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父母教子不可忽视的101个误区
定价:35.00元
作者:李书峰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50900654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为了使父母付出的心血得到积极的同报,更为了让广大青少年存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本书根据生活中的大量真实案例。列举了家长教育孩子时容易犯的众多错误,对它们进行一一剖析,透视原因,论证危害,说明道理,提出忠告,从不同角度向广大家长提供科学有效的教子方法。
本书根据生活中的大量真实案例,从解决当前父母教育孩子棘手的若干问题出发,约请了北京有着多年教育经验的老师和学者,结合中国家庭的实际情况所编写,是一部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家教读物。书中列举了家长教育孩子时容易犯的众多错误,对它们进行一一剖析,透视原因,论证危害,说明道理,提出忠告,从不同角度向广大家长提供科学有效的教子方法。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怎么说呢,非常接地气,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反而有一种和老朋友聊天的感觉。作者李书峰先生的文字里,流露出的那种对孩子成长的深切关怀和理解,是藏不住的。他没有用太多晦涩的教育学名词来故作高深,而是直接切入到我们这些普通父母最头疼的那些具体场景中去。比如,当孩子考试失利时,我们第一反应往往是责备,而书中却详细分析了这种反应背后隐藏的对孩子自尊心的破坏,并给出了几种更具建设性的对话模板。这对我来说太实用了,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不能吼孩子”,但真到了那个情境下,情绪上头,手足无措。这本书就像一个及时的“情绪刹车”,帮你把失控的场面拉回来。而且,它不是一味的批判,在指出误区后,总会紧跟着给出详尽的、可操作的替代方案,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地方。我甚至在读到某些段落时,会忍不住笑出声来,因为那些场景实在是太真实了,真实到让人有点尴尬,但又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做过。
评分我最近几年一直在关注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一些书籍,但很多都偏重于理论模型和发展阶段的划分,读起来有些抽离感,让人感觉像是对照着标准模板在套用自己的孩子。然而,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更侧重于“父母视角下的认知偏差”。比如,书中探讨了父母在面对“规矩建立”时的摇摆不定,这种“想立规矩又怕破坏亲子关系”的矛盾心理,几乎是所有现代父母的通病。作者没有简单粗暴地说“必须严格”,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摇摆背后的恐惧——害怕孩子不爱自己,害怕自己成为一个“坏妈妈/坏爸爸”。这种对父母内心世界的细腻描摹,让我感到极大的共鸣和被理解。它不是在教育我们如何“管教”孩子,而是在帮助我们如何“管理”自己作为父母的心态。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受益者,可能和孩子一样多,甚至更多,因为它重塑了我们看待亲子关系的底层逻辑,让我们从“控制者”逐渐向“引导者”转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色调搭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是一个比较注重细节的人,拿到书后立刻就翻阅了一下目录,感觉作者对“误区”的梳理非常系统化,从孩子不同成长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到父母在日常沟通中容易犯的错误,都有涉猎。特别是关于“无原则的溺爱”和“过度保护”那几章的标题,读起来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感觉仿佛被作者精准地戳中了某些不自知的心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言部分提到的那种“反思式教育”的理念,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不该做什么”,而是引导家长去探究“为什么会这样做”,这种深层次的剖析,比那些空泛的说教来得有力得多。初读下来,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一本冰冷的理论教材,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者,在你耳边轻声提醒,那些你以为理所当然的做法,其实可能正在偏离正轨。装帧质量也很好,纸张的质感摸起来舒服,阅读体验很棒,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翻阅和思考的书来说,无疑是一个加分项。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结构安排也十分考究,读起来节奏感很好,不会让人产生阅读疲劳。每一章的主题都非常明确,而且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保持了足够的独立性,方便我随时抽取特定主题进行回顾。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案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平衡感,他既没有美化教养的困难,也没有将教养描述得过于田园牧歌式。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期望值管理”的,书中提到许多父母因为自己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不自觉地投射到了孩子身上,这种“替代性满足”的陷阱,真是让人醍醐灌顶。我以前总觉得自己的要求是合理的,读完这部分才意识到,原来我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把孩子当成了实现我个人未竟事业的工具。这种深刻的自我审视,是通过书中那些不动声色的文字引导出来的,没有丝毫的强迫性,完全是水到渠成的顿悟。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普通的“育儿指南”。它更像是一本陪伴式成长的工具书,一本针对“父母心智成熟度”的测试题。我注意到书中对于“沟通障碍”的论述尤为精辟,它不仅仅是教导“多听少说”,而是深入到“非语言信息”的解读上。比如,孩子在表达不满时,身体语言、眼神接触频率的变化,这些细节往往被忙碌的父母忽略。作者用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比如“晚餐时孩子沉默不语的真正含义”,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孩子相处时的专注度。阅读完之后,我不再仅仅是急着去“解决问题”,而是更愿意花时间去“解读信息”。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反直觉”智慧,它挑战了我们根深蒂固的、从自己原生家庭继承来的教育观念,并且提供了一条更人性化、更尊重个体差异的路径。对于那些希望在育儿路上走得更从容、更少遗憾的家长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必备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