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佳教有方丛书--沟通从牙牙学语时开始
定价:15.00元
作者:陆士桢,宣飞霞
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1481598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未来的继承者,更是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者。本套丛书根据青少年的不同年龄发展特征,针对学龄前、小学和中学三个阶段集中出现的成长问题,为当今家庭教育提供了科学、准确的理论指导。
内容提要
宝宝出生后,将是父母一天天兴奋、一天天快乐起来的日子。伴随着宝宝的声儿语,次迈步,宝宝的进步日新月异,父母的欢笑和欣慰也与日俱增。但初为人父、初为人母,面对孩子的成长,是不是既心怀喜悦,又感到手足无措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过宝宝的成长历程,学习如何照料可爱的小宝宝。
目录
作者介绍
陆士桢,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获得者,在青少年研究/家庭教育和社会工作领域享有学术声誉,曾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简单罗列,而是将沟通的要素分解成了几个核心模块进行深入探讨。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情绪共振”那一章节时的细腻笔触。许多育儿书籍会强调如何控制孩子的情绪,但这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它引导家长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噪音”,只有当我们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才能真正捕捉到孩子那细微的情绪波动。比如,当孩子因为挫败感而哭闹时,书里提供的“镜像反射法”非常有操作性,它教你如何先不评判、不干预,只是用一种接纳的语气复述孩子当下的感受,而不是直接给解决方案。这个过程神奇地平息了孩子的哭泣,也让我自己体会到了放下控制欲后,亲子关系中那种流动的美感。这种由内而外、先修己后育人的哲学深度,在同类书籍中是极为罕见的。
评分这套丛书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明亮的色调和柔和的线条,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不像市面上很多育儿书那样,堆砌着密密麻麻的文字或者过于严肃的图表,而是散发着一种亲切、温暖的气息,仿佛在邀请家长们放下焦虑,一起轻松地探索育儿的奥秘。我记得当时在书店里翻阅时,光是看到封面上那几句充满智慧又不过分说教的标语,就觉得这套书肯定有些真东西。特别是那股对孩子世界深深的理解和尊重,让我觉得作者们绝对不是在纸上谈兵,而是真正浸润在日常的家庭生活和教育实践中的。拿在手里掂量了一下,那种扎实的纸张质感也很好,一看就是愿意用心去做的出版物,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专业又不失温度”,不是那种冷冰冰的理论灌输,而是带着实践经验的体贴和引导,非常符合当代父母对育儿读物既要求科学性又追求情感共鸣的需求。
评分从排版和插图来看,这本书的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反焦虑设计”。它大量使用了简洁的流程图和对比表格,清晰地呈现了“无效沟通模式”与“有效引导模式”之间的差异,让人一目了然,避免了阅读长篇大论理论后的迷茫感。插图的风格非常卡通化,但绝不是幼稚的,而是充满智慧的象征意义,比如用迷宫来比喻孩子认知发展的复杂性,用不同大小的气泡来区分成人和婴儿的“信息密度”。这让很多原本可能很枯燥的心理学名词,变得生动有趣,即便是疲惫的家长,也能在快速翻阅中抓住重点。对我来说,最实用的莫过于书后附带的那个“常见沟通误区自测表”,我对照着测了一下,赫然发现自己有不少习惯性的“语言暴力”都没有察觉,这简直是一剂猛烈的清醒剂,促使我立刻开始有意识地修正自己的表达方式。
评分读完这本书后,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倾听”这个概念的阐述,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们通常都太专注于教孩子说话,教他们表达需求,却很少有人真正停下来,去分析那些看似毫无意义的“牙牙学语”背后,到底蕴含着孩子怎样的内心活动和认知发展轨迹。这本书里详细拆解了不同月龄段宝宝发出的声响、眼神交流乃至肢体语言的深层含义,并且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解码”工具。我尝试着用书里提到的几种情景对话方式,和家里的宝宝进行了一次“深度交流”,结果发现原本那些我习以为常的哼唧声,竟然真的是在试图描述他想拿到的玩具的位置,只是用的是我们大人不懂的“语码”。这种突破了语言障碍,直抵心灵的沟通感,是其他任何育儿书都没有给我的震撼体验,它让我意识到,沟通的起点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早,而且它需要的是耐心和一套科学的观察方法,而不是一味地重复“说出来”。
评分对我这个二胎父母来说,最头疼的就是如何平衡对老大和老二的关注,以及如何处理他们在不同发展阶段提出的沟通需求。这套书在这方面提供了极为人性化的指导。它没有采用“一刀切”的育儿标准,而是强调了“个体差异性”在沟通中的核心地位。比如,它会详细分析一个早慧型孩子和晚熟型孩子在表达“我不要”这个需求时,背后的驱动力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我们采取的倾听和回应策略也必须随之调整。我特别喜欢书中提到的一个观点:育儿不是一个标准的制造过程,而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双向发现”之旅。这种强调个体尊重和平等对话的理念,让我对如何培养孩子自信心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靠物质奖励或口头表扬堆砌起来的虚假自信,而是源于被真正理解和接纳的坚实基础。这套书,与其说是一本育儿指南,不如说是一份通往更深层亲子联结的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