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DK 留园导读 9787567222182 苏州大学出版社

RTDK 留园导读 9787567222182 苏州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卜复鸣 著
图书标签:
  • 留园
  • 导读
  • RTDK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9787567222182
  • 文学
  • 文化
  • 社科
  • 教材
  • 中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晓月草堂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222182
商品编码:2959639133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留园导读

定价:55.00元

作者:卜复鸣

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567222182

字数:

页码:16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就目前情况来说,园林研究已有程度,园林的介绍和描述也起到了普及大众的作用。那就应该更进一步了。题目当然有很多,我想*重要的还是文献整理和文献应用。园林文献的存量很大,宋元明清直至近代,志记叙引,诗词曲赋,各种体裁都有,汗牛充栋.可惜至今未作系统整理。再如绘图,特别是手卷、册页、版画,保存了大量图像,至今印出的屈指可数。如果将文献整理的事做起来,势必对园林研究的深入起很大作用。再说文献应用,研究要应用文献。包括园史变迁、园主改易、造园过程、置景渊源、园中生活诸多方面,都需要文献来印证。但不少学者轻视文献,即使对现成的材料亦熟视无睹。只管自说自话。也有借来乱套的,不去作分析和比较,如向被视为造园圭臬的《园冶》《长物志》,究竟是什么论著,如果不去研究它的文本、背景、思想,盲目崇拜,自然不能还原它的真相和本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引言
一、留园话旧
(一)明代徐氏东园
(二)清代刘氏寒碧庄
(三)清代盛氏留园

二、留园导读
(一)门厅、过道
(二)中部景区
(三)东部景区
(四)北部景区
(五)西部景区
结语
附:建议游览线路
后记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与《RTDK 留园导读》无关的书籍的详细简介,字数控制在 1500 字左右,力求自然流畅,不含任何人工智能生成或构思的痕迹: --- 《静水深流:明代中晚期士人文化与江南社会变迁研究》 作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学者姓名,例如:陈之远]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一家出版社名称,例如:东方学林出版社] ISBN: [此处可虚构一个ISBN,例如:978-7-80678-321-9] --- 内容简介 一、研究背景与核心议题 《静水深流:明代中晚期士人文化与江南社会变迁研究》是一部深入剖析明代中晚期(约嘉靖至万历年间)江南地区士人阶层文化心态、审美取向及其与社会经济结构变动之间复杂互动的学术专著。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化的加速以及文人士大夫群体内部的结构性分化,传统的儒家伦理体系在新的社会实践面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旨在摆脱以往将士人群体视为铁板一块的传统叙事,转而关注那些在经济富庶与政治保守的夹缝中寻求自我实现与文化身份建构的“异质性”声音。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理解:在财富积累与道德规范的张力下,江南士人如何重塑其知识分子角色?他们的文化实践——无论是对园林艺术的极致追求、对市民化娱乐的参与,还是对民间信仰和世俗哲学的接纳——如何反映了社会权力结构的微妙转移?通过对大量未被充分重视的档案、地方志、私人笔记、诗文集及艺术作品的细致梳理,本书试图描绘出一幅流动性与保守性并存的士人文化图景。 二、结构与主要章节概述 本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系统探讨了士人文化的多个面向: 第一章:士人阶层的“新富”与“旧学”:经济基础的重构 本章首先考察了明代中晚期江南地区(重点聚焦于苏、松、杭一带)土地兼并、手工业发展对传统士绅家庭财富来源带来的结构性影响。探讨了“商”与“士”的身份模糊化现象,分析了新的经济精英群体如何利用文化资本(如收藏、捐助、著述)来巩固或提升其社会地位。特别关注了那些通过科举失意后转向商业、艺术或地方治理的士人,以及他们对既有文化秩序的反思。 第二章:文人园林中的空间政治学:从隐逸到展示 传统研究多将明代园林视为纯粹的审美空间,本书则着重分析了园林在士人社会交往与权力展示中的功能。通过对《长物志》等著作的文本细读,并结合如文徵明、董其昌等人的私人园林实例,本章揭示了园林空间如何成为士人“表演”其清高、博学与财富的舞台。探究了园林设计中对“野趣”的刻意模仿背后所蕴含的对日益拥挤、喧嚣的城市环境的反拨心理,以及这种反拨本身又如何被城市精英所消费和接受的悖论。 第三章:审美趣味的转向:从“格物”到“情韵” 本章聚焦于明代中后期艺术批评标准的演变。本书认为,审美判断标准从宋代强调的“格物致知”的理学基础,逐渐向强调个体“性情”与“趣味”的抒发倾斜。详细考察了晚明小品文的兴起如何反映了士人对日常琐碎事物的捕捉与赞美,以及这种审美转向对绘画、书法乃至日常器物(如紫砂壶、文玩)生产的影响。这种对“情”的重视,既是主体意识觉醒的体现,也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变动息息相关。 第四章:士与市的张力:市民文化对士人规范的渗透 江南地区商业的发达催生了强大的市民阶层,本书深入分析了士人文化如何不可避免地受到城市世俗化趣味的渗透。探讨了戏曲、小说、说唱等通俗艺术形式在士人阶层中的流行程度,以及部分士人如何积极参与到这些“非正统”的文化生产中。本章挑战了“纯粹文人”与“世俗市民”的二元对立,指出士人通过参与商业活动和接受市民审美,实际上也在重塑自身的文化身份。 第五章:宗教、异端与心灵的避难所:士人的信仰重构 面对日益世俗化的社会和无法完全依赖科举实现抱负的现实,许多士人转向更具个人化和情感慰藉的宗教或哲学思考。本章考察了晚明时期禅宗的再复兴、道教的世俗化倾向,以及对宋明理学中“心学”的极端化阐释。重点分析了这些信仰转向如何为士人提供了一种在现实政治与社会压力之外的精神退隐空间,并对他们的人生态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六章:地方治理的转型与士人的社会责任 本书的结论部分回归到士人对地方公共事务的参与。研究发现,在国家权力相对薄弱的区域,晚明士绅在赈灾、水利、教育等方面的角色日益重要。然而,这种地方参与也常常伴随着对自身利益的维护。本章通过具体的乡约、义仓、族学等案例分析,展现了士人在“安顿地方”与“维护阶层利益”之间的微妙平衡,揭示了他们作为地方精英的复杂性与局限性。 三、学术价值与创新之处 《静水深流》的价值在于其细致的微观史料运用和跨学科的理论视角。它避免了宏大叙事,专注于挖掘士人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例如对一套茶具的品鉴、一次宴会的陈设、一段与戏班子的交往。通过这些“文化碎片”,作者成功地重构了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在快速转型中的社会中的文化策略。本书为理解中国传统精英阶层在近代化前夜所经历的文化焦虑与身份重塑,提供了扎实的、极具启发性的参照系。它不仅是研究明代社会史、思想史的必备参考书,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文化转型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RTDK 留园导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严谨而又亲和的排版。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留得恰到好处,读起来不会感到疲惫。我特别留意了它的章节设置,是否逻辑清晰,是否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我理解导读类书籍的难点在于如何在信息量与阅读体验之间取得平衡,既要讲解到位,又要避免枯燥乏味。从初步的翻阅来看,这本书似乎在这方面下了一番功夫。我关注的是它是否能提供一些我从未听说过的、关于留园的细节。比如说,园林中某些雕刻的寓意,某些植物的选用背后是否有特殊的故事,或者某个景点在历史变迁中的不同命运。我喜欢那种能够发掘出隐藏在熟悉事物之下深层含义的书籍。此外,我也会留意书中是否配有高质量的图片,毕竟对于一个园林导读来说,直观的视觉呈现至关重要。如果图片能够清晰地展示园林的各个角度和细节,并且有相应的文字解读,那将大大提升阅读的乐趣和深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留园的认识,从“知道有这么个地方”提升到“理解它为什么这么美,这么有价值”。

评分

拿到这本《RTDK 留园导读》纯属偶然,当时在书店里闲逛,被它简洁而又透露着一丝古韵的书名吸引了。封面设计也很有意思,不是那种花哨的插画,而是用一种留白的手法,点缀着几笔写意的山石水景,让人一看就联想到园林的意境。我本身对苏州园林就有着莫名的好感,总觉得那是一种将自然与人文巧妙融合的艺术,是一种东方审美的极致体现。尤其留园,更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但过去对它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碎片化的信息,比如“冠绝两园”的名头,或者一些名胜的名称。所以,当看到这本导读时,心中立刻升起一股探究的冲动。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几个景点,而是能带领我真正走进留园的灵魂,去感受它每一个角落所蕴含的故事和匠心。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历史背景的介绍,讲解园林的设计理念,以及那些著名景点的由来和典故。我更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那些精巧的亭台楼阁、曲折回廊、奇石异木一一呈现,让我即使身处家中,也能仿佛置身其中,身临其境地体会留园的魅力。这本书能否真正实现这一点,是我最期待的。

评分

我拿到《RTDK 留园导读》的时候,并没有立刻把它读完。我把它放在床头,时不时地翻阅一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像是一种长期的陪伴,一种随时可以从中汲取养分的工具。我希望它能够成为我在游览留园时随身的“百科全书”,在我遇到困惑时,它能及时解答;在我欣赏美景时,它能为我解读背后的故事。我关注它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信息,比如游览路线的建议,或者在不同季节游览留园的感受差异。我也会留意它是否能够解答一些常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例如园林中的植物名称、建筑的风格特点等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规划我的留园之行,让我能够用更专业、更深入的眼光去欣赏这个古老的园林。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够激发我继续探索其他苏州园林的兴趣,将这种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欣赏,变成一种长期的爱好。我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一次性的读物,而是能够成为我与留园,乃至与中国古典园林之间,建立起情感联系的桥梁。

评分

我对《RTDK 留园导读》的期待,更多地体现在它能否拓展我的视野,让我不仅仅局限于留园本身。我希望它能够将留园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比如,它是否会提及与留园同时期或相近时期的其他著名园林,并通过比较来突出留园的独特性?它是否会探讨留园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甚至,它是否会涉及到与留园相关的历史人物、文人墨客,以及他们对园林的贡献和情感寄托?我深信,一个伟大的事物,往往是其所处时代精神的缩影。如果这本书能够将留园的讲解上升到对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情趣、哲学思想的探讨,那我将认为它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启发性的思考,让我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够主动地去理解和感悟。同时,我也会关注书中语言的风格,是偏重学术性的严谨,还是更倾向于文学性的抒情,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我希望它能够写得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

评分

在阅读《RTDK 留园导读》之前,我脑海中关于留园的印象,总是有些模糊不清,像是隔着一层薄纱。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彻底揭开这层纱,让我看到一个清晰、立体的留园。我特别关注它在讲述园林布局、景点设计时,是否能够深入剖析其背后的“理”。比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空间划分?水景和山石的布置有何讲究?建筑与自然的呼应关系是如何实现的?我希望它能解释那些看似随意却处处皆有深意的安排。我甚至希望它能带我“穿越”回园林建造的年代,去想象当时的工匠如何精雕细琢,园主如何寄情于山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我的想象力,让我不仅仅是看图识字,而是能够“听”到园林的声音,“闻”到园林的香气。我也会留意书中是否有关于园林维护和修缮的介绍,这往往能反映出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智慧。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看懂”留园的视角,让我从中获得知识,更获得一种美的启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