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贾思勰里籍考证研究
定价:25.00元
作者:贾效孔,国乃全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116293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他的《进化论》中写道:“我看过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清楚地记载着选择原理。”引起这位进化论者关注的“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就是我国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编著的《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一部具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农学巨著。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无限的聪明智慧,为我们保留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宝贵经验,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不但在我国,就是在世界农业科学发展史上,也是一部不朽的著作,是世界上*早*完整的农学全书。但是,一个写出了《齐民要术》这样闻名世界的农学巨著、并对后世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农学大家,在被统治阶级所认可的“正史”中,却没有留下任何的传记,甚至是只言片语,就是在其他同时代的史籍中,也没有留下更多的记载。尤其是他的里籍,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到1972年贾思勰族兄弟贾思伯及夫人刘静怜的墓志铭在寿光出土,这个里籍之谜才逐渐被揭开。寿光是贾思勰的故乡,故乡人对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的考证研究从来都没有停止。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对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的研究更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2年,寿光市侯如章老师撰写的专题文章《贾思勰与〈齐民要术〉》,刊载于山东友谊书社出版的《潍坊文化通鉴》一书,其中初步涉及了贾思勰的里籍,成为建国后寿光研究贾思勰及其名著《齐民要术》的播火者。1995年10月26日至29日,国际成人教育学术期刊工作研究会第二阶段会议在寿光召开,来自日本、法国、英国、德国、美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23个省市自治区的成人教育专家等2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同时举行了国际农学家贾思勰与《齐民要术》学术研讨会。寿光成人校长王焕新主持会议,并做学术报告。1996年3月,寿光市博物馆原馆长、副研究员贾效孔,应邀为《潍坊历史文化名人》一书撰写《贾思勰籍里考证及其名著〈齐民要术〉》。这篇文章对贾思勰的里籍进行了详细论述,明确指出他是今寿光人。4月,山东省人民决定编纂《山东志·诸子名家录》,其中就有国际农学家贾思勰,寿光市原市长李群经过慎重考虑,当场拍板,与省签订责任状,亲自挂帅编写《贾思勰传》(有专家提议,应为《贾思勰研究》)。聘请德高望重的王冠三为副主编和执笔人,并派专人赴上海、南京、西安、北京以及省内济南、泰安、淄博、潍坊等地,大量搜料,为编写《贾思勰志》奠定了坚实基础。1997年2月,寿光市李群市长撰写的《贾思勰与〈齐民要术〉》发表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1997年第二期上,其中也对贾思勰的里籍进行了辩证说明,肯定他是今寿光人。同年8月14日至15日,寿光市原市长李群亲自出面,聘请十多位全国专家、教授来寿光参加《贾思勰传》评稿会,一致通过并被山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列入专题。《贾思勰志》书稿对贾思勰的里籍进行了多方面论证,更加肯定贾思勰是今寿光人。2001年3月,《贾思勰志》由山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寿光市派专人到济南、上海、北京等地做工作,提请有关负责人,对济南泉城广场与《辞海》中有关贾思勰的里籍错误进行了订正。西北农业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会长樊志民指出:“贾思勰的研究,《齐民要术》的研究要整合力量,我是这样想的,寿光作为一方,一些中青年搞计算机的一些同志组合起来作为一方,下一点功夫,好好地做……这个现在辛苦一些,可能拿出来的将是震撼性的东西。”2005年10月,寿光市齐民要术研究会应运而生,有了专门组织,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的研究从此由个人行为变为了集体行为。经过大伙的共同努力,2013年8月,由徐莹、李昌武主编的《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究论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部论集凝聚着寿光籍数十名会员的心血,是寿光市“贾学”研究者奉献给社会的一份文化大餐,更是继2001年《贾思勰志》出版后的又一阶段性成果。2015年,寿光市齐民要术研究会准备升格为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下属的中国齐民要术研究会,举全会乃至全市之力,编撰一套大型的《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究丛书》,《贾思勰里籍考证研究》一书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写成的。贾思勰里籍在今山东省寿光市境内,或者说“贾思勰是今寿光人”,这不仅是当地贾学界研究得出的结论,而且已成为全国贾学界的基本共识。既有专家、学者的论述,也有寿光出土文物的旁证,更有当地贾思勰传说的参照,可谓实至名归。本书就是围绕这一基本共识展开论述的。
目录
作者介绍
贾效孔,男,副研究员。1934年9月16日生,山东省寿光市上口镇甄家北楼村人。寿光市图书馆博物馆原支部书记、寿光市博物馆原馆长。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博物馆学会,山东省考古学会、山东省博物馆学会会员。1994年离休。任职期间,曾搜集大量文物,其中珍贵文物数百件,创建寿光博物馆,成为“鲁北地区的一座文物宝库”。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在国家刊物发表9篇。离休后著有《寿光考古与文物》一书,得到社会好评。个人传略已辑入《中国当代历史学学者辞典》《中国专家人名辞典》等书。
文摘
序言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史的业余爱好者,我总觉得在许多历史的宏大叙事中,那些支撑起整个社会运转的细微之处,常常被忽略。农业,作为古代中国最基础的产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贾思勰,毫无疑问是这个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他的《齐民要术》不仅是一部农书,更是那个时代农业生产技术、生活习俗、乃至一些社会经济状况的生动写照。然而,仅仅知道他的巨著,对于他本人以及他研究的深度,我总觉得隔靴搔痒。这本书的书名——“RTDK 贾思勰里籍考证研究”,让我看到了它在考证贾思勰籍贯、生平方面的努力。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因为年代久远,史料的稀缺和矛盾之处在所难免。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如何运用现代学术研究的方法,结合文献学、历史学、乃至一些考古学的线索,去层层剥茧,为我们还原一个更加真实、更加丰满的贾思勰。我想知道,他究竟来自何方?他的生活经历是怎样的?这些经历又如何影响了他农学思想的形成?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理解《齐民要术》的形成背景和价值,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我在书架上看到了这本书,它的出版信息——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以及那个9787511629326的ISBN号,都让我觉得它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我一直对历史人物的“里籍”问题很感兴趣,因为一个人的籍贯和成长环境,往往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贾思勰,这位在中国古代农学史上留下不朽篇章的人物,关于他的籍贯和详细生平,历来都有不少争议和讨论。本书名为“贾思勰里籍考证研究”,这正是我所期待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历代以来关于贾思勰籍贯的各种说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相关史料的仔细辨析和考证,提出作者的见解。这其中可能涉及到对文献的真伪辨别、对地理信息的分析、对历史人物关系网络的梳理等等。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破解这个历史之谜。对于一本严谨的考证研究,我最看重的是其论证过程的清晰和逻辑性,以及所引用的史料的可靠性。如果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做得出色,那么它无疑将为我们理解贾思勰及其时代提供一个更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过多的华丽装饰,却透着一股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气息。我一直对历史文献的考证研究抱有浓厚兴趣,尤其是那些涉及古代农业发展、农事技术以及相关人物的著作。贾思勰这个名字,相信很多对中国古代科技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不会陌生,《齐民要术》的伟大成就早已名扬海外,但对于这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笔浓墨重彩的人物,我们真正了解多少?他的生平、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如何搜集整理了那些宝贵的农学知识,这些都像是一片片未解之谜,引人遐想。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究这些谜团的绝佳机会。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否在史料的梳理、文献的解读、以及考证的方法上,展现出作者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深厚的学术功底。毕竟,对于古籍的考证,最忌讳的就是主观臆断和牵强附会,唯有基于扎实的证据链,才能令人信服。不知道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贾思勰不为人知的侧面,是否能让我们更清晰地勾勒出这位古代农学巨匠的形象,以及他为中国农业文明留下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一个具体历史人物的深入挖掘。我们都知道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农学史上的瑰宝,但关于贾思勰本人,我们所知甚少,甚至连他的确切生卒年月、籍贯等基本信息都存在争议。这本书的标题“RTDK 贾思勰里籍考证研究”正点出了其核心内容——对贾思勰籍贯的考证。这对于历史研究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一个人的籍贯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标记,它往往关联着这个人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甚至其学术思想的形成。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的史料线索,或者对已有的史料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解读。例如,书中是否会分析不同史料中关于贾思勰籍贯记载的差异,并尝试解释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是否会结合当时的历史地理情况,对这些记载进行比对和分析?考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智慧的较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作者在这一过程中的严谨、细致和创新。
评分我个人对于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有着特别的偏好,尤其是那些能够帮助我们还原历史人物真实面貌的学术著作。贾思勰,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中国古代农学文化的辉煌。然而,相较于他的传世之作,他个人的生平事迹却显得有些模糊不清,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关于他的“里籍”问题。这本书的副标题“贾思勰里籍考证研究”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我知道,对于这类历史人物的籍贯考证,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的古籍、碑刻、地方志等一手资料,并且需要具备扎实的文献辨识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如何收集和整理这些零散的史料的?他们是如何分析和解读这些史料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疑点?是否会运用一些新的研究视角或方法来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揭示一个更加清晰、更加可信的贾思勰的籍贯信息,并在此过程中,展现出作者在文献考证领域的深厚功力和学术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