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抗日戰爭軍事史料叢書:華南人民抗日遊擊隊 綜述 大事記
定價:58.00元
作者:中國抗日戰爭軍事史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齣版社:中國人民解放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0657056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抗日戰爭軍事史料叢書編審委員會所編的《華南人民抗日遊擊隊綜述大事記(精)/中國抗日戰爭軍事史料叢書》客觀全麵反映中國抗日戰爭曆史,*好牢記曆史經驗、曆史教訓、曆史警示,旨在反映中國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日聯軍、華南人民抗日遊擊隊等人民武裝英勇抗戰的輝煌曆程、寶貴經驗和貢獻,深刻揭示中國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目錄
綜述引言一、抗戰爆發後的華南形勢華南組織的恢復與抗戰的準備 (一)全國抗戰爆發,中央的抗戰路綫、方針以及關於南方遊擊區的工作方針 (二)華南地區組織的恢復 (三)開展統一戰綫工作,建立民眾抗日武裝二、華南人民抗日遊擊隊的建立和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的展開 (一)日軍登陸大亞灣及廣州淪陷,組織部署開展敵後遊擊戰 (二)華南人民抗日武裝的陸續建立 (三)積極開展對日僞軍的遊擊戰爭 (四)有理有利有節擊退國民黨頑固派的逆流三、太平洋戰爭爆發華南敵後抗日遊擊戰爭在睏難中堅持和發展 (一)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華南人民抗日遊擊隊麵臨的形勢、任務和對策 (二)營救愛國文化人士和國際友人 (三)粉碎日僞軍“蠶食”、“掃蕩” (四)反擊國民黨頑固派的“圍剿”和進攻四、華南人民抗日遊擊隊和遊擊戰爭的大發展迎接抗戰勝利 (一)中國抗日戰爭齣現有利轉摺,敵後遊擊戰轉入局部反攻 (二)華南人民抗日遊擊隊和根據地大發展 (三)加強部隊和根據地建設 (四)迎接八路軍南下支隊,準備反攻 (五)抗戰勝利結束語大事記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坦率地說,我購買這本書是抱著一種“考古”的心態。在現有的曆史讀物中,關於南方遊擊隊,尤其是華南地區的記載,總感覺是相對邊緣化的。我們更多地聽聞的是北方的八路軍、新四軍的英勇事跡。因此,對於華南這片特殊的地理區域——季風氣候、復雜山地、以及與海外聯係的特殊性——遊擊隊是如何因地製宜地開展軍事行動,是我最渴望瞭解的重點。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詳盡地披露他們在熱帶雨林、喀斯特地貌等特殊環境下所發展齣的特有戰術和裝備改進。軍事史料最迷人的地方,就在於它能揭示環境對戰爭藝術的塑造。如果能看到關於地方武裝力量如何被整閤或改編進入遊擊體係的詳細記錄,那就太棒瞭。這本書的“大事記”部分,我猜想會非常繁忙,我希望它能精準地標注齣每一次行動的地理坐標,哪怕隻是一個村莊的名字,都能讓遙遠的戰鬥變得觸手可及,讓我能在大腦中勾勒齣那片土地的輪廓,想象戰士們在那些具體的山頭上留下的足跡。
评分我拿到書時,第一反應是它的裝幀非常樸實,這反而更增添瞭一種史料的厚重感。我翻閱瞭一些篇章,發現它在時間綫的梳理上做足瞭功課,那種精確到日期的編年體敘事,給人一種極強的真實感和權威性。很多曆史著作在描述年代事件時,常常會因為敘事流暢性而犧牲掉曆史的顆粒度,但這本書似乎反其道而行之,它將那些零散的、看似不相乾的事件並置在一起,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曆史的復雜性。例如,某次成功的破襲行動後麵,緊接著可能就是一次物資短缺的艱難時期,這種強烈的對比,讓我更能理解遊擊隊員們精神世界的起伏。我尤其關注“綜述”部分,它理應是提供一個高屋建瓴的視角,去解釋這些遊擊鬥爭在整個抗戰全局中的戰略地位。我希望這個綜述不僅僅是重復“牽製瞭多少敵人兵力”這種簡單的數據,而是能深入探討遊擊隊與周邊國軍、甚至地方勢力之間的微妙關係,這種錯綜復雜的互動,往往是曆史研究中最引人入勝的部分,它揭示瞭戰爭遠非黑白分明的陣營對壘那麼簡單。
评分我個人閱讀曆史文獻的習慣是,傾嚮於尋找那些“非主流”的敘事視角,因為主流敘事往往會不自覺地進行某種程度的浪漫化處理。這本書的題目,聽起來就非常側重於基礎性的、檔案層麵的整理,這正是我所欣賞的。我希望它能揭示齣在華南抗戰中,遊擊隊與當地社會結構的復雜互動,比如他們如何動員少數民族,如何處理與國民黨地方勢力的矛盾,甚至是如何應對日軍推行的“以華製華”政策在地方層麵的具體影響。一個成功的遊擊隊,必然是一個高度適應當地社會環境的組織。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超越純粹軍事行動的社會學和政治學的觀察視角。如果能通過這些“大事記”和“綜述”,我們能窺見那個時代,不同階層的人們是如何在戰爭的巨大壓力下做齣選擇,又是如何影響瞭遊擊戰的成敗,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齣瞭單純的軍事史範疇,它成為瞭解一個特定地域、特定群體在國傢危難時刻集體行動的縮影。
评分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人覺得沉甸甸的,仿佛能觸摸到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我一直對那個時期曆史的細節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遊擊隊如何在極端睏難的條件下堅持鬥爭的故事。我記得我以前讀過一些關於抗戰的宏觀敘事,那些描寫往往聚焦於正麵戰場的大規模戰役,或是高層決策的博弈。但真正讓我心潮澎湃的,往往是那些“活生生”的細節——是他們在崇山峻嶺中如何獲取補給,如何與當地百姓建立聯係,以及每一次小規模的伏擊戰是如何牽製瞭敵人的大量兵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剖開那些被宏大敘事所忽略的角落。我特彆想知道,在華南這個復雜的地理和人文環境中,遊擊隊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情報網絡和交通綫的。那種草根力量的匯集,那種人民戰爭的韌性,纔是曆史中最動人心魄的部分。如果這本書能提供大量的一手資料,比如當時的作戰命令、戰士們的日記片段,或者戰後對幸存者的口述記錄,那將是無價之寶。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羅列事件,而是能描繪齣那個時代特有的緊張感和使命感,讓我仿佛能和那些先輩們一起經曆那些浴血奮戰的歲月。
评分作為一個對軍事史有深度偏好的人,我嚮來不滿足於官方的、經過高度提煉的結論,我更在乎的是“過程”和“成本”。這本書的“史料叢書”定位,讓我對它的原始性和未經過多修飾的敘述抱有很高的期望。我希望能從中找到大量關於武器彈藥來源的記錄。在長期被日軍封鎖的情況下,遊擊隊如何獲取、甚至自製槍支彈藥,這是抗戰史中的一個永恒謎團。是依靠海外華人僑胞的秘密接濟?是繳獲敵人後的翻新使用?還是依靠本地的民間冶金作坊?這些“後勤”的細節,往往比前綫的槍聲更能體現齣遊擊戰爭的艱辛與智慧。如果書中能包含一些關於醫療和傷員後送體係的描述,那就更具人文關懷瞭。想象一下,在沒有現代醫療條件的叢林中,如何處理戰傷,如何防止感染,這比單純的戰術部署更考驗一個組織的生命力。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更貼近“人性”視角的軍事曆史敘事,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兵力對比和傷亡數字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