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國際服裝備忘錄(捲二)
定價:61.00元
作者:卞嚮陽
齣版社:東華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4-01
ISBN:978781111360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899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作為《國際服裝備忘錄(捲一)》的延續,本書收錄有法國、意大利、美國、英國、西班牙、德國、荷蘭、瑞典、比利時、瑞士、日本等國傢的54個品牌。其中既有品類的路易登威、圖沙蒂等,也有很多如馬剋·雅各布斯、芒果/MNG等知名的成長型品牌和大眾成衣品牌。
本書主要分為國際服裝的內涵分析、作品解讀以及其強勢手段討論三大部分。前兩部分主要是針對書中收錄的每個品牌而設立,並有以時尚美學和品牌理論為齣發點的具體評述。書的第三部分主要集中瞭作者近年來對外服裝品牌的研究體會,希望能夠讓中國服裝界在品牌建設中有所藉鑒,而對於流連於逛街購物的時髦熱衷者,盡管這部分內容相對比較理論化,但是也可以從中體會到之所謂成為的緣故,進而減少被僞睏惑的可能。
目錄
序
章 國際服裝的內涵分析
一、法國服裝
1.阿涅斯B
2.阿澤丁·阿萊亞
3.多浪迪
4.雷歐娜
5.路易威登
6.馬丁·馬吉拉
7.馬丁·斯特本
8.帕科·拉巴納
9.讓·夏爾·德·卡斯爾巴加剋
10.瑟琳
11.索尼亞·裏基爾
二、意大利服裝
1.阿爾巴特·費露迪
2.厄米尼格多·傑尼亞
3.菲拉格慕
4.吉爾·桑德
5.勞倫斯·斯蒂爾
6.馬剋斯·瑪拉
7.瑪麗艾拉·普拉尼
8.莫斯奇諾
9.圖沙蒂
三、美國服裝
1.BCBG麥剋斯·艾茲瑞亞
2.安娜·蘇
3.安妮·剋萊因
4.巴吉雷·米其卡
5.蓋普
6.蓋斯
7.豪斯頓
8.傑弗裏·貝尼
9.李維斯
10.理查德·泰勒
11.馬剋·雅各布斯
12.邁剋爾·高斯
13.湯米·希爾菲格
14.維拉·王
四、英國服裝
1.貝蒂·傑剋遜
2.達科斯
3.戈斯特
4.紅色與死亡
5.賈斯珀·康蘭
6.尼科爾·法伊
7.小筱美智子
8.亞曆山大·麥奎因
五、西班牙服裝
1.羅意威
2.芒果/MNG
3.紮哈
六、其他國傢服裝
1.C和A
2.H和M
3.安·德默勒梅斯特
4.百麗
5.大衛·迪剋遜
6.赫爾穆特·朗
7.烏居由紀
8.斯增內斯
9.硃普
第二章 國際服裝的作品解讀
第三章 國際服裝的強勢手段研究
一、國際服裝的信息流手段
二、國際服裝的物質流手段
三、國際服裝資金流手段
四、國際服裝知識流手段
附錄
1.服裝品牌索引
2.國際服裝和設計師名稱中英文對譯錶
主要參考資料
後記
作者介紹
卞嚮陽,博士,教授,哈佛大學訪問學者。東華大學服裝及藝術設計學院藝術設計理論部主任,英國伯明翰藝術設計學院特邀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理事,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上海服飾》和《服裝時報》專傢委員會委員。“新世紀人纔支持計劃”和“全國藝術科學十五規劃國傢課題”獲得者。主要從事服裝史論及時尚美學、服裝品牌理論領域的研究和教學工作,齣版和發錶有多部論著論文及大量時裝評論文章,策劃和組織有多項大型服裝專業活動和品牌企劃活動。
文摘
序言
如果說有什麼是這本書讓人印象深刻的,那就是它那種冰冷、近乎機械的美學。作者對“係統”和“流程”的迷戀,滲透在每一個詞句中。閱讀這本書,就像是置身於一個巨大、高效但毫無情感交流的工廠內部,一切都按部就班,精確無誤,但缺乏任何生命力。在描述國際閤作與競爭的章節中,這種特點尤為明顯:衝突被簡化為參數的差異,談判被抽象為最優解的迭代。我期待看到更多關於人在這個“裝備”係統中的作用、角色的掙紮與選擇,但書中關於“人”的描寫幾乎是零散且工具化的。它更像是一本關於機器和規則的說明書,而不是一部關於人類社會實踐的記錄。這種刻意的去人性化處理,使得那些本應充滿張力的情節變得索然無味。對於想要瞭解國際互動微妙之處的讀者而言,本書提供瞭一個過於理想化或過於僵硬的視角,讓人覺得它更像是作者內心構建的一個完美模型,而非真實世界的復雜映射。
评分說實話,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倒是挺精緻的,但內容上簡直是雲裏霧裏。它似乎想探討全球範圍內裝備流動的復雜性,但作者的視角總是遊離不定,一會兒聚焦於某個不起眼的部件的材料學分析,一會兒又突然跳躍到宏觀的政治博弈。這種忽大忽小的尺度感,讓讀者很難建立起一個穩定的認知框架。我花瞭大量精力去梳理那些關於“標準製定”和“協議簽署”的章節,發現其中充滿瞭大量重復論證的觀點,像是作者在用不同的方式反復強調同一個,但並未充分解釋清楚的核心矛盾。更令人費解的是,書中似乎存在一種對“曆史感”的過度追求,很多篇幅被用來追溯一些看似毫不重要的早期原型,這些細節的堆砌,並沒有實質性地增強我們對當代“裝備格局”的理解,反而稀釋瞭重點。如果這是一本麵嚮專業人士的參考書,或許這種深度可以被接受,但以其作為一本公開發行的“捲二”,其門檻未免設置得太高瞭。我甚至覺得,作者可能更享受構建這個體係的過程,而不是將這個體係清晰地傳達給大眾。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的感覺是,作者的筆觸極其老練,但其錶達的意圖卻像是在迷宮裏打轉。每一頁都充滿瞭對細節的執著,那種對所謂“國際服裝備”的每一塊鉚釘、每一層塗裝、每一個技術參數都進行事無巨細的描摹,讓人不禁懷疑,這些描述的目的是什麼?是為瞭構建一個詳盡的數據庫,還是為瞭營造一種超現實的氛圍?書中的語言風格非常古典、甚至有些做作,大量使用長難句和排比句,仿佛每一句話都必須承載巨大的信息量,但這帶來的結果卻是閱讀疲勞。我花瞭很長時間纔適應這種略顯沉重的敘事節奏,但即便如此,很多關鍵的轉摺點和論證過程依然顯得邏輯跳躍,讓人不得不反復閱讀纔能勉強跟上。我特彆注意到,在描述某幾個關鍵的“裝備交接”事件時,作者的措辭顯得異常含糊,似乎在刻意迴避某些核心的衝突點。這種欲言又止的態度,讓這本書濛上瞭一層神秘的麵紗,但對於尋求清晰解釋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種挑戰。總而言之,這是一部需要極高耐心和專注力纔能“讀完”的作品,但讀完之後,留下的更多是睏惑而非豁然開朗。
评分這本所謂的“國際服裝備忘錄(捲二)”,真是讓人摸不著頭腦。從書名來看,似乎是要深入探討某種國際性的、裝備相關的記錄或曆史,但實際上翻開內容,卻發現它更像是一本堆砌瞭大量術語和晦澀概念的論文集。作者似乎沉迷於構建一個復雜的話語體係,用一些自創的、或者至少是極度小眾的詞匯來描述他所認為的“裝備”的演變和影響。閱讀體驗簡直是一場災難,每一次試圖理解某個段落的深層含義,都會被一連串的專業術語和復雜的邏輯鏈條絆住。我甚至懷疑,作者是不是真的想讓普通讀者理解他的“宏大構想”,還是僅僅為瞭展示自己的博學和研究深度。如果說捲一是鋪墊,那麼捲二的這種刻意為之的晦澀,隻會讓人望而卻步。整本書缺乏一個清晰的主綫或敘事結構,更像是一堆零散的筆記和未經消化的研究材料的集閤,對於期待獲取知識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種摺磨。我嘗試著去尋找一些可以藉鑒的實用信息或啓發性的觀點,但最終發現,這些“裝備”的概念似乎過於抽象,脫離瞭實際應用場景,讓人感覺像是在雲端看風景,既看不清,也摸不著。
评分這是一本挑戰傳統閱讀習慣的“巨著”。它的文本密度極高,幾乎沒有留白,每一頁都像是一張密密麻麻的電路圖,需要極強的專注力去解析。作者在敘事上似乎采用瞭多綫並行的方式,但這些綫索之間的交織點處理得非常粗糙,常常讓人感覺前一章的鋪墊在後一章中被完全忽略瞭。我尤其關注瞭其中關於“跨區域技術共享壁壘”的論述,原以為會看到一些深刻的見解,結果發現作者隻是羅列瞭無數的案例,卻缺乏一個強有力的、貫穿始終的分析模型來解釋這些壁壘的成因和後果。這種“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寫作手法,極大地削弱瞭本書的理論價值。我感覺,作者似乎對“記錄”本身有一種近乎偏執的熱愛,超過瞭對“解釋”的熱情。結果就是,讀者得到瞭一堆詳盡的原始數據,卻不得不自己去完成最核心的分析和歸納工作。對於追求效率和明確結論的現代讀者來說,這種“未完成的閱讀體驗”是令人沮喪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