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2-西部记忆:一个女摄影家三十年的足迹-罗小韵 中国文联出版社 978750596624

Z2-西部记忆:一个女摄影家三十年的足迹-罗小韵 中国文联出版社 97875059662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小韵 著
图书标签:
  • 摄影
  • 西部
  • 纪实
  • 女性
  • 回忆录
  • 中国摄影
  • 罗小韵
  • 文化
  • 历史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ISBN:9787505966246
商品编码:2997009370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西部记忆:一个女摄影家三十年的足迹 作者 罗小韵
定价 45.00元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ISBN 9787505966246 出版日期 2009-12-01
字数 页码 160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聚焦西部人文地理的图文并茂的纪实摄影图书。罗小韵以女性的细腻敏感捕捉到了三十余年间西部变迁的魅力细节,用纪实摄影的手法艺术而又忠实地记录了这些珍贵的瞬间,并辅之以凝练朴实的文字记述。镜头内外和字里行间都充溢着罗小韵坚忍勇敢的艺术探索步伐和理性的人文关怀,同时也留驻了多彩而浪漫的少数民族文化。

   作者简介
罗小韵,1953年生于北京
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摄影专业
1992年获美国纽约大学摄影硕士学位
1976年拍摄“四五运动”,《力挽狂澜》获“四五摄影”一等奖
1978年,《人民的悼念》编辑组成员
1979年,“四月影会”发起人之一
1979年-1989年,中国新闻社摄影记者
1987年-2005年7月,台湾《大地地理杂志》驻京特约编辑、签约摄影师
2007年7月至今,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首席摄影师
有几百篇专题报道在中国大陆及海外刊登,并主编过上百本人文地理图书
1984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罗小韵个人摄影展”
1988年4月在台北举办“大陆杰出女摄影家——罗小韵边疆之旅”摄影展
1990年3月在美国纽约举办“中国人”摄影展
1990年11月在美国纽约大学等四所大学举办“中国当代摄影艺术”讲座
1992年6月在美国纽约举办“人生”摄影展
1987年出版《中国青年摄影家——罗小韵》
1988年出版《中国摄影家罗小韵作品集》、《边疆之旅》
1992年出版《大西北纪行》
1994年出版《我看美国》
1998年出版《罗小韵的天地有情》
2006年出版《自然与人文的交响诗——三江并流》
2007年出版《难忘1976》
2008年8月主编:《守护大熊猫》、《震中熊猫影像日记》、《魅力四川》、《万里长江》
2007年-2009年策划并实施:“高原精灵”在青藏铁路线,在北京-拉萨火车上展出;“自然精灵”、“绿色家园”、“抗震救灾与大熊猫同在”、“高原精灵”、“熊猫宝宝成长记”、“野性秦岭”摄影展,在北京地铁五号线的站厅展出。

   目录
自序
章 自然行脚
卧龙
九寨沟
四姑娘山
锡林郭勒草原
鸟岛观鸟
长江源
黄河漂流
白马雪山四季
德钦雨崩村
碧塔海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草海黑颈鹤
贵州茂兰
阿勒泰
天山草原
陕西佛坪

第二章 丝绸之路
赛里木湖
天山公路
帕米尔高原
塔吉克婚礼
喀什古尔邦节
喀什巴扎
和田艾德莱丝绸
于田维吾尔族婚礼
塔里木访古
敦煌
从嘉峪关到额济纳
河西走廊
兰州
宁夏
内蒙元上都遗址
秦俑二号坑发掘
西安
今日丝路

第三章 纵横青藏
千里康巴
德格印经院
藏历年
八廓街
千里新藏线
朝拜古格遗址
神山圣湖
塔尔寺晒大佛
土族
穿越柴达木盆地
可可西里
翻越唐古拉山
圣城拉萨
珠峰乡

第四章 西南印象
泸沽湖
丽江
东巴三大祭祀
怒江傈僳族
迪麻洛
丙中洛
茶马古道
腾冲和顺
香格里拉县建塘镇
高原郁金香
澜沧江攀天阁村
巍山古镇
普者黑
元阳哈尼族
云南金平县
南昆铁路
珍珠的故事
贵州长角苗
丹巴
后记

   编辑推荐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文摘
卧龙 1978年11月24日 时值初冬季节,我来到卧龙。卧龙保护区的前身是一个木材生产单位,1975年伐木工人在林中采伐时发现了大熊猫的踪迹,于是林业部迅速组织专 家进山考察,而后停止采伐,建立了一个2万公顷的保护区,时值我们去时,保护区的范围扩大为20万公顷。从沟谷至峰顶依次分布着带常绿阔叶 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亚寒带针叶林、高山草甸和冰雪带,分布在保护区 的高等植物接近2000种;大熊猫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米至3600米的森林中,在这个区城范围内还生活着川金丝猴等其他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告 诉我们,如想看到野生动物,必须到“五一棚”。从保护区管理局所在地沙 湾出发,跨过皮条河的铁索桥,沿着林中小路步行三个多小时,就看见“五 一棚”了。这一带方圆三十多平方公里,是大熊猫分布密集的地区,海拔 2500米,这个观察站只有几间木板房和几顶帐篷,当时在那里担任观察工作 的是小周和老彭。次日清晨,下起了小雨,小周带着我们去看熊猫过夜的树洞。林子里没 有路,我们像熊猫一样在箭竹林里穿行,小雨变成了雨夹雪。终于到了树洞,只找到几坨熊猫的粪便。对我们这些外行来说,没有任何价值可言,但观 察人员却可以从粪便中分析出熊猫几天前到过这里,吃的是什么竹子等等,这些都是他们日常的工作。我们冒着雨雪往宿营地返回,路上很滑,经常摔 倒,好不容易回到“五一棚”时天已经黑了。我们浑身上下,里里外外,几 乎没有一处是干的,而且满身泥泞,只得换上考察人员的军大衣,坐在火塘 边将衣服一一烤干。晚上钻进睡袋,听见帐篷外呼呼的风声,好像帐篷随时 会倒了似的。早晨刚钻出帐篷,老彭便跑来说,听到金丝猴的叫声了,他让我们到一 个地方等着,准备好相机。过了没一会儿,就听到树枝被折断的声音,而后 一只、两只、三只……大约有几百只的一群毛色金黄、长相十分可爱的金丝 猴从我们眼前跃过,还可以看到有母猴胸前抱着小猴子。只不过是几分钟的 时间,猴子们就不见踪影了。我也按了几下快门。而后的两天这样的经历又 有两次,只可惜当时我只有一支80-200rnm的变焦镜头,拍出的猴子在底片 上只有蚂蚁那样大小,根本不能用。以后我有300、500mm的变焦镜头,但再 没有这样的机会了。这次的经历,让我深深地了解到野外考察拍摄野生动物 是多么的不容易。1986年10月28日 今天我们随同英国女皇的丈夫菲利普亲王(时任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主 席)再次来到卧龙。刚到卧龙就听说,1986年8月12日卧龙次人工繁殖的 大熊猫幼仔出生了,取名“蓝天”。我们到卧龙时,蓝天已经两个月大,长 至77公斤重。2000年4月20日 时隔22年,我从四姑娘山再一次到达卧龙,映入我眼帘的已不是当年的 卧龙,它的变化太大了!1999-2000年,大熊猫人工繁殖有了重大突破,国 内外媒体广泛的报导,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可是随着我们采访的深入,才发现卧龙也面临很多困难。大熊猫存活率 越高,保护区的经济负担越沉重,因为每一只未成年的大熊猫幼仔,一年的 喂养及治疗、检查等费用就高达2万,国家的拨款毕竟有限,很多钱 都要自己找。80年代到90年代,卧龙前后来过140名大学生,因为卧龙远离 城市,现只剩下8名。2008年7月11日 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核桃坪基地在此次地震中遭到重创,熊猫 圈舍损毁严重,14座完全损毁,18座严重损毁。经地质专家们考察,此处属 于次生灾害高风险发生地,熊猫们暂时不适合在此居住。从5月18日起,8只奥运熊猫已从卧龙转运出来,6月5日正式在北京与游 人见面。地震时卧龙有63只圈养大熊猫,到今天为止,已从卧龙转移走的有 40只,有的在碧峰峡,还有的到其他各省动物园。至我7月11日离开碧峰峡 时,碧峰峡有36只大熊猫,其中含震前在碧峰峡生活的22只,卧龙疏散过来 的有14只。每天在碧峰峡拍完照,在驻地院子里遥望邛崃山,满眼青翠欲滴,在山 的北坡就是此次受灾严重的卧龙,灾后重建计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震后7月6日,大熊猫帼帼生下全球首对熊猫双胞胎,这是生命的延续。只要“卧龙精神”在,卧龙,我们会回来的。2009年2月22日 震后9个月——2009年2月12日,我再次来到雅安熊猫基地,这已是震后 我第三次前往雅安碧峰峡熊猫基地了,为了拍摄震后出生的13只熊猫宝宝集 体搬进新家——雅安熊猫幼儿园。卧龙雅安基地2008年共有13只熊猫幼仔成 活,在饲养员们的精心照料下,个个身体健康,活泼可爱。2009年4月9日 我们下午3点从都江堰赶到了映秀,映秀到卧龙,还有45公里的距离,我们必须在天黑前赶到卧龙。这条连接“卧龙特区”与外界的公路,是四川 灾区后修通的路,于2008年10月15日才抢通,但远没有都汶路那样平坦,其中损毁严重的路段为映秀至耿达这20多公里。走在路上,放眼看到的全 是地震时被撕裂的山体、大面积的滑坡,飞石经常从山上滚下,随时有发生 危险的可能。地震后走过这条路,每个人都能亲身体会到地震给当地生态造 成的破坏。5·12汶川大地震对卧龙大熊猫栖息地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严重的山体 坍塌,把原来植被非常好的大熊猫通道及栖息地,切割成了许多孤岛,直接 影响了野生大熊猫的垂直迁徙。由于地震造成的2500米以下的低海拔地区,卧龙野生大熊猫的竹源地受到了严重破坏,大熊猫将面临食物短缺等生存挑 战。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原核桃坪基地将改作“地震博物馆”,熊 猫基地新址已选在卧龙耿达乡以北幸福沟里的神树坪至黄草坪之间的地带。九寨沟 1978年11月10日 这是我次到九寨沟,此行是受林业部的委托,到九寨沟拍照。此时 的九寨沟还是林场,刚刚停止采伐。一进沟就可以看见路边散落着被伐的 木头,我们就住在诺日朗林场招待所。这时已进入初冬,屋里很冷,只能靠 烤炭火取暖。我们拍到了原始森林(针叶林阔叶林)、海子(湖泊)、瀑布、雪山、珍稀 植物和当地淳朴的藏民。九寨沟主要由树正、日则、则查洼三条沟组成,总 长约50公里,面积700多平方公里,数以百计的高山梯湖、瀑布、森林、雪 山构成了秀美的景色,在全世界都极为罕见。我们回京后向有关部门反映,希望能不再伐木头。1978年12月15日,国务院以国发(1978)256号文件,明确指示,将南坪的九寨沟等四个地区划为保护区,停止区域内一切 伐,停止一切经营性生产活动。再之后,九寨沟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成为全人类共有的遗产地。1980年5月26日 这是我第三次来九寨沟了,前两次都是初冬季节来的,此行特别选在春 天,希望能拍点不一样的图片。长海是九寨沟大的海子,被漫山遍野的皑皑雪松拥抱着。长海是远古 冰川的儿子,它没有出水口,靠冰碛物阻塞成湖。长海的南边冰川雪峰上的 积雪是长海的水源,每当夏秋时节,长海水色湛蓝。在湖畔找到一条用~根 木头剜成的小船,我们坐在独木舟里,从青蓝色调的湖面轻轻划过。望着水 中的倒影,好像在远古的、神秘的天空中划行。这时的九寨沟不为世人所知,民风也很淳朴。在水冲磨房旁给几个藏族 姑娘拍照,她们回家换了新衣服才让我们拍照。2008年10月22日 我于1978、1979、1980年这三年连着去了三次九寨沟,这些年九寨沟名 气大了,游人去得多了,每逢节假日,进沟的旅游车排在沟外几里远。这三 十年间,有很多次机会去九寨沟,但我一直不敢去。因为九寨沟在我心中是 那样的美丽、纯净,我不愿意让现在所看到的景象破坏那当初美好的印象。这次是去甘肃文县白水江保护区采访灾后重建,九寨沟是必经之路,于 是故地重游。九寨沟依然美丽。平心而论,游客这么多,管理得井井有条,环境也保护得不错,几十年能保护成这样,已实属不易了。只是少了当年那 种纯朴和恬静。P10-15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光影叠嶂:中国摄影史的侧影与个体叙事》 作者: 萧然 出版社: 远方人文社 ISBN: 978-7-900123-45-6 --- 内容提要 《光影叠嶂:中国摄影史的侧影与个体叙事》并非一部宏大的、教科书式的中国摄影通史。相反,它是一部深入肌理、侧重于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以及少数关键摄影群体或个案的深度剖析集。本书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在官方叙事之外,以独特视角、技术实践或媒介选择,默默构建起中国摄影复杂图景的“侧影”和“褶皱”。全书共分五大部分,约三十万字,通过扎实的文献考证、细致的图像分析和严谨的史学梳理,展现了中国摄影艺术自二十世纪中叶至今,在社会变革、技术迭代与文化思潮冲击下所经历的微妙演变与坚韧生命力。 第一部分:早期现代化的技术引入与审美嬗变 (1900-1949) 本部分着重考察摄影术在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初始形态及其所承载的社会功能。我们不再简单罗列早期摄影家的名录,而是深入探究“照相馆”这一特殊商业空间如何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的孵化器。 1. “西学东渐”的物化:相机与底片的贸易路线研究:通过海关记录和商业广告,还原早期进口器材的流转路径,分析不同地域(如上海、广州、天津)对西方摄影技术接受度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早期冲印技术对本土手工业的冲击与融合。 2. 肖像权与身份构建:民国时期精英阶层的影像策略:探讨在传统族谱文化与西方个人主义观念交锋时,肖像摄影如何被用作政治资本和家族荣耀的载体。分析了特定时期“写真”与“新闻照片”在严肃性上的分野。 3. 纪实与构建:战时影像的模糊地带:细致比对了不同政治立场媒体所使用的同一事件影像,揭示了“纪实”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如何被调动和重塑。本章尤其关注非职业摄影师(如外交官、传教士)留下的、带有强烈“他者”视角的珍贵底片。 第二部分:集体叙事下的个人失语与抵抗 (1950-1976) 这一时期,摄影被高度意识形态化,成为“宣传机器”的核心部件。本部分的研究重点在于“失语”与“微观反抗”。 1. “样板戏”的摄影记录:舞台构建与现场捕捉的张力:研究舞台摄影师在极其严格的灯光和构图限制下,如何通过细微的曝光控制或角度选择,试图捕捉到演员在“扮演”之外的瞬间情绪。这是一种被压抑的、技术的表达。 2. 工农兵的符号学重构:分析“劳动者形象”的标准范式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在官方期刊中,哪些元素是“必须出现”的,哪些“被禁止”的。通过对数千张同一主题照片的量化分析,描绘出一种视觉上的“规范场域”。 3. 非主流的留存:家庭相册的“地下史学”:考察在特定年代背景下,家庭相册中那些刻意隐藏、模糊处理或被翻转放置的照片的文化意义。这些未经审查的私密影像,构成了对主流历史的有力补充。 第三部分:观念的苏醒与技术的松绑 (1977-1989) “伤痕文学”的兴起伴随着摄影观念的重大转型。本章着重分析了新的审美思潮如何通过摄影媒介得以实现。 1. “黑白美学”的回归与自然主义的兴起:梳理了以特定地区摄影团体为代表的,对形式主义、布列松式决定性瞬间的探索。重点分析了引入徕卡、哈苏等新型精密器材后,摄影师如何从“宣传服务者”向“独立观察者”转变的内在驱动力。 2. 风景摄影的“主体性”觉醒:不同于以往的“祖国山河壮丽”,本部分探讨了部分摄影家如何将个人的忧郁、迷茫投射到对北方、西部荒原的描绘中,使风景成为一种心境的载体。 3. “观念摄影”的先声:从技术转向思考:虽然此时的观念摄影尚处于萌芽阶段,但本章记录了几位艺术家如何开始尝试多重曝光、拼贴(Montage)等非常规技术,以表达对线性时间的怀疑。 第四部分:地域性实践与边缘文化书写 (1990年代至今)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文化交流的拓宽,摄影的地域性和专业化趋势明显。本书将焦点转向那些特定地域色彩浓厚的影像群落。 1. 西南边陲的“人类学式凝视”:分析了少数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长期田野调查的摄影师的工作方法。他们如何平衡“记录者”的伦理责任与“审美者”的介入冲动,并避免陷入刻板的“异域风情”描绘。 2. 城市边缘的“非景观”摄影:关注那些主动避开CBD、名胜古迹,转而聚焦于城中村、工厂拆迁区、废弃工业遗址的摄影实践。这些影像的粗粝质感与冷峻情绪,构成了对高速城市化进程的无声诘问。 3. 数字化的冲击与传统暗房的坚守:对比研究了不同代际摄影师对数码技术(从胶片扫描到纯数码)的态度。特别收录了数位转型过程中,一批老一辈摄影家如何坚持对传统湿法印相工艺的维护与发展,将其视为一种对抗“易逝性”的仪式。 第五部分:视觉的未来:档案、修复与观念的延续 本书最后一部分展望了当代摄影的趋势,并强调了对历史影像的再审视。 1. “档案”作为新的创作材料:探讨当代艺术家如何介入和重组政府机构、私家或机构性影像档案,从而创造出具有后现代批判性的新作品。 2. 影像的物质性:修复与保存的挑战:讨论了中国摄影史上大量珍贵底片因保存不当而面临的物理损毁问题,以及当代修复技术在抢救文化记忆中的作用。 3. 策展语境下的中国摄影史重构:分析了近十年来国内重要双年展和回顾展中,策展人如何构建和叙述中国摄影史,以及这些叙事选择对学术界和公众认知的影响。 本书特点 《光影叠嶂》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微观史学的视角。它拒绝宏大叙事,转而关注技术细节、社会语境下的个体选择,以及不同影像技术形态所蕴含的文化代码。全书配有大量高清的、首次公开的“侧影”照片和文献插图,旨在为专业研究者提供新的案例,也为普通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中国摄影复杂面貌的独特窗口。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展现摄影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长的复杂脉络与不屈的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仅仅是《Z2-西部记忆:一个女摄影家三十年的足迹-罗小韵》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心潮澎湃。它不像那些直白的标题,而是充满了诗意和故事感。“Z2”的神秘感,仿佛为整本书蒙上了一层探索的色彩,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去揭开它隐藏的意义。而“西部记忆”这四个字,瞬间勾起了我对那片广袤土地的想象,那是戈壁的苍凉,草原的辽阔,雪山的巍峨,更是那里的人们,他们淳朴的笑容,坚韧的眼神,以及那些世代相传的故事。“一个女摄影家三十年的足迹”,这包含了太多的信息,我立刻想到的是一位独立、坚毅的女性形象,她用三十年的时间,将自己的青春、热情和生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的影像记录。这意味着,这本书里不仅仅有美丽的风景,更有她在这片土地上经历的种种,她的观察,她的感悟,她的成长。中国文联出版社的出现,让我对这本书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有了更高的期待。这一定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摄影作品集,它不仅仅展现了西部独特的风貌,更折射出一位艺术家对生活、对时代、对这片土地的深沉情感。978750596624这个ISBN号,是这本书的身份证,它代表着这本书的诞生,也预示着它将带给读者无限的惊喜和启迪。

评分

光是看到《Z2-西部西部记忆:一个女摄影家三十年的足迹-罗小韵》这个书名,我就觉得它一定是一本充满力量和温度的作品。三十年的足迹,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背后一定凝聚了无数的汗水、坚持,甚至是牺牲。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一个女摄影家能够三十年如一日地行走在西部这片土地上?是纯粹的热爱,是对艺术的执着,还是对生命某种深刻的体悟?“西部记忆”这四个字,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的是一种壮阔而苍凉的美,是风沙、是阳光、是高原的呼吸,是那些淳朴而坚韧的生命。我很好奇,罗小韵用她的镜头,究竟捕捉到了西部怎样的灵魂?是那些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是那些在天地间生活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一个女摄影家,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她的视角,又会与男性摄影家有何不同?是更加细腻,更加感性,还是更加敏锐地捕捉到那些不经意的瞬间?中国文联出版社的出版,让我对这本书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有了更高的期待。这绝不是一本简单的图册,它承载的,一定是一个摄影家的人生,一段时代的印记,以及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感受那份来自西部的力量,去聆听那三十年里,镜头背后,摄影家与西部共同奏响的旋律。

评分

《Z2-西部记忆:一个女摄影家三十年的足迹-罗小韵》这个书名,就像一句低语,却带着雷霆万钧的气势。首先,“Z2”这个代号,瞬间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它似乎暗示着某种未知的探索,或许是地理坐标,或许是作者心中的某个标签。接着,“西部记忆”铺展开一幅宏大的画卷,让我联想到黄沙漫天、驼铃悠扬,那是历史的沉淀,是文化的根脉,是无数故事发生的地方。而“一个女摄影家三十年的足迹”,这几个字更是充满了画面感和力量。三十年,一个女人,在充满挑战的西部,用她的眼睛、她的相机,去丈量、去记录、去表达。我脑海中浮现出她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穿梭于荒漠戈壁,或是攀登在险峻的山峰,只为捕捉那一瞬间的光影,记录下那些鲜活的生命。罗小韵,这个名字,虽然我可能还没有机会深入了解,但她所代表的,一定是一种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中国文联出版社的名字,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一份信任感,它意味着这本书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都有着较高的水准。ISBN号978750596624,仿佛是一串密码,解锁的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影像史。我想象着,翻开这本书,将会看到怎样震撼人心的画面,听到怎样荡气回肠的故事。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程,一次与西部灵魂的对话,一次对坚韧女性力量的致敬。

评分

《Z2-西部记忆:一个女摄影家三十年的足迹-罗小韵》这个书名,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首先,“Z2”的出现,就带来了一种独特的符号感,让我好奇它是否代表着某种系列、某种阶段,或者仅仅是一种作者个人的标记。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我想要探究的欲望。紧接着,“西部记忆”四个字,直接将我的思绪拉向了那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粗犷的山峦、苍茫的戈壁、奔腾的河流,以及那些在风沙中坚韧生长的人们。“记忆”二字,又赋予了它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似乎在诉说着那些被时光沉淀的故事。而“一个女摄影家三十年的足迹”,这几个字则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个体。三十年,这是一个漫长的时间跨度,足以让一个人经历风雨,见证变迁。一位女性,在西部这片土地上,用她的镜头,留下了怎样的足迹?我设想,她一定是一位充满激情、毅力非凡的艺术家,她的作品,一定饱含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中国文联出版社的名字,无疑为这本书增添了品质的保证。978750596624这个ISBN号,则是我手中握着的,通往这本书丰富内容的钥匙。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感受到西部独特的气息,理解一位女摄影家三十年坚守的意义,并从中获得心灵的触动和视觉的盛宴。

评分

这本《Z2-西部记忆:一个女摄影家三十年的足迹-罗小韵》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引人遐思的画面感。“Z2”的代号,不知是作者的某种编码,还是某个特定系列的标签,又或者仅仅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符号,让人忍不住想探究其背后的含义。而“西部记忆”四个字,瞬间将读者的思绪拉向广袤无垠的草原、连绵起伏的山峦,以及那些在风沙中沉淀下来的古老故事。更别提“一个女摄影家三十年的足迹”,这一下子就勾勒出一位女性在漫长时光里,用镜头记录下的坚持与热爱。三十年,足以让一个人从青涩走向成熟,让一个地方从熟悉变得陌生,或者,从陌生变得愈发亲切。罗小韵这个名字,对于很多喜欢摄影的朋友来说,或许并不陌生,但对于初次接触的读者,则充满了一种探索未知的期待。中国文联出版社的印记,也为这本书增添了一份权威和文化底蕴。978750596624这个ISBN号,虽然只是数字,却承载着一本实体书从选题、创作到出版的全部历程,仿佛一个微型的生命周期。我脑海中已经开始构思,书页翻动间,会是怎样一幅幅充满生命力的画面?那些被罗小韵捕捉下的西部风光,那些在镜头前的人物故事,是否会如同潮水般涌来,带来震撼与感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集,更像是一张藏宝图,指引着我去发现那些被遗忘的美丽,去感受那份历经岁月沉淀的情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