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6-2025)
定价:360.00元
作者: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116257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落实发 展新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年份。
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 (2016—2025)》,以中国粮食、棉花、油料、糖料、 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奶类、水产品、饲料等主 要农产品为对象,对“十二五”生产、消费、价格、 贸易进行了总结回顾,对来来10年和“十三五”进行 了展望。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份报告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农业的书,更是一份关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走向的预言。中国农业的根基,关乎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福祉,也决定着国家发展的稳定与繁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中国农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潜力,如何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来提升竞争力,以及如何应对国际市场的波动和挑战。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预测充满了好奇。一个强大的农业,是支撑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基石,而报告中对于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转移、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等方面,必然会有深入的探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全面振兴的思路和建议,让中国农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也能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评分我个人对中国农业的长远发展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6-2025)》这个书名,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它所涵盖的时间跨度,正值中国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可能的内容:报告或许会细致地梳理历年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十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精准的预判。我尤其期待看到书中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应用,比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如何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推动农业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此外,关于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农业的理念,想必也是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和发展模式,为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评分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份关于中国未来发展动力的解读。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根基,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命脉。我脑海中勾勒出的这本书的模样,是一份充满洞察力的分析报告,它不仅会关注“种什么”、“养什么”这样基础性的问题,更会深入探讨“如何种”、“如何养”的更高层次的策略。我推测,报告中会详细分析中国农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水资源、修复土壤生态等方面的长期战略,并提出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同时,我也好奇报告中是否会涉及农业金融、农业保险、农业营销等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及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激发农业发展的活力。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为所有关心中国农业发展的人士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信息源,让我能够从更深邃的角度去理解中国农业的当下与未来,以及它在中国乃至全球经济格局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前瞻性和战略性。仅仅一个“展望”二字,就足以点燃我对于未来的无限遐想。2016-2025年,这恰好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中国农业在这十年间必将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设想,报告中肯定会详细分析当前全球农业发展的大趋势,比如绿色农业、智能农业、共享农业等概念,以及它们在中国农业领域的落地可能性。我特别关注报告中对中国农业结构性改革的预测,例如如何优化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布局,如何发展特色农产品,如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升级,以及如何构建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我相信,作者们一定花费了大量的心血,通过翔实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清晰的中国农业发展路线图。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未来的十年里,中国的农民将如何受益于这些变革,我们的餐桌又将因此而变得怎样丰富和健康。
评分中国农业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当我偶然瞥见《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6-2025)》这本书的封面时,一种莫名的期待感油然而生。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单凭其沉甸甸的分量和严谨的标题,我便能预感到它蕴含着对中国农业未来十年的深刻洞察。我想象着,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一定描绘着中国农业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我特别好奇,报告中是如何分析当前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例如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环境压力等,又将提出哪些创新的解决方案。同时,我也期待看到关于农业科技、产业升级、农村改革等方面的内容,是否能够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这样关心中国农业发展的人士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让我能够以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中国农业发展的脉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