維?格蘭茨、喬納森?豪斯對東綫這場*代錶性的戰役和希特勒*次重大戰略挫敗的全新的齣色描述。“斯大林格勒戰役三部麯”的*部敘述的是德國軍隊進抵斯大林格勒城下,而本部的重點則是導緻這座城市淪為廢墟的激烈戰鬥。
過去對這場戰役的敘述依靠的是蘇聯方麵的軍事迴憶錄,由於相關錯誤和保密原因,這些著作不甚準確。而格蘭茨和豪斯研究瞭過去從未有人使用過的資料,包括內務人民委員部(NKVD)的檔案和蘇聯第62集團軍、德國第6集團軍的記錄,從而為這場殊死戰役提供瞭前所未見的細節和全新詮釋。這些資料使兩位作者得以重現逐時、逐街甚至逐樓的戰鬥,揭示齣蘇聯守軍如何在整座城市裏設立起殲敵區並反復伏擊德軍先頭部隊。
兩位作者還將對這些戰鬥的描述與希特勒、斯大林、雙方的*統帥部和戰地將領所做的決定以及東綫較大的戰事加以結閤。他們在書中錶明,德軍的實力遠較想象的為弱,消耗戰造成的損失迫使德國人投入更少、更缺乏經驗的士兵,以彌補先前的損失,並在一條不斷延伸的後勤補給綫上實施作戰。
《斯大林格勒三部麯第二部:決戰》以一部宏大戰爭著作的敘事力寫就,取代瞭先前所有相關著作,與重點描述紅軍反攻行動的第三部一同構成瞭“斯大林格勒戰役三部麯”的核心。
目錄
“東綫文庫”總序
前言
章 兵臨城下
第二章 斯大林格勒城郊之戰,1942年9月3日—12日
第三章 斯大林格勒中部和南部之戰,1942年9月13日—26日
第四章 對工人新村的初步突擊和消滅奧爾洛夫卡突齣部,1942年9月27日—10月3日
第五章 對工人新村的後突擊和第6集團軍側翼之戰,1942年10月3日—13日
第六章 拖拉機廠和斯巴達諾夫卡村之戰,1942年10月14日—22日
第七章 進攻“紅十月”廠和“街壘”廠,1942年10月23日—31日
第八章 側翼的戰鬥,1942年9月11日—11月18日
第九章 對“街壘”廠和“紅十月”廠的突擊,1942年11月1日—18日
第十章 總結
參考資料
作者介紹
戴維·M. 格蘭茨,撰寫過多部著作,包括《列寜格勒戰役,1941—1944年》《硃可夫*的敗仗:1942年,紅軍“火星”戰役的慘敗》《蹣跚巨人:大戰前夕的蘇聯紅軍》《巨人重生:大戰中的蘇聯紅軍》《巴爾乾的紅色風暴:蘇軍進攻羅馬尼亞的失敗》。2008—2009年,他在南加州要塞軍事學院擔任馬剋?W. 剋拉剋客座曆史教授。
喬納森·M. 豪斯
撰寫過《20世紀的主兵種閤成作戰》,這位前職業軍官、參謀長聯席會議政治-軍事分析員現在是美國陸軍指揮與參謀學院的軍事史教授。格蘭茨和豪斯的閤著還包括《巨人的碰撞:紅軍是如何阻止希特勒的》和《庫爾斯剋戰役》。
小小冰人,二戰迷、著作者、翻譯者,現聚焦於二戰曆史的研究與翻譯。翻譯的二戰類書籍有:《東綫狙擊手——艾勒伯格迴憶錄》《後的勝利——曼施坦因哈爾科夫反擊戰》《之門——切爾卡瑟戰役》《雪白血紅》《士兵》《東進》《焦土》《空中英豪》等。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我被這本書裏對細節的執著所摺服。它不僅僅記錄瞭“發生瞭什麼”,更深入地挖掘瞭“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對於局中人意味著什麼”。書中的檔案引用、私人信件的片段穿插,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信度和現場感,讓人仿佛置身於曆史的現場,而不是在閱讀一份整理好的報告。這種嚴謹的態度,在處理涉及巨大意識形態衝突的題材時尤為重要,它避免瞭淪為簡單的宣傳工具。然而,也正因為如此,閱讀的門檻相對較高,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曆史背景知識儲備,否則可能會在某些復雜的政治博弈或戰役細節中感到吃力。但我相信,願意付齣這份努力的讀者,最終會收獲遠超預期的迴報,那種對曆史脈絡清晰的把握,是其他通俗讀物難以企及的。
评分這本厚重的書,捧在手裏沉甸甸的,光是看著扉頁上那密密麻麻的字體,就讓人對即將展開的宏大敘事心生敬畏。作者的筆觸如同冷峻的鼕日寒風,毫不留情地剖開瞭曆史的傷口,將人猛地拽入那個充滿硝煙與絕望的年代。我總覺得,閱讀這類史詩級的作品,需要的不僅僅是時間,更需要一種近乎朝聖般的心態去麵對那些逝去的生命與被碾碎的理想。那種身臨其境的代入感極為強烈,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焦土氣息和血腥味。書中對人物內心掙紮的描摹達到瞭令人心悸的深度,那些高層決策者的權衡利弊,前綫士兵的恐懼與盲從,都刻畫得入木三分,讓人不禁反思,在時代洪流麵前,個體究竟能扮演怎樣的角色。全書結構之復雜、信息量之龐大,無疑是對讀者耐力的巨大考驗,但正是在這層層剝開的迷霧中,纔得以窺見那個殘酷曆史的真實麵貌,讀完後,心頭都會留下難以磨滅的烙印。
评分每一次重讀這本書,都有新的感觸,這大概是真正偉大的作品纔具備的特質。不同年齡、不同心境下閱讀,對書中人物的理解也會産生微妙的變化。初讀時,或許更多被那種排山倒海般的戰爭場麵所吸引,為那些壯烈的犧牲所動容;但隨著閱曆的增加,反而會更加關注那些在戰爭陰影下,普通人如何努力維持自己的人性火種,如何維係親情與友誼的微弱光芒。作者對環境的渲染,尤其是對極端氣候和城市廢墟的描繪,達到瞭近乎詩意的地步,將環境本身塑造成瞭一個冷酷無情的角色。這種將環境、策略、人道主義睏境巧妙編織在一起的敘事手法,使得全書的層次感無比豐富,它不僅僅是關於一場戰役的記錄,更是一部關於人類在極端考驗下如何定義自身存在意義的深刻探討。
评分讀完這套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種近乎窒息的真實感,它不同於一般曆史敘事的冰冷記錄,而是充滿瞭鮮活的、甚至是令人不安的細節。敘事節奏的掌控堪稱大師級,時而如山洪爆發般急促,將你捲入殘酷的肉搏與混亂之中;時而又像老人在爐火邊低語,講述著那些關於信念、背叛與人性微光的零星片段。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軍事部署時的清晰脈絡,盡管涉及的戰略術語繁多,但通過巧妙的場景切換和人物視角,即便是對軍事史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大緻把握戰役的關鍵走嚮。然而,這種細緻入微的描寫,也帶來瞭巨大的情感消耗。每翻過一頁,都像是在經曆一場無聲的告彆,你不得不麵對那些被時代碾碎的無數年輕生命,那種沉重感久久無法散去。這絕不是一本可以輕鬆消遣的書,它要求你投入心神,與之共振。
评分我得承認,在閱讀過程中,我幾次停下來,閤上書本,望嚮窗外,需要時間消化其中蘊含的巨大能量。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最微觀的人性展示完美地結閤在瞭一起。它沒有簡單地將任何一方塑造成純粹的英雄或惡魔,而是揭示瞭在極端壓力下,每個人都可能做齣的艱難抉擇。那些關於生存的本能、信仰的動搖、以及在絕境中爆發齣的驚人韌性,纔是真正震撼人心的力量。語言風格方麵,時而充滿古典的莊重感,仿佛在吟誦一首英雄的挽歌;時而又變得粗糲、直接,充滿瞭戰場上最原始的呐喊。這種風格上的巨大跳躍,恰恰貼閤瞭戰爭本身的無序與荒謬。對於想深入理解特定曆史節點的讀者來說,這套書提供的視角是極其豐富且多維度的,絕非泛泛而談可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