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微教育
定价:32.00元
作者:任木木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5171018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但是爱有“教育爱”与“血缘爱”的区别。你为孩子牺牲一切,他们不懂得感恩;你无微不至地照顾反而铸就了孩子的无能;你苦口婆心,他们却左耳进右耳出…… 不要刻意经营,不要照本宣科,不要长篇大论,不要上那么多学习班,你只需要微教育。 作者任木木老师观察孩子,反思家长,观察儿子,反思自己,从切身经验出发,倡导微教育。《微教育——言行举止决定教育成败》采用叙事与分析、说理同步的模式,通过生活中的大小实例,来讲解家教的意义和真谛。
内容提要
孩子不懂事,没礼貌,没朋友,没想法,太依懒,叛逆不听话……我要说孩子的这些毛病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根源,因为父母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可能会改变孩子的人生观;父母的言行能铸就孩子的个性……教育,需要你鼓起勇气跟孩子一起改变,从每个微小处着手。
《微教育——言行举止决定教育成败》作者任木木老师观察孩子,反思家长,观察儿子,反思自己,从切身经验出发,倡导微教育。
《微教育——言行举止决定教育成败》采用叙事与分析、说理同步的模式,通过生活中的大小实例,来讲解家教的意义和真谛。
目录
请旁观你的“爱”:别在爱的路上越走越偏要淡定地爱别掘爱的“陷阱”不要黑白不分别把孩子勒太紧爱不等于代替与孩了“礼尚往来”:杜绝自私尊老爱幼不是口号跟孩子“眉目传情”有求不能应体味付出的美妙世界上不只你一个人坦诚相待:花骨朵终要成栋梁其实你更精神财政适当公开有问必答需要坦白的秘密控制情绪团结就是力量:我们是个集体这是咱们共同的家谁都会犯错不必一个人扛咱家没有红白脸别把叛逆的孩子“逼上梁山”感情需要联络:跟孩子也也要搞外交特殊日子不能忘让人温暖的话要说要真诚地道歉要跟孩子纯谈心信任不可少换位思考:沉淀你做儿女的回忆寻找共同语言:觅自己,孩子为先“弱势”的塑造力:培养“强”孩子他只是你的孩子:别把孩子当宠物,他属于社会距离产生美:腾出成就孩子的空间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微教育》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不像那些动辄几百页、引经据典的教育学大部头,读起来晦涩难懂。相反,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老到的教育者,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将那些关乎“小处着眼,大有作为”的教育智慧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它那种“润物细无声”的理念,它没有高谈阔论宏大的教育改革蓝图,而是聚焦于我们日常教学和家庭教育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那些细微之处。比如,书中提到如何通过一个眼神、一句不经意的鼓励,就能彻底改变一个孩子对学习的固有印象。我记得有一次,我正在为班里一个总是拖拉的孩子感到头疼,读到相关章节后,我尝试改变了策略,不再是催促和指责,而是设定了更清晰、更小的“起步任务”。效果立竿见影,那孩子居然主动找到了学习的节奏感。这种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思考,让这本书读起来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一场与教育智慧的深度对话。它真的能让人重新审视自己多年来的教育习惯,从中汲取新的力量和方法,让人感觉到教育的本质并非复杂的高深理论,而是真诚、细致的日常关怀与引导。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它没有太多教育专家常见的严肃和高高在上,反而带有一种老友般的亲切和坦诚。读起来非常流畅,仿佛是作者坐在你对面,泡了一壶茶,慢悠悠地跟你分享他的教育心得。特别是关于“非正式学习场景的价值挖掘”那部分内容,写得尤其精彩。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学习必须在书桌前”的刻板印象。作者列举了如何在家庭聚会、短途旅行甚至是超市购物的过程中,巧妙地植入科学原理或历史知识,将生活本身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生动的课堂。这极大地解放了我的思维,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充满活力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每一个日常瞬间。我发现,当我们不再把教育视为一项沉重的“任务”,而是看作一种充满乐趣的“探索活动”时,孩子们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会大大提高。这本书的伟大之处或许就在于,它成功地“去中心化”了传统教育的权威性,让教育回归到生命体验和互动之中,这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教育。
评分坦白说,很多教育书籍读完后,我都会有一种“我懂了,但做不到”的挫败感。但《微教育》却提供了一种非常务实的路径。它并没有要求读者立即成为一个完美的教育圣人,而是鼓励我们在现有资源和能力范围内,进行微小的、持续的改进。书中对于“挫折容忍度培养”的论述,尤为深刻。它没有回避失败的必然性,而是将失败定义为“数据的收集过程”。这种视角的转换,极大地减轻了我们面对孩子成绩波动时的焦虑感。我记得我曾因为孩子一次考试失利而情绪失控,但书中的观点——“关注过程中的每一次微小进步,而非仅仅盯着最终结果”——让我冷静了下来,开始分析失误背后的真正原因,而不是停留在情绪的发泄上。这本书的语言节奏把握得很好,时而犀利,时而温和,像一把精密的刻刀,帮你雕琢出最适合自己家庭或班级的教育模式。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一套可靠的思维框架,让你自己去找到最优解。
评分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是它对“教育的温度”的强调。在当前这个越来越强调效率和标准化的时代,我们很容易把孩子看作成绩的载体或者未来职场的预备役。但《微教育》提醒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一个完整、有韧性、能感知世界美好的“人”。作者通过几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阐述了情感连接在学习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比如,如何通过“共同完成一个无用的手工项目”来增进师生或亲子间的信任与理解,这种看似“浪费时间”的活动,实则是在为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我按照书中的建议,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做了一个耗时良久的集体创作项目,过程中充满了争执、妥协和最终的喜悦。那种团队协作和互相支持的氛围,远比课堂上的知识点传授来得深刻。这本书不是冰冷的理论手册,它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指南,引导我们关注那些无法量化的、真正有价值的成长瞬间。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时,我原本是抱着一种“又一本教育鸡汤”的心态翻开的,毕竟市面上的教育类书籍汗牛充栋,真正有价值的凤毛麟角。然而,这本书的结构和行文风格却出乎意料地扎实和富有洞察力。它的论述逻辑非常清晰,每一个观点都有详实的案例支撑,绝不是空泛的口号。作者似乎对当代教育的痛点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没有简单地指责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是巧妙地在“规范”与“个性化”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碎片化学习管理”的那一章,它深刻指出了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有效的知识锚点,而不是让他们的注意力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窜。我尝试将书中提到的“知识卡片构建法”应用到我辅导侄子的过程中,发现他整理知识点时不再是机械地抄写,而是开始思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转变,是建立在对教育规律的尊重之上的,而不是一厢情愿的强迫。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兼顾效率与人性的教育工具箱,对于那些在繁忙工作中寻求突破的家长和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