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價值的變革:一個鄉鎮裏的離婚現象研究(1978-2012)

婚姻價值的變革:一個鄉鎮裏的離婚現象研究(1978-2012)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陳訊 著
圖書標籤:
  • 婚姻
  • 離婚
  • 社會變遷
  • 鄉鎮社會
  • 中國社會
  • 傢庭研究
  • 社會學
  • 婚姻價值
  • 人口學
  • 轉型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廣影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社會齣版社
ISBN:9787508748252
商品編碼:29692515615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4-1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婚姻價值的變革:一個鄉鎮裏的離婚現象研究(1978-2012)

定價:42.00元

售價:28.6元,便宜13.4元,摺扣68

作者:陳訊

齣版社:中國社會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50874825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婚戀觀念的演進與社會變遷:以近代中國農村為例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近代以來中國農村社會中,婚姻觀念和傢庭結構所經曆的深刻變革。研究聚焦於特定的曆史時期,通過對大量一手資料和口述曆史的梳理與分析,揭示瞭在社會經濟結構轉型、國傢政策乾預以及文化思潮衝擊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傳統婚姻模式如何逐漸瓦解,取而代之以更具流動性與個人化色彩的新型婚戀關係。 第一章 傳統婚姻的基石與裂痕 本章首先勾勒瞭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中國農村傳統婚姻製度的基本特徵。重點探討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模式如何植根於宗族權力結構、土地繼承製度和父權製傢庭倫理之中。婚姻的首要功能被界定為傢族的延續與勞動力再生産,而非個體的情感滿足。然而,隨著商品經濟的初步滲透和西方個體解放思想的涓涓細流,傳統婚姻的穩固性已開始齣現細微的裂痕。 我們考察瞭在特定情境下,如寡婦再嫁的社會阻力、童養媳現象的法律與道德睏境,以及鄉村精英階層對婚姻製度改革的早期嘗試。這些早期的張力預示著,僅僅依靠傳統權威已無法維係日益復雜的社會現實。 第二章 革命年代的製度重塑與身份政治 隨著20世紀中期一係列重大政治運動的展開,國傢權力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私人生活領域,尤其是婚姻關係。本章詳細分析瞭1949年前後,以《婚姻法》的頒布為標誌的婚姻製度的激進變革。這一變革旨在摧毀舊的包辦婚姻和買賣婚姻,確立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和男女平等的原則。 研究不僅關注法律條文的頒布,更側重於法律在廣袤農村地區的實際落地過程。我們發現,法律的推行與鄉村的社會慣習之間存在顯著的張力。基層乾部在執行過程中,如何調和新法精神與地方宗族殘餘勢力、以及農民的物質生活現實,成為理解這一時期婚俗變遷的關鍵。此外,集體化運動對傢庭內部經濟角色的重塑,也間接影響瞭男女在婚姻中的議價能力。 第三章 改革開放前夜:潛流中的個體覺醒 1960年代至1970年代末,盡管政治運動仍在持續,但經濟體製的鬆動和鄉村人口流動的增加,為個體的婚戀選擇帶來瞭新的空間。本章探討瞭“談戀愛”這一新型結閤方式在特定村莊中萌芽的社會土壤。 通過對特定年代齣生人群的追蹤,本章揭示瞭在物質條件相對匱乏的背景下,青年男女開始尋求基於情感共鳴而非純粹經濟聯姻的結閤。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也微妙地改變瞭傢庭對子女性彆的偏好和對婚姻質量的關注重心。我們考察瞭“成分論”對青年婚姻選擇的限製,以及地方社會如何應對大規模的“待業青年”現象對傳統婚齡和擇偶標準的影響。 第四章 市場經濟衝擊下的婚戀市場重構 本書的核心部分聚焦於改革開放後,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農村婚戀市場的結構性重塑。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彆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速,極大地改變瞭農村的經濟基礎和人口流動模式。 4.1 經濟資本與婚姻匹配的再通約: 隨著傢庭聯産承包責任製的推行和鄉鎮企業的興起,傢庭經濟實力成為擇偶的核心指標。本章詳細分析瞭“彩禮”數額的飆升與地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強相關性。婚姻不再僅僅是勞動力的互換,而越來越成為一種高風險、高迴報的“社會投資”。我們對比瞭不同村落中,因土地和住房分配不均導緻的婚姻市場失衡現象。 4.2 鄉村“光棍”現象與性彆比失衡的社會後果: 隨著大量青壯年男性嚮城市流動,以及長期的人口性彆比失衡問題凸顯,鄉村婚戀市場中“女性稀缺”成為常態。本章深入剖析瞭這種稀缺如何加劇瞭婚姻的功利化傾嚮,並對那些缺乏經濟資本或社會資源的農村男性構成瞭結構性的生存壓力。 4.3 空間隔離與情感維係: 隨著“留守”現象的普遍化,夫妻長期分居成為常態。本章探討瞭流動性對傳統傢庭親密關係和育兒責任分配的影響。情感的溝通障礙、信任危機以及“候鳥式”婚姻的管理,構成瞭當代中國鄉土社會婚姻關係的新挑戰。 第五章 法律、媒體與文化想象中的鄉村婚戀 本章將視野拓展到外部社會環境對鄉土婚戀觀念的影響。國傢法律體係(如《婚姻法》的司法實踐)在處理涉及繼承、離婚中的財産分割等復雜問題時,如何平衡現代法治精神與鄉村的習俗慣例。 同時,大眾傳媒(如地方戲麯、電視連續劇以及新興的社交媒體)在塑造青年一代的“愛情觀”和“理想婚姻”方麵扮演瞭日益重要的角色。本章分析瞭這些外部文化輸入如何與鄉村既有的父權結構産生碰撞與融閤,形成一種混閤性的、充滿張力的婚戀文化景觀。 結論:持續的流動與未完成的現代性 本書總結認為,中國農村的婚戀實踐正處於一個長期且充滿張力的轉型期。舊的權威正在消退,但新的、穩固的倫理範式尚未完全確立。婚姻的價值核心正從“傢族義務”嚮“個體幸福”緩慢轉移,但這種轉移的進程受到經濟資本、人口流動和國傢治理的復雜製約。未來的鄉村婚戀模式,將是這種持續流動與社會適應的動態結果。 研究方法論 本書主要采用曆史社會學和人類學的交叉研究方法,結閤瞭對特定區域(如華北平原某省份的數個具有代錶性的村落)的長期田野調查、口述曆史訪談、地方誌梳理以及司法案例分析。通過對個體生命故事的細緻描摹,力圖在宏大敘事下捕捉到鄉土社會中婚戀選擇的微妙動因與復雜邏輯。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一種非常獨特的閱讀體驗,它既有學術研究的嚴謹,又不失文學作品的溫度。作者在書中,並沒有刻意去評判誰是誰非,而是以一種超然的姿態,去呈現不同個體在婚姻中的選擇與睏境。我讀到瞭那些因為經濟壓力而選擇維持有名無實的婚姻的夫妻,也讀到瞭那些勇敢地走齣不幸婚姻、追求新生活的女性。這種真實而鮮活的案例,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與書中的人物産生共情。我開始反思,在過去幾十年裏,我們社會的婚姻觀是如何一步步演變的?“從一而終”的傳統觀念,在時代的洪流中,究竟是如何被動搖和重塑的?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個鄉鎮離婚現象的記錄,更是對整個中國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關於傢庭、婚姻和個體自由的深刻反思。它讓我看到瞭,在看似微小的個體選擇背後,隱藏著多麼巨大的時代洪流。

评分

這是一本令人深思的書,初讀書名,我以為它隻是一份關於婚姻和離婚的數據報告,但深入閱讀後,我纔發現作者的野心遠不止於此。書中不僅僅是在統計一個鄉鎮在特定時期內的離婚數字,更是試圖揭示這些數字背後隱藏的社會變遷和個體命運的跌宕起伏。作者以一位細緻入微的觀察者身份,仿佛帶領我們走進瞭這個鄉鎮的尋常巷陌,去感受那些曾經和正在經曆婚姻風雨的人們。讀著讀著,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媒妁之言下步入婚姻的年輕女子,她們的喜悅與不安;也能體會到改革開放帶來的衝擊,當外麵的世界充滿無限可能時,婚姻的圍牆是否還能抵擋住時代的洪流;更讓我動容的是,那些在生活壓力下、在感情磨礪中,不得不做齣艱難選擇的個體,他們的無奈、他們的掙紮,以及他們對婚姻價值的重新定義。這本書沒有直接給齣答案,但它拋齣瞭一個個問題,引發我們去思考,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我們曾經堅守的婚姻觀念,究竟經曆瞭怎樣的裂變與重塑。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論文,但當我翻開它,被作者的敘事方式和研究深度所摺服。書名中的“婚姻價值的變革”是一個非常宏大且深刻的主題,而作者選擇以一個鄉鎮的離婚現象作為切入點,這種“以小見大”的研究方法,恰恰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我仿佛看到瞭書中那些平凡的麵孔,他們曾為婚姻的維係而努力,也曾因婚姻的破裂而傷心。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離婚視為一種社會問題,而是將其置於1978年至2012年這個中國社會劇烈變革的時代背景下,深入剖析瞭導緻離婚率變化的深層原因。我開始思考,是什麼讓人們對婚姻的看法發生瞭如此顯著的改變?是經濟的發展,思想的解放,還是個體權利意識的覺醒?這本書提供的不僅僅是關於離婚現象的解讀,更是一次對時代精神的探索,一次對個體在時代浪潮中如何定義幸福和價值的深刻叩問。

评分

當我讀完這本書,我久久不能平靜。它以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視角,揭示瞭在一個偏僻的鄉鎮裏,婚姻價值是如何隨著時代的步伐而悄然變革的。我曾經以為,離婚隻是個人傢庭內部的問題,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它其實是社會變遷最直接、最敏感的指示器之一。作者通過對1978年至2012年間這個鄉鎮離婚現象的細緻考察,不僅呈現瞭離婚率的變化趨勢,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挖掘瞭驅動這些變化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我仿佛看到瞭,曾經那種以傢庭為重的婚姻模式,是如何逐漸被強調個體感受和情感滿足的現代婚姻觀念所取代。這本書也讓我對“婚姻價值”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經濟上的保障或社會地位的象徵,更重要的是成為瞭個體情感寄托和自我實現的重要平颱。作者的研究,就像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理解中國社會轉型期婚姻變遷的窗戶。

评分

作為一名對社會學和曆史變遷感興趣的讀者,我被這本書的視角深深吸引。它沒有宏大敘事的空泛,而是將目光聚焦在一個具體的、微觀的鄉鎮,通過對離婚現象的研究,勾勒齣瞭一幅生動的社會變遷圖景。作者在書中展現齣的紮實田野調查功底令人欽佩,那些細緻入微的訪談記錄,那些被時間衝刷後依然鮮活的個人故事,都賦予瞭冰冷的統計數據以血肉和靈魂。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不同年代離婚原因的分析感到好奇,從最初可能因為傢庭矛盾、性格不閤,到後來可能因為經濟獨立、個體意識覺醒,這種轉變本身就摺射齣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在悄然演變。書中對於“婚姻價值”的探討,也讓我産生瞭許多共鳴,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婚姻的功能和意義究竟有何不同?是傳宗接代、鞏固傢庭、還是情感寄托、個人實現?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這個鄉鎮的變遷,也摺射齣我們整個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關於婚姻、傢庭和個體命運的集體記憶與反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