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人应该思考些什么事?
: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德)克劳斯·海尔曼 ,洪启智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508628011
字数:60000
页码:2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大人应该思考些什么事:齐齐的秘密儿童指南》:这是齐齐的泄密书,书里泄露了她所做的事,也向大人泄露了孩子们对他们的看法。哇塞!齐齐成了孩子们心日中的偶像……
10岁的齐齐,写给父母的轻松、俏皮、极富创意的家教指南父母说完了,听听孩子的!知名媒体《法兰克福汇报》盛赞,风靡欧洲、热销全球的创新家教读物。家长们请好好保存,别将书乱放,如果落入孩子手里,您的麻烦可大了。
内容提要
《大人应该思考些什么事:齐齐的秘密儿童指南》作者以孩子的口吻,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与大人讨论家教问题。大人事事想做榜样?那就应该也有约束大人的规矩和法则。大人老是要孩子们倾听,可为什么大人不能认真听听孩子们说些什么呢?孩子对许多事情比大人更清楚。
齐齐透露了她的秘密指南:通过与身边母亲、舅舅、伙伴、老师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讲述了如何才能改变大人。齐齐非常清楚孩子与大人之间的疑惑。从而给大人提出了许多实用的建议。书中配有17幅漫画插图,读来妙趣横生而又实用有效。
目录
作者介绍
克劳斯·海尔曼,KlausHeilmann,拥有多种身份,他是医生、大学教师、交际专家、作家。曾著有科普书、长篇小说、广播剧等。现主要为孩子们写作,为孩子们朗读。已著有8本儿童书,在300多所学校里向50000多名孩子朗读过。由于作者日常与孩子们的密切接触、交谈,他了解孩子,知道能打动孩子的是什么,孩子对大人有些什么看法,同时孩子们也给了他创作的灵感。
克劳斯·海尔曼作为父亲有1个已经成年的儿子。他在慕尼黑以及意大利托斯卡纳区的马雷马居住和工作。
洪启智,男,1945年出生,福建泉州人,196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先后任教于天津南开大学和天津理工大学,担任德语系教授。曾有多部译著及工具书出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开篇就给我一种强烈的冲击感,它没有兜圈子,而是直奔主题,仿佛一位经验老道的引路人,直接把我拽入了一个充满复杂性和深思的迷宫。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加修饰、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读起来就像是和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对话,他不会强迫你接受他的观点,而是抛出各种引人深思的议题,让你自己去探索、去权衡。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被推到了一片广阔的舞台中央,四周的灯光聚焦,你必须立刻整理好思绪,决定接下来要表演哪一出戏。在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停下来,合上书本,抬头望向窗外,脑海里不断地回响着那些关于“责任”、“选择”与“存在的意义”的探讨。作者擅长运用精妙的比喻和层层递进的逻辑,将那些看似宏大且虚无的概念,分解成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触及的细节。比如,他对“时间管理”的重新定义,就颠覆了我过去那种忙碌即是充实的功利性认知,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究竟是在“度过”时间,还是在“创造”时间。这本书就像一剂强效的思维兴奋剂,让你在合书之后,依然能感受到思维的脉动和对世界更深层次的好奇心。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把不断磨砺你心智的工具,每次拿起,都能发现新的锋芒。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它绝不是那种可以一边听着音乐一边轻松翻阅的读物。它需要你全身心地投入,甚至在某些晦涩的段落,我不得不反复阅读三次甚至四次,才能真正抓住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这种“硬核”的质感,恰恰是它价值所在。作者似乎不太在意读者的接受门槛,他更专注于表达思想的完整性和深度。特别是关于“社会契约的隐形条款”那一章节,内容之丰富,引用的跨学科知识之广博,让人叹为观止。他将哲学思辨与社会学观察熔于一炉,构建了一个既有理论高度又不失现实关怀的分析框架。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度的智力训练,它不断地挑战你固有的认知边界,让你不得不去质疑那些你习以为常的“真理”。这让我联想到了那些经典的学术著作,但相比之下,这本书的语言又多了一份面向大众的温度,没有过度堆砌生僻的术语,只是概念本身就足够厚重。如果你期待一本能让你瞬间获得豁然开朗的感觉的书,或许这本书初期会让你感到有些吃力,但一旦你突破了那个“适应期”,它所能给予你的思想回馈是极其丰厚的,是那种需要时间沉淀才能品出其味的醇厚佳酿。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由几个看似独立的主题板块构成,但最终又和谐地汇聚成一个宏大的主题。作者在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近乎无缝,A点的讨论会自然而然地引出B点的思考,读者在跟随他的思路行进时,会有一种水到渠成的顺畅感,丝毫不会感到生硬的跳跃。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历史案例的引用,他从不只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那些历史的碎片,精准地嵌入到对当代问题的论证之中,使得讨论的维度立刻被拉伸,变得既有纵深感又有广度。这种将过去与现在连接起来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开放性——它提出了足够多的“为什么”,却很少直接给出“怎么办”。它更像是一面镜子,反射出我们自身思考的深度和盲区。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周围世界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现象,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审视欲,总想追问其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这种“提问”的能力,比“回答”本身,可能更为宝贵。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接近于一场智力上的“远足”,需要持续的耐力和清晰的方向感。作者的写作态度是极其诚恳且充满勇气的,他敢于触碰那些社会普遍回避的、甚至有些禁忌的话题,毫不留情地揭示隐藏在光鲜表象之下的复杂肌理。这种直面真相的勇气,是整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之一。它不会让你读完后心情愉悦,但一定会让你思路清晰。书中对个体在宏大叙事中的位置探讨,让我对“从众心理”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开始警惕自己是不是在不自觉地放弃独立判断,转而依附于群体的安全感。这本书的文字密度很高,信息量巨大,但作者的表达方式却保持了一种奇特的节奏感,时而如急流般猛烈,时而又像深潭般静谧,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它不是一本提供慰藉的书,而是一本提供“清醒剂”的书,让你在迷雾散去后,能更清晰地辨认前方的道路,即便是那条道路布满了荆棘。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独特的疏离感和冷静的洞察力,读起来不像是在阅读一个故事或理论陈述,更像是在旁观一场关于人类社会运行机制的精妙演示。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尤其是在描绘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和精神困境时,那种精准的拿捏让人不寒而栗,仿佛他早已将我们内心的幽微角落一一扫描透彻。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叙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克制的情感,没有过度的煽情或道德批判,而是以一种近乎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去解剖问题。这种冷静反而带来了更强大的穿透力。它迫使你跳出自己狭隘的视角,以一种超然的、上帝视角的姿态去审视自己的生活选择和行为模式。书中那些关于“信息过载时代如何保持心智独立性”的章节,对我触动极大,我意识到自己以往太容易被外界的噪音裹挟,而忽略了内心真正的声音。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现成的“速效药方”,它提供的是一张详尽的“地图”,告诉你通往清晰的路径在哪里,但最终的跋涉,还得靠你自己迈出每一步。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解开一个复杂的几何难题,需要全神贯注,细致入微,才能领会到其中蕴含的精妙结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