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萬海戰事典004:迴憶日德蘭9787547231791【德】喬治· 馮· 哈瑟,【德】

正版萬海戰事典004:迴憶日德蘭9787547231791【德】喬治· 馮· 哈瑟,【德】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德】喬治· 馮· 哈瑟,【德】萊因哈德· 著
圖書標籤:
  • 軍事史
  • 海戰
  • 日德蘭海戰
  • 一戰
  • 德國
  • 海軍
  • 曆史
  • 戰爭
  • 萬海戰事典
  • 馮·哈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玄岩璞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吉林文史齣版社
ISBN:9787547231791
商品編碼:29942128327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6-07-01

具體描述

【拍前必讀】:

本店銷售的書籍包含(二手舊書、新書)均為正版,品相可能因為存放時間長短關係會有成色不等,請放心選購。

付款後,不缺貨的情況下,48小時內發貨,如有缺貨的情況下,我們會及時在聊天窗口給您留言告知。

發貨地為北京,一般情況下發貨後同城次日可以到達,省外具體以快遞公司運輸為準。

二手書籍,8成新左右,不缺頁,不影響閱讀和使用,發貨前會再次檢查。

二手書籍,沒有光盤、學習卡等附帶産品。

二手書籍,或多或少都有筆記和重點勾畫,比較挑剔和習慣用新書的買傢請謹慎購買。

望每位讀者在收貨的時候要驗貨,有什麼意外可以拒簽,這是對您們權益的保護。

注意:節假日全體放假,請自助下單;如需幫助請及時與我們聯係。祝您購物愉快!商傢熱綫: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書名:海戰事典004:迴憶日德蘭

定價:39.80元

作者:【德】喬治· 馮· 哈瑟,【德】萊因哈德·

齣版社:吉林文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4723179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紀念日德蘭海戰100周年!通過親曆者的眼睛,身臨戰場!透過當事人的筆端,體會心境!

內容提要


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兩支強大的艦隊,在北海深處不期而遇。一場鋼鐵巨人之間的驚天對決鏇即展開。這是工業時代的海洋上為壯麗的戰爭史詩。三位曆史親曆者帶領讀者走進戰場,去領略那鐵血硝煙和驚濤駭浪。

目錄


作者介紹


喬治·馮·哈瑟:1916 年5 月31 日至6 月1 日,喬治·馮·哈瑟中校以戰列巡洋艦德弗林格號上的槍炮官的身份參加瞭日德蘭大海戰(德國人稱其為斯卡格拉剋戰役)。他的迴憶錄不僅揭示瞭德國人視角中的戰役過程,同時也為我們真實展現瞭無畏艦時代的海上戰鬥的情景。
萊因哈德·捨爾:1916 年5 月31 日至6 月1 日,德國公海艦隊在萊因哈德·捨爾海軍中將的指揮下,參加瞭日德蘭大海戰。本書節選自他的迴憶錄《世界大戰中的公海艦隊》。
約翰·傑利科:約翰·傑利科海軍上將於次世界大戰爆發之際,就任英國皇傢海軍大艦隊總司令。所謂的大艦隊(the Grand Fleet),是指戰爭期間屯駐蘇格蘭斯卡帕灣基地的英國主力艦隊。它是英國用於對抗德國公海艦隊的中堅力量。丘吉爾曾經將傑利科稱為,一個可以在一個下午的時間裏,令英國輸掉戰爭的人。由此可見傑利科上將所肩負的重任。1916 年5 月31 日至6 月1 日,傑利科上將指揮他的大艦隊參加瞭日德蘭大海戰。本文摘自其迴憶錄《大艦隊1914-1916:創建、發展和作用》。
孫曉翔:軍事曆史研究愛好者,擁有曆史學博士學位,曾齣版《希望與毀滅:第三帝國空軍的後一年》,收到廣泛好評。

文摘








序言



海洋霸權的交鋒:近現代海戰戰略與技術演進的史詩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蒸汽時代崛起至冷戰初期,全球主要海軍強國在技術、戰略和地緣政治驅動下的海軍發展曆程。它並非局限於某一次具體的戰役敘事,而是著眼於宏觀的演變脈絡,揭示瞭海權思想如何塑造世界格局,以及科技進步如何顛覆傳統的作戰模式。 第一部分:鐵甲的黎明與均勢的建立 在十九世紀中葉,隨著蒸汽動力和金屬船殼的齣現,帆船時代徹底終結。本書首先詳細考察瞭這一技術革命對海軍力量構成的根本性衝擊。 1. 蒸汽動力與裝甲的早期試驗: 我們將迴顧英國“無畏艦”(Dreadnought)橫空齣世前的漫長探索期。這一時期的重點在於如何平衡速度、火力和防護。從英法等國對剋裏米亞戰爭中炮艦的初步嘗試,到諸如“勝利號”(HMS Victory)的繼任者們如何被迫進行根本性改造,再到第一批真正的鐵甲艦,如法國的“光榮號”(La Gloire)和英國的“無畏號”(HMS Warrior)的誕生,每一次技術迭代都牽動著國傢預算和外交平衡。 2. 炮術的革命與射程的競爭: 鑄鐵炮彈的威力不足以穿透新式鋼製裝甲,催生瞭後膛裝填炮的研發。本書詳細分析瞭這一變革如何將海軍炮戰的有效射程從幾百米推嚮數韆米,從而要求艦隊指揮官具備全新的預判和觀測能力。我們考察瞭彈道學、火控係統的萌芽,以及如何通過增加艦炮口徑來追求“一擊必殺”的絕對優勢。 3. 戰略思想的奠基:馬漢主義的興起: 這一部分聚焦於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的理論,即“海權論”。書中不僅闡述瞭其核心觀點——控製製海權即控製全球貿易和戰略要地——還對比分析瞭其在全球範圍內的接收與誤讀。德國的“風險艦隊”戰略、日本的積極擴張,以及美國對巴拿馬運河和太平洋的關注,都深刻烙印著馬漢思想的痕跡。這種理論指導瞭從十九世紀末到一戰爆發前,各國海軍軍備競賽的狂熱。 第二部分:世界大戰的洗禮與全能戰艦的巔峰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傳統海軍力量的一次集中檢驗,它標誌著戰列艦時代的登峰造極,同時也預示瞭其局限性。 1. 戰列艦的集結與教條的僵化: 麵對空前的鋼鐵洪流,各國海軍深信,決定性的“大海戰”將在主力艦之間展開。本書細緻描繪瞭英國皇傢海軍與德意誌帝國海軍在北海的對峙態勢。我們探討瞭“日德蘭海戰”前夕雙方的戰略意圖、情報獲取能力以及艦隊組織結構。分析瞭交戰雙方在能見度、通訊和指揮控製方麵的優劣勢,以及這場大規模接觸戰對海軍理論的實際貢獻(或停滯)。 2. 潛艇的異軍突起: 盡管戰列艦占據瞭軍費和關注的中心,但德意誌帝國海軍的U型潛艇卻以一種“非對稱”的方式對協約國的生命綫構成瞭緻命威脅。本書詳細分析瞭潛艇技術從早期的試驗品到成為有效戰略武器的轉變過程,包括魚雷技術的改進、水下續航力的提升以及無限製潛艇戰對國際法的衝擊。我們審視瞭反潛戰(ASW)的初步發展,例如水聽器和深水炸彈的早期應用。 3. 海軍航空兵的蹣跚學步: 戰時,艦載偵察機和轟炸機開始嶄露頭角。本書記錄瞭從齊柏林飛艇的偵察任務,到水上飛機從母艦上彈射起飛的嘗試。雖然這一時期的航空力量尚未能獨立決定戰局,但其潛力已清晰可見,預示著未來海軍力量的重心轉移。 第三部分:兩次戰爭之間的技術革新與戰略重塑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是海軍技術發生根本性、顛覆性變革的時期,這直接導緻瞭航母取代戰列艦成為海戰的主導力量。 1. 航母的崛起與條約限製的悖論: 華盛頓和倫敦海軍條約旨在通過限製主力艦噸位來維持和平,但無意中刺激瞭各國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尚未受限的航空母艦的研發上。本書詳述瞭從實驗性的“競技神號”到具備真正戰鬥力的艦隊航母(如美國“列剋星敦”級和日本“赤城”級)的設計演變。我們分析瞭艦載機性能(如轟炸機、魚雷機和戰鬥機)的進步如何定義瞭航母的戰術潛力。 2. 戰列艦的“復興”與終結: 在航母崛起的同時,一些國傢(特彆是日本和美國)試圖通過建造更大、更快、火力更強的“超級戰列艦”來維持傳統海權體係。書中對比瞭諸如日本“大和”級和德國“俾斯麥”級的設計哲學,探討瞭它們在技術上的輝煌成就與其在戰略上的過時性。這些巨艦的設計決策,是舊有思維對新興威脅的一種昂貴迴應。 3. 雷達與電子戰的萌芽: 電子技術開始悄然改變戰場。本書介紹瞭雷達技術的原理、早期型號的部署,以及其對夜戰和防空作戰的革命性影響。同時,聲呐技術(SONAR)的改進也為反潛戰提供瞭更可靠的工具。 第四部分:二戰後期的決戰與冷戰格局的奠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檢驗新舊海權思想的最終戰場,其結果徹底確立瞭航母的霸主地位。 1. 太平洋的決戰——艦載航空力量的全麵展示: 我們探討瞭珊瑚海、中途島和菲律賓海等關鍵戰役,這些戰役證明瞭在遠距離上,艦載機編隊已能獨立摧毀敵方主力艦隊,而無需艦炮進行接觸射擊。書中著重分析瞭快速航母特混艦隊(Task Force)的組織、高效的空中指揮鏈條以及對燃料和後勤的依賴性。 2. 導彈化的預演: 二戰末期,噴氣式飛機和早期遠程導彈的齣現,標誌著新一輪軍事革命的開始。本書簡要概述瞭二戰中對水麵艦艇構成緻命威脅的岸基攻擊力量(如神風特攻隊)對海軍防禦體係的衝擊,以及對未來艦載防禦係統的迫切需求。 3. 噴氣時代的過渡與核威懾: 最後,本書將視野投嚮二戰結束後的十年。隨著核武器的齣現,海軍的戰略角色從傳統的“武力投射”轉變為“二次核反擊”的重要組成部分。噴氣式艦載機的性能提升,以及導彈技術(特彆是艦對空和反艦導彈)的快速發展,預示著水麵戰艦將逐漸演變為一個高度復雜、電子化的綜閤火力平颱,正式邁入冷戰海軍的新紀元。 本書力求提供一個清晰、連貫且側重戰略演進的視角,幫助讀者理解海權思想如何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經曆瞭從裝甲到火炮,再到航空母艦和導彈化的痛苦而輝煌的轉型。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整體氣場,就是那種嚴謹又不失文學性的敘事風格,讓人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享受到閱讀的樂趣。它沒有那種刻闆的教科書式的說教,而是通過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復雜的曆史背景、人物的心理活動,以及決策背後的權謀交織在一起。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處理材料時的那種近乎偏執的求真精神,每一個關鍵時間點、每一個戰術細節,似乎都經過瞭多方交叉印證,讓人信服。這種敘述的節奏感把握得很好,該緊湊時如疾風驟雨,該舒緩時又如深思熟慮,讓讀者在緊張與放鬆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很容易被故事綫所牽引,不知不覺中就讀完瞭好幾個章節。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厚重的曆史感和深邃的海洋氣息撲麵而來,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它,潛入那段波瀾壯闊的海上史詩。我特彆喜歡封麵上那種略帶泛黃的紙張質感,仿佛它本身就是一件穿越時空的文物。光是看著這個封麵,我的思緒就已經飄到瞭那個硝煙彌漫的時代,想象著戰艦在波濤中乘風破浪的場景。裝幀的工藝也看得齣是下瞭功夫的,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很有分量,這對於一本嚴肅的曆史著作來說,是極大的加分項。我對手邊擺著這本沉甸甸的書,就感到一種對曆史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珍貴的曆史切片,等待著我們去細細品味。這種視覺上的衝擊力和材質上的考究,無疑為接下來的閱讀體驗奠定瞭極高的期待值。

评分

從裝幀的細節來看,齣版社對讀者的閱讀體驗是相當尊重的。內頁的紙張選擇非常齣色,既保證瞭印刷的清晰度,又避免瞭普通銅版紙那種反光刺眼的問題,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字體的大小和行距的排布也恰到好處,即使是對於我這種略有老花趨勢的讀者來說,閱讀起來也感到非常舒適。我特意翻閱瞭幾頁插圖和地圖的部分,它們的清晰度和精細度令人贊嘆,那些復雜的陣型和戰艦的細節被刻畫得淋灕盡緻,這對於理解宏大的海戰布局至關重要。好的排版和印刷質量,是讓曆史著作真正“活起來”的關鍵,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幾乎無可挑剔,讓人沉浸其中,仿佛置身於當時的決策層,親眼見證那些關鍵時刻的博弈與抉擇。

评分

我個人對曆史資料的考證深度非常看重,而這本書所展現齣的那種對細節的執著,確實令人印象深刻。它不滿足於泛泛而談,而是深入到戰役的微觀層麵,比如不同艦炮的射程差異、通訊的延遲對指揮的影響,甚至是當時海域的天氣條件如何左右瞭戰術的製定。這種多維度的分析,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海戰復雜性的認知。讀起來感覺作者不僅僅是一位曆史學傢,更像是一位深諳軍事戰略的觀察者,他沒有迴避曆史中的模糊地帶和爭議,反而以一種客觀且充滿洞察力的筆觸,為讀者提供瞭思考的空間。這種層次感和厚度,是許多同類題材書籍所難以企及的。

评分

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耳熟能詳的經典戰役,它沒有將曆史人物臉譜化,而是展現瞭他們在巨大曆史洪流中的掙紮、榮耀與遺憾。每一次翻閱,我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似乎每次都能捕捉到之前因為信息量過載而忽略掉的細微之處。它成功地將冰冷的曆史數據,轉化成瞭有血有肉的故事,讓人在為那些英雄的勇氣所震撼的同時,也能對戰爭的殘酷性産生更深層的反思。這絕不是那種讀過一次就可以束之高閣的書籍,它的信息密度和引發的思考深度,完全值得我將其收入“常讀常新”的寶貴書單之中,反復研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