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 回忆史料
定价:75.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0657074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的《东北抗日联军回忆史料》收录了东北抗日联军重要领导人、亲历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中政军领导或重要知情人的回忆文章41篇,这些文章从不同层次和角度记述了东北抗日联军及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历史事实与亲历者的切身感受。东北抗日联军和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历史,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奋起抗争的民族精神。
目录
回忆史料东北抗日游击运动和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的兴起及武装抗日斗争东北抗日武装斗争回忆片断东北抗日武装斗争中的统一战线工作南满游击总队迫击炮独立大队的诞生回忆少年铁血营的战斗生活在反“讨伐”斗争中前进的东北抗联军回忆东北抗日联军军的共青团工作我在东北抗联第二军的一段战斗经历东北抗联第二军纪事英雄的东北抗联第三军回顾东北抗联第四军在东北抗联第五军斗争生活的回忆回忆东北抗联第六军饶河民众反日游击大队的诞生及其活动东北抗联第七军战斗生活追忆土龙山农民纪实回忆东北抗联第九军战斗生活片断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的战斗历程回忆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奋战在东南满的抗联路军东北抗联第二路军的艰苦西征回忆北满抗联部队的西北远征活动在黑嫩地区的抗联第三路军三支队在东北抗联第三路军六支队战斗生活的回忆郭尼屯战斗前后回忆东北抗联第三路军十二支队在三肇地区的游击活动回忆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侦察纪事忆民族英雄杨靖宇回忆赵尚志回忆李兆麟同志巾帼英杰在密林中办学在东北抗联密营战斗生活的回忆“八一五”后的东北抗日联军同苏军一道解放东北“八一五”之后的佳木斯地区北安地区建军建政纪实光复后从苏联返回吉林斗争纪实在绥化扩军建政的日子里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阅读的另一本关于近代军事史的书籍,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宏观与微观交织的手法,使得复杂的战役部署和具体的士兵遭遇得以完美结合。它最大的亮点在于,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时间线和部队番号,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一手访谈记录,让冰冷的军事数据瞬间有了鲜活的温度。比如,书中对于某次关键渡江战役的描写,不仅有参谋部的详尽计划,更有普通工兵在夜色中搭建浮桥时的恐惧与坚韧,这种多层次的叙述,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和历史的真实性。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军事史的枯燥藩篱,让读者在理解战略意图的同时,也能共情到战争中的人性挣扎。这种叙事技巧的运用,高明之处在于它既满足了专业人士对准确性的要求,也照顾了普通历史爱好者对故事性的需求。
评分我近期翻阅的一本关于冷战初期情报战的专著,采取了一种非常新颖的“双重视角”叙事策略。它不仅仅讲述了间谍活动本身,更侧重于描绘信息从获取、传递到最终被高层决策者理解和采纳的整个“信息链条”。书中有大量关于密码破译技术发展和反情报措施的介绍,但最引人入胜的是,作者展示了不同层级的情报人员,如何受制于他们的权限和认知,对同一事件产生截然不同的判断。比如,前线特工冒死送回的报告,如何因为被中间分析人员的既有偏见所扭曲,最终导致战略误判。这种对“信息传递失真”的深入剖析,使得整本书超越了传统间谍小说的范畴,变成了一部关于认知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案例研究,读来令人深思,也为我们理解信息时代的决策过程提供了深刻的古老镜鉴。
评分有一本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某一特定军区作战经验总结的内部出版物,其风格完全是那种不加修饰的、纯粹的实战经验记录。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朴素直接,几乎没有文学性的润饰,通篇充斥着命令、总结、教训和心得体会。它的价值在于其极高的“操作性”和“即时性”——它记录的不是后世的总结,而是当时一线指挥员在极度困难条件下,对战术机动、地形利用以及如何快速建立基层政治工作的实时思考和实践过程。阅读它,就像是直接翻阅一份份当时的作战日志,那种紧张和急迫感扑面而来。虽然阅读门槛相对较高,需要一定的军事常识基础,但对于真正想了解特定历史时期解放军如何从理论指导转向实际高效作战的读者来说,这本内部资料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色调和厚实的纸张,透着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编纂者对这些珍贵史料的敬畏之情。我一直都在寻找那种既能深入研究,又能在阅读时提供良好体验的史料汇编,而这套丛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细节之处,比如字体排版的考究、图文对照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社的专业水准。尤其是一些老照片的复刻,清晰度高得令人惊喜,仿佛能穿透岁月的迷雾,直观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氛围。对于任何一个对那段历史抱有严肃研究态度的读者来说,光是这份对“物”的尊重,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一页一页细细品味的文献集成,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不容忽视的信息量,让人在翻阅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感。
评分最近读到的一本关于二战太平洋战场的著作,其史料的广度与深度令人叹服。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关注了主要的岛屿争夺战,还花费了大量篇幅去梳理了后勤补给线,特别是海军航空兵的油料和维修体系是如何一步步被消耗殆尽的。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美国国家档案馆的解密文件,其中关于物资调配的清单和电报往来,细致到令人咋舌,清晰地揭示了战争后勤决定战局的残酷现实。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没有陷入纯粹的“技术细节堆砌”,而是将这些枯燥的数字和清单,巧妙地融入到对指挥官决策影响的分析之中。这种将宏大战略与微观资源管理紧密结合的写作风格,提供了一种非常新鲜且实用的历史观察视角,让我对现代战争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