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灵魂深处的心理学
定价:45.00元
作者:郑和生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3914246
字数:
页码:33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的行为都是由我们的心理驱动而发生的,甚至是很多我们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的行为。可以说,心理学一直在我们的灵魂深处主宰着我们的一切活动。
n本书在介绍了心理学的常识和魅力后,分别从情绪心理学、性格心理学、学习心理学、逆境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交往心理学、婚恋心理学、职场心理学、成功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经商心理学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地向读者讲解了心理学的奇妙与应用,极具赏读性与实用性,是我们了解灵魂深处心理学的尚佳读本。
n目录
绪论 揭开心理学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心理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心理危机的概念
有趣的心理现象解析
章 心理学的魅力:先读懂自己,再读别人
保持一颗觉察的心
学会察言观色
读懂印象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表情背后的大文章
微笑的魅力
一举一动泄漏天机
微动作
着装的艺术
从语言风格看性格
第二章 情绪心理学:擦拭心灵,来一场心灵的革命
当郁闷成了流行病
承认生活的不
愤怒是伤己的利器
人生难得糊涂
在心中种一株向日葵
好心情可以装出来
生命属于今天
写下你的梦想
学会喜欢自己
练就一颗平凡心
持一颗感恩的心
第三章 性格心理学:播下性格,收获命运
性格的魅力
你的性格,由你决定
宽容是一种艺术
生命因奉献而精彩
做豁达先生
拥有坚韧的品质
责任胜于能力
谦虚是一种美德
专注是一种品质
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第四章 逆境心理学:跨过去,就赢了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压力创造奇迹
让挫折成为财富
培养破釜沉舟的勇气
要有危机意识
自助者,天助之
危机也是机会
逆境中要学会忍耐
进步与挫折同在
大的敌人是自己
爱拼才会赢
困境中学会自嘲
第五章 交际心理学:做人见人爱的“交际花”
尊重是一种美德
平等待人
以热情感动人
仁者无敌
主动化干戈为玉帛
幽默是交往的润滑剂
学会赞美他人
多为别人着想
交往忌猜疑
嫉妒是灵魂的癌症
第六章 职场心理学:求胜是的姿态
野心成就
积极主动地工作
把工作变成兴趣
团结就是力量
敢于承担责任
学会高效地工作
对工作充满热情
有实力才能受重视
第七章 健康心理学:好心态胜过好身体
让心灵去旅行
保持乐观的心态
生活要有规律
越简单越健康
心情轻松治百病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培养一种爱好
懂得享受生活
守护心灵的宁静
做从容自在的人
作者介绍
郑和生,男,山东人,1965年生。1983年参加工作,1990年任河流镇于家小学教导主任,2006年至今任河流镇中学福校长。任教期间,工作突出,多次受到好评。业余时间研究通俗心理学,并将通俗心理学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
文摘
《灵魂深处的心理学》:
01 保持一颗觉察的心
在物欲横流、野心当道、个体孤立主义盛行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任我们的意志百般坚强,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以上这些意识的冲击和影响,意志不坚的人甚至变得浮躁、焦虑、进而迷失自我。在此种境况下,保持一颗觉察的心,深入地认识自我便显得尤为重要了。近两年,幸福心理学教授本·沙哈尔的课程被网友疯狂转载,许多出版社也纷纷出现心理学选题风波;佛教、禅宗方面的书籍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青睐,许多中外哲学、心理学以及神学界人士的思想被重新再版,诸如,肯·威尔伯、静香·贝克、杰克·康菲尔德,以及印度的克里希那穆提等。
以上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人们已经意识到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并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心理学家认为,要解决心理上的疾病,人首先要学会保持一颗觉察的心,然后才能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假若我们学习保持一颗觉察的通透的心,带着禅味去生活,便可在城市的喧嚣中拥有一分自由。
人们常说,旁观者清。生活中的我们,多数时候内心都是封闭、紧缩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就是因为如此认同这个紧缩的自我,所以我们无法发现真正的自己,这个与世界隔离出来的我,把外在的一切当做自我生命的对立面,这样的生命显然不能展开自己,而是把自我完全孤立在肉体的牢墙中。事实上,人们容易陷入身心事务当中而忘记觉察。如果能够身体力行地进入觉察,人们不难发现,建立这种时时刻刻觉察的心,可以大幅提高智慧;同时,持有一颗觉察的心,在世间的层面上也有很大的帮助。
康菲尔德也说过:要做一盏照亮自己的灯,我们必须找出自己真正的路。
保持对当下的觉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需要培养才能形成。心的习气是牢固的,每当我们面对事物时,可能会一再地忘记觉察。以往形成的不良习惯阻碍当下的觉察,对此,只有不断地重拾觉察,培育新的觉察习惯。每当意识到自己并未觉察时,只要振作起来,重拾觉察即可。不要因此而谴责自己,其实,能够意识到自己并未觉察,已经是在觉察了。
心从目标上跑开了,那是正常的,只要觉察到这种情形,其本身就是一种觉察。让心培育出一种观照当下的态度。建立觉察的习惯需要从当下这一刻开始,一次一次地训练对当下觉察的能力,久之,这项能力就会被开发出来。
觉察的重点在于当下,面对当下的身心,保持专注,这就是觉察了。当你喜悦时,觉察它;当你生气时,觉察它;当你愤怒时,觉察它;当你平静时,觉察它。觉察意味着没有评价,真切地对当下的情形留心察觉,就是觉察。
假如我们觉察念头,会看到它流动不止,如果你不干扰它,只是留心地看着它,这就是觉察了。面对念头,当你能够反复地进行觉察,那些喋喋不休的念头就会失去一部分力量,它对你的干扰会减弱,这是因为你使用了觉察。我们知道,那些无休无止的念头与觉察出于同一源头;若能保持觉察,那些念头的力量会被削弱,觉察会更有力。在持续的训练下,那些制造念头的力量会有一部分被转化为觉察,这就是转化:更多的能量被转化为觉察的力量。
从根本上说,觉察的力量来源于人的内心。如果心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念头的制造上,那么会有更多的念头被滋生出来;在人们还不清楚念头的本质时,诸多的念头会给心带来混乱。但当你倾注力量进行觉察时,心的力量被调动在觉察上,念头的力量被削弱。你将体会到,觉察的力量愈强,念头的力量愈弱;在强烈的觉察下,念头就会显出它的基本状态,念头变得单一而清晰:这是觉察的结果。
现实中,许多人想尽办法,希望自己的心能够清净一些,能够不受念头的干扰;在这方面,好的方法是面对念头,不评价,不抵抗,只是觉察。人们心理上的诸多问题与弱点,都与不了解念头有关。当我们太过执着念头的内容,烦恼会不断地被引生出来;而觉察念头,就可以了解念头的本质,同时也可以阻止烦恼在当下生起。我们可以在自己内心进行测试,只要你对念头保持觉察,念头的力量就会被削减,执着的情形同时也会减弱,而烦恼很难从你的觉察中生起。
也许你会认为,这种觉察也许会让你丢失一部分意念,丢失的意念可能会有价值;但有经验的人会认为,意念并非越多越好,诸多错误与混乱的念头缠绕在一起,并不会制造智慧,反而是产生错误的源头。只有智慧才能带来平静,清净的心理是产生智慧的佳环境。
观念就是发现念头的整体运作模式与结构,不再受它的迷惑,不再身陷其中而受念头的束缚。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深陷意念之中,只要立刻重拾觉察,当下你就能保持清醒,远离烦恼,并继续你的工作。觉察并不需要另外花费时间,在工作与生活的同时,觉察与其同时进行,它们互不相碍。
对当代心灵繁杂的人来说,只要能时时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保持觉察,就能更加深入地认识自我。我们一直在拥有某种想法,却不知道它的本质;假若在你使用这种想法的时候你能觉察它,那么,你真正的智慧将从这种觉察中升起。
……
序言
这本书,我愿意称之为“心灵的滋养品”。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疲惫和迷失,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泉,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灵。它没有贩卖焦虑,也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以一种非常温柔和智慧的方式,引导我认识到内心深处的脆弱与渴望。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同理心”的探讨所打动,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连接,来自于对他人内心世界的理解和尊重。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内心更加平和,也更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我开始更有意识地去关照自己的情绪,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也更有能力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内在世界,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力量和方向。它让我知道,即使在喧嚣的世界里,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内心的宁静与丰盈。
评分一本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啊哈!”的书。它不是那种硬邦邦的理论堆砌,也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充满了智慧和洞见。作者以一种极为深刻的笔触,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比如意义的追寻,苦难的本质,以及如何在这种不完美的世界中活出真正的自己。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个智者进行一场深邃的对话,每一个观点都经过了精心的推敲和打磨,引人深思。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章节,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命轨迹,以及我为自己的人生所做的选择。它并没有给我答案,而是提出了问题,鼓励我去思考,去寻找属于我自己的答案。这是一种非常 empowering 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有能力去塑造自己的未来。这本书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理解,更在于一种觉醒,一种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这本书简直颠覆了我对“自我”的认知。我一直以为自己对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了如指掌,但读完后才发现,原来在意识的冰山之下,还藏着那么多潜藏的冲动、未被觉察的模式,以及那些深深影响着我决策的童年经历。作者用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心理学概念,比如“阴影”、“原型”、“集体无意识”等,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案例,一点点地剖析开来,让我仿佛置身于一场自我探索的奇幻旅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依恋理论”的阐述,它一下子就解释了我过去在亲密关系中反复出现的那些困境。那些看似不合理的行为,原来都有其根源,都有它在心理深处的逻辑。我开始学会用一种更慈悲、更理解的态度去审视自己,不再被那些负面情绪所裹挟,而是尝试去理解它们,甚至拥抱它们。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温柔的向导,带领我穿越迷雾,找到内心深处的宁静和力量。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给自己的心灵做一次深度 Spa,每一页都带来了新的启示和释然。
评分我真的没有想到,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竟然能让我笑出声来!作者的文笔实在是太幽默风趣了,将那些复杂的心理学概念,用一种轻松诙谐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悄悄地领悟了其中的道理。那些关于“防御机制”、“人格特质”的例子,简直就是对我们日常行为的精准写照,读着读着,就会发现自己身上也有同样的影子,然后忍不住反思,却一点也不觉得尴尬,反而觉得很有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小怪癖”,而这些“小怪癖”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心理需求。它让我学会用一种更轻松、更幽默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也学会了接纳自己身上的不完美。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它告诉我,心理学并非总是严肃刻板的,也可以是充满乐趣和启发的。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读懂他人”的宝典!我过去常常因为不理解别人的行为而感到困惑和沮丧,总觉得为什么有些人会做出那样匪夷所思的事情。但这本书,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认识人心的另一个维度。我学会了从更深层次去分析人际互动中的微妙之处,理解了那些隐藏在言语背后的动机,以及那些无声的肢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书中关于“认知偏差”的讲解尤其让我豁然开朗,原来我们每个人在看待世界时,都自带一副有色眼镜,受到自身经历、价值观和情绪的影响,导致我们对同一件事的解读可能天差地别。这让我开始放下很多不必要的评判,学会用一种更包容、更客观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人,也因此改善了我与家人、朋友,甚至是同事之间的关系。现在,我更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更能有效地进行沟通,化解冲突。这感觉太棒了,仿佛拥有了一种“读心术”的超能力,但却建立在科学和同理心的基础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