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斯大林格勒

决胜斯大林格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二战经典战役编委会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
  • 斯大林格勒战役
  • 苏联卫国战争
  • 历史
  • 军事
  • 战争
  • 战略
  • 德国
  • 东线战场
  • 转折点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9787113217105
商品编码:2992223788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决胜斯大林格勒

定价:26.00元

作者:二战经典战役编委会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11321710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狂妄自大的希特勒集中大量兵力让斯大林格勒整个城市硝烟弥漫,陷入一片火海,一度与莫斯科的联系中断,让苏联人民经历*可怕的战火考验。在这个被德军宣传为“命运之城”的争夺过程中,每天的胜负消息紧系着世界亿万人民的心。为什么强大的德军终究没有占领这座城市?面对德军优势兵力和强大陆空攻势的节节紧逼,经受了200多个日日夜夜战火洗礼的斯大林格勒,又是如何能骄傲地屹立在伏尔加河畔?······

内容提要


本书真实再现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全过程。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无与伦比的空前大会战,其规模之宏大、战果之辉煌,超过了迄今为止历史上所有的会战。苏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不仅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而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性转折的主要标志,苏军从此开始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

目录


作者介绍


二战经典战役编委会

文摘


序言



雄狮的黄昏:保卢斯与第六集团军的覆灭 序章:棋局的开端 1942年夏,希特勒将他全部的军事野心,都压在了伏尔加河畔那座以他死敌命名的城市——斯大林格勒。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攻城战,而是两个极端意识形态、两种不同文明力量的终极对决。对于德意志国防军的陆军元帅弗里德里希·保卢斯而言,他所率领的德军第六集团军,是德意志装甲兵的精锐,是“巴巴罗萨”行动中最具突破性的利剑。然而,随着战线的不断深入,这把利剑正逐渐刺入一个泥沼,一个即将吞噬一切的冰冷深渊。 本书聚焦于保卢斯及其指挥的第六集团军,并非聚焦于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的巷战细节,而是深入剖析德军高层决策失误、后勤体系的崩溃、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一支骄傲的军队如何从进攻的巅峰滑向被围困的绝境,最终走向无可挽回的命运。我们将通过详尽的战史分析、对德军内部通信记录的梳理,以及对参战将领回忆录的交叉比对,还原一个更加立体、也更加悲剧性的第六集团军群像。 第一部:胜利的幻象与战略的失焦 第一章:南翼的脆弱性与阿道夫的坚持 当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受阻于莫斯科城下时,陆军集团军群B(后提升为第六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向南推进,夺取高加索的油田。斯大林格勒,这座伏尔加河上的工业重镇,最初只是作为侧翼保护和工业资源的占领目标被纳入计划。然而,斯大林格勒对于斯大林的象征意义,以及其横跨伏尔加河的交通枢纽地位,使其迅速成为了德军进攻的焦点,甚至压倒了更为重要的油田目标。 保卢斯,一位以精准、谨慎著称的参谋将领,他习惯于精确计算,而不是鲁莽冒进。面对希特勒不顾一切要求拿下斯大林格勒的命令,他采取了渐进式的挤压战术。本书将详述德军在夏季攻势中暴露出的致命缺陷:对苏军战略预备队的低估。德军过于依赖闪电战的节奏,当苏军不断投入数量庞大且士气高昂的预备队时,德军的装甲洪流开始减速。 第二章:空中的失算与地面的泥潭 德国空军(Luftwaffe)的第八航空军被赋予了彻底摧毁斯大林格勒,使其“化为平地”的任务。然而,本书指出,这种绝对的空中优势在城市战中遭遇了严重的边际效应递减。大规模的轰炸摧毁了建筑,但也为苏军提供了现成的混凝土工事和伏击点。更关键的是,德军过度依赖空袭来削弱抵抗,导致其地面部队在进入城市后,并未做好应对极其顽强、且具有高度地方韧性的苏军步兵的准备。保卢斯对城市战的术战术准备不足,被苏军的“垂直防御”体系所击溃。 第三章:第六集团军的结构性矛盾 第六集团军并非一支纯粹的装甲部队,它由多个国家的附庸部队(罗马尼亚、意大利、匈牙利)组成。这些盟军部队在装备、训练和士气上与德军主力存在显著差距。本书详细分析了保卢斯集团军群内部的指挥链问题:德军高层对盟军部队的依赖,以及保卢斯本人在维护集团军群统一指挥权方面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当苏军发动反攻时,这些薄弱的侧翼成为了最先被撕开的口子。 第二部:喀秋莎的呼啸与包围圈的形成 第四章:朱可夫的耐心与“天王星行动”的布局 在德军士兵们以为只剩最后几条街巷可以清理时,苏军最高统帅部(Stavka)正在伏尔加河的南北两翼秘密集结一支庞大的战略预备队。本书将重点阐述苏军如何利用德军的傲慢和对侧翼的轻视,精心策划了“天王星行动”。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反击,而是一次教科书式的钳形攻势。 保卢斯在集团军群的报告中曾多次提醒侧翼部队的危险,但这些警报被最高统帅部(OKW)的乐观情绪所淹没。当苏军的T-34坦克群如洪水般涌出,突破罗马尼亚第三和第四集团军的防线时,德军的指挥系统陷入了混乱。 第五章:最后的命令与铁的封锁 1942年11月23日,斯大林格勒外围的德军装甲部队与南方的苏军会师,第六集团军约25万部队被彻底封锁在“口袋”(Kessel)之中。至此,保卢斯的命运被希特勒的“不许后退”的狂热命令所彻底锁死。 本书详尽描绘了被围困的德军所面对的恐怖现实:零下三十度的严寒、弹尽粮绝的补给,以及对空中补给的绝望依赖。戈林承诺的空中桥梁,在恶劣天气和苏军防空火力的双重打击下,每天仅能投送不足目标所需十分之一的物资。我们通过德军前线日记,展现了士兵们如何从期待救援,到绝望地吞食马匹和树皮的生存挣扎。 第六章:赫尔曼·戈林与莱茵哈特·海德里希的博弈 在外部,德军高层的内部矛盾也加剧了保卢斯的困境。陆军参谋长哈尔德主张突围,空军元帅戈林则坚持通过空运维持集团军群的战斗力,以避免承认希特勒战略的失败。本书揭示了这些高层决策者在斯大林格勒问题上的政治权谋,以及他们如何将前线部队的生死当作政治筹码。 第三部:冰封的末路与荣誉的审判 第七章:保卢斯的困境:服从与生存的抉择 随着前线战况的恶化,保卢斯面临着一个几乎无解的悖论:是执行元首“战斗至最后一兵一卒”的命令,以保存其陆军元帅的军衔和荣誉;还是冒险违反军令,组织一次代价惨重的突围,以挽救部分生命?本书详细分析了保卢斯作为一名普鲁士军官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他最终选择坚守,部分原因是为了等待承诺的“解围部队”(曼斯坦因的“冬季风暴行动”),而这最终导致了全军的覆灭。 第八章:绝望的突围尝试与“冬季风暴”的落空 曼斯坦因元帅的“冬季风暴行动”是第六集团军唯一的希望。本书分析了此次解围行动为何在关键时刻功败垂成:德军装甲部队在距离被围核心区仅有48公里的地方,被苏军顽强阻击,同时由于燃料不足和补给线过长而停滞不前。保卢斯未能抓住被围初期突围的微弱机会,而当外部救援到来时,他已经无力向外机动。 第九章:最后的抵抗与战俘的命运 进入1943年1月,苏军发动了总攻“环绕行动”。随着机场被夺取,德军的空中生命线彻底中断。我们详细记述了保卢斯在被围核心区内的最后时刻,他如何在地下工事中目睹了自己麾下部队的崩溃。 1943年1月31日,保卢斯拒绝了苏军最后通牒,但随后不久他向苏军投降,并获得了希特勒授予的“陆军元帅”军衔后不久便被俘。本书审视了这一极具争议的投降行为,并对比了其他集团军指挥官的命运,探讨了在极端军事压力下,指挥官个人荣誉与集体生存之间的衡量标准。 尾声:斯大林格勒的幽灵 第六集团军的覆灭,标志着德军在东线的战略主动权彻底丧失。本书的最后部分将探讨战俘的后续命运,以及斯大林格勒战役对德军军事思想和整个二战进程的深远影响。保卢斯和他的集团军,成为了“千年帝国”最致命的起点,他们的故事,是关于战略傲慢、后勤极限与人类在绝境中挣扎的永恒警示录。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原以为这是一本会比较晦涩难懂的史学著作,但出乎意料的是,它的可读性非常强。作者的笔法流畅且充满洞察力,使得即便是对军事部署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故事的脉络。书中对战略物资的消耗速度和人员减员的统计分析,令人触目惊心,它用冷峻的数字揭示了战争的巨大代价。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处理不同阵营的视角时,保持了一种罕见的客观与克制,没有简单地将一方塑造成绝对的恶魔,而是力求展现历史事件的多元性。这种平衡感使得作品更具说服力和深度,它迫使读者跳出固有的立场,去思考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与偶然,是历史爱好者不容错过的佳作。

评分

阅读体验可以用“震撼”二字来形容,但这种震撼并非简单的感官刺激,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冲击。作者似乎拥有将冰冷的历史数据转化为热腾腾的人类情感的魔力。书中所引用的那些文献资料,被巧妙地融入到叙事之中,既保证了历史的准确性,又避免了枯燥的说教感。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不同文化背景士兵在共同困境下相互理解与冲突的描写,这使得整部作品的维度更加丰富,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军事对决。它成功地探讨了在民族冲突和意识形态对抗的最前沿,人性是如何被拉伸至极限,并最终展现出它最原始、最纯粹的形态。这是一部需要带着敬畏之心去阅读的作品,它挑战了我们对“英雄”和“失败者”的简单标签化理解。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带来了近乎身临其境的体验,仿佛我就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作者对于战场环境的刻画细腻入微,无论是刺骨的严寒,还是弥漫在空气中挥之不去的火药味,都让人感同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讲述战役的书籍,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在极端压力下如何保持人性光辉的史诗。书中的人物塑造极为成功,每一个士兵的挣扎、恐惧与勇气,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指挥层面决策的剖析,那种高层博弈中的权衡取舍,如何影响到前线每一个普通人的命运,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残酷性。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心中充满了对那些逝去生命的敬意,同时也对战争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佳作,它远超出了我对历史军事题材作品的固有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准,如同精密计算过的棋局,步步紧逼,让人无法喘息。它没有采用那种宏大叙事一览无余的写法,而是通过聚焦于一些关键节点的微观叙事,成功地构建起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注意到作者在语言运用上,时而使用短促有力的句子来烘托紧张气氛,时而又切换到沉静内敛的笔调来描述战后的沉思与反省。这种风格的交替使用,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感染力。特别是其中对于后勤补给线脆弱性的描写,细致到让人不得不惊叹作者的考据深度,体现了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对于任何想深入理解现代战争复杂性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观察窗口,它揭示了决定胜负的不仅仅是前线的炮火,更是幕后的每一个微小环节。

评分

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其对“坚持”这一主题的深刻诠释。在描述绝境中的防守时,作者用一种近乎宿命论的笔调,描绘了那种明知希望渺茫却仍旧咬紧牙关的意志力。我能感受到那种从骨子里透出的疲惫与不屈的交织,仿佛空气都凝固了。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揉揉眼睛,不是因为内容过于刺激,而是因为那些细节——比如士兵如何用尽一切办法保存最后一点热量,如何珍惜一滴水——都直击人心。它不仅仅是一份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韧性的百科全书。这本书的影响力在于,它让你在合上书页后,依然能清晰地“听见”远方传来的隆隆炮火,并对人类为生存所付出的努力,产生由衷的敬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