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6-2025)
定價:360.00元
作者:農業部市場預警專傢委員會
齣版社:中國農業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1162574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2016年是中國“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落實發 展新理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年份。
農業部市場預警專傢委員會*的《中國農業展望報告 (2016—2025)》,以中國糧食、棉花、油料、糖料、 蔬菜、水果、肉類、禽蛋、奶類、水産品、飼料等主 要農産品為對象,對“十二五”生産、消費、價格、 貿易進行瞭總結迴顧,對來來10年和“十三五”進行 瞭展望。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份關於中國未來發展動力的解讀。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根基,其發展狀況直接影響著整個國傢的命脈。我腦海中勾勒齣的這本書的模樣,是一份充滿洞察力的分析報告,它不僅會關注“種什麼”、“養什麼”這樣基礎性的問題,更會深入探討“如何種”、“如何養”的更高層次的策略。我推測,報告中會詳細分析中國農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保障水資源、修復土壤生態等方麵的長期戰略,並提齣相應的技術和管理措施。同時,我也好奇報告中是否會涉及農業金融、農業保險、農業營銷等現代農業服務體係的構建,以及如何通過製度創新來激發農業發展的活力。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為所有關心中國農業發展的人士提供瞭一個寶貴的信息源,讓我能夠從更深邃的角度去理解中國農業的當下與未來,以及它在中國乃至全球經濟格局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這份報告在我眼中,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農業的書,更是一份關於國傢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走嚮的預言。中國農業的根基,關乎著每一個中國人的福祉,也決定著國傢發展的穩定與繁榮。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中國農業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和潛力,如何通過“走齣去”和“引進來”來提升競爭力,以及如何應對國際市場的波動和挑戰。同時,我也對書中關於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的預測充滿瞭好奇。一個強大的農業,是支撐國傢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重要基石,而報告中對於農村人口結構的變化、勞動力轉移、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等方麵,必然會有深入的探討。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縮小城鄉差距、促進農村全麵振興的思路和建議,讓中國農業在保障國傢糧食安全的同時,也能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大引擎。
评分我個人對中國農業的長遠發展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這個充滿變革的時代。《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6-2025)》這個書名,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它所涵蓋的時間跨度,正值中國農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我腦海中浮現齣各種可能的內容:報告或許會細緻地梳理曆年來中國農業發展的成就,並在此基礎上,對未來十年的機遇與挑戰進行精準的預判。我尤其期待看到書中對於農業科技的創新應用,比如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如何滲透到農業生産的各個環節,從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並推動農業嚮智能化、精準化方嚮發展。此外,關於綠色發展和可持續農業的理念,想必也是報告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對於解決當前農業發展中麵臨的環境問題至關重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和發展模式,為中國農業的未來發展指明方嚮。
评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前瞻性和戰略性。僅僅一個“展望”二字,就足以點燃我對於未來的無限遐想。2016-2025年,這恰好是國傢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中國農業在這十年間必將經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設想,報告中肯定會詳細分析當前全球農業發展的大趨勢,比如綠色農業、智能農業、共享農業等概念,以及它們在中國農業領域的落地可能性。我特彆關注報告中對中國農業結構性改革的預測,例如如何優化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布局,如何發展特色農産品,如何推動農産品加工業的升級,以及如何構建現代化的農業産業體係。我相信,作者們一定花費瞭大量的心血,通過翔實的數據和深入的分析,為我們描繪齣一幅清晰的中國農業發展路綫圖。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未來的十年裏,中國的農民將如何受益於這些變革,我們的餐桌又將因此而變得怎樣豐富和健康。
评分中國農業這片古老而充滿活力的土地,一直是我關注的焦點。當我偶然瞥見《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16-2025)》這本書的封麵時,一種莫名的期待感油然而生。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單憑其沉甸甸的分量和嚴謹的標題,我便能預感到它蘊含著對中國農業未來十年的深刻洞察。我想象著,在這本書的字裏行間,一定描繪著中國農業如何從傳統走嚮現代,如何應對氣候變化、保障糧食安全,以及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宏偉藍圖。我特彆好奇,報告中是如何分析當前中國農業麵臨的挑戰,例如人口增長、耕地麵積減少、資源環境壓力等,又將提齣哪些創新的解決方案。同時,我也期待看到關於農業科技、産業升級、農村改革等方麵的內容,是否能夠為中國農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這樣關心中國農業發展的人士提供瞭一個寶貴的窗口,讓我能夠以更宏觀的視角,去理解和把握中國農業發展的脈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