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应对气候变化的红树林北移生态学
定价:86.00元
作者:陈少波,卢昌义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5027829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陈少波和卢昌义主编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红树林北移生态学(精)》不仅总结出应对气候变化的红树林资源优化及北移技术的生态学理论支撑,而且在项目执行的实践中,积极与地方开展合作,与红树林区域临近的社区街道协作。开展普及红树林知识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和开展红树林保育活动;另外,还组织部分研究成果实现了技术转让,有效地推进项目的产学研结合。本项目的成果发挥了很好的环境和社会效应,真正体现了其“公益”的内涵。
内容提要
在国家海洋局的支持下,“应对气候变化的红树林资源优化及北移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0805072)”作为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得到立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红树林北移生态学(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浙南宜林海域滩涂调查与评估,筛选浙南地区适宜红树林移植的区域,优化和推广适宜红树林种类,建设红树林引种基地,以在浙南强潮海域推广示范,为形成自然防灾体系奠定基础。陈少波和卢昌义主编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红树林北移生态学(精)》通过对红树林北移品种的筛选、优化、引种实验和效果评估,形成红树林移植和资源优化的公益性新技术,并在沿海地区推广;同时通过研究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海域红树林北移的生态适应性监测、研究和评估,研究人为干扰和特殊生境条件下红树林的退化机理,建立人造红树林系统的评估与监测体系,制定我国较高纬度海域红树林恢复技术体系,形成较高纬度红树林湿地的重建技术研究、示范和开发中心,应对气候变化对红树林资源的影响。所有这些,涉及的是北移引种的生态学理论的研究。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引人注目,用了一种深邃的蓝色调,中间是几株挺拔的红树林剪影,在远处似乎还能看到隐约的山峦轮廓,给人一种既神秘又充满力量的感觉。当我拿到这本书时,立刻被它传递出的那种沉静而又磅礴的气息所吸引。封面上的文字“应对气候变化的红树林北移生态学”也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红树林,这个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十分神奇的植物群落,它们扎根于咸湿的海岸,是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而“北移”,这个词汇更是勾起了我脑海中关于地理变迁、气候变化的种种联想。我很好奇,为什么红树林会北移?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生态学原理和科学证据?是气候变暖导致它们向更冷的区域扩张?还是其他环境因素在起作用?这本书的标题仿佛在对我发出邀请,邀请我一同探索这片海洋与陆地交界的生命奇迹,以及它们在变化中的适应与生存之道。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红树林生长习性、繁殖机制,以及它们与海洋、土壤、动物之间复杂关系的详细阐述。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来追踪和解释红树林的北移现象的,例如他们会使用哪些观测手段,分析哪些环境数据,又是如何构建生态学模型的。这本书的体量看起来不算小,这让我觉得内容一定非常充实,能够满足我对这个课题深入了解的愿望。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我从未深入了解过的奇妙世界。红树林,这个名字我早就耳闻,总觉得它们是热带海边的独特风景。然而,这本书让我明白,红树林远不止是美景,它们是极其重要的生态工程师。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红树林“北移”的论述感到新奇。作者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揭示了气候变化对红树林分布范围的影响。我了解到,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一些原本只能在更温暖地区生存的红树林种类,正在逐渐向北方的温带地区扩张。这让我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不仅仅是罗列数据,更注重讲述故事,比如某个特定区域的红树林是如何在几十年间悄然北迁,给当地带来了哪些变化。这些故事生动而感人,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环境的变迁。书中还详细介绍了红树林独特的生理机制,比如它们如何排出体内多余的盐分,如何利用特殊的根系在缺氧的泥沼中呼吸。这些细节的描绘,让我对这些“站立在水中的树”充满了敬意。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红树林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气候变化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认识到它并非遥远的概念,而是正在真切地影响着我们身边的生态系统。
评分拿起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片充满生命力的海岸线,微风吹拂,带来咸湿的海水气息,眼前是那片片浓密的绿色。这本书的文字,将红树林那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它们在地球气候变迁中的独特角色,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红树林“北移”的章节印象深刻,它像一个充满诗意又带着一丝忧虑的预言。作者通过生动的笔触,讲述了红树林如何不畏严寒,凭借其强大的适应能力,逐渐向更北的区域拓展生存空间。这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的变迁,更是一个生命故事的延续。书中充满了对红树林生长环境的细致描绘,它们如何扎根于泥泞的潮间带,如何与海水搏斗,如何孕育新的生命。这些描述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红树林的每一次生长与繁衍。此外,书中还探讨了红树林在气候变化下的挑战与机遇,它像一个沉默的观察者,记录着地球的温度变化,也默默地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阅读这本书,让我对自然的奥秘有了更深的敬畏,也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有了更深的思考。它让我明白,每一个生命都在努力地适应着变化,而我们的地球,也在经历着深刻的演变。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前沿的研究成果所折服。作者在探讨红树林北移问题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剖析了背后的驱动机制。书中详细介绍了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降雨模式以及海平面上升等因素,是如何影响红树林适宜生长范围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引用了大量第一手科研数据,包括多年的监测记录、古生态学证据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分析结果,清晰地勾勒出红树林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分布变化趋势。书中对红树林内部的生态过程也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例如它们如何适应盐碱环境,它们独特的根系结构如何应对潮汐,以及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的竞争与共生关系。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局限于学术讨论,而是将这些科学发现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书中探讨了红树林在海岸带保护、碳汇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持以及当地社区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管理和保护策略。这让我认识到,了解红树林北移不仅仅是认识一个生态现象,更是关乎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和保护地球的生态系统,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这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性强,虽然涉及的科学知识较为专业,但作者的叙述方式相对易懂,配以丰富的图表和案例,使得即使是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获益良多。
评分这是一本极具思想深度和科学价值的著作,它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动态响应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书中对于红树林北移的论述,绝非简单的地理位置变化记录,而是建立在对物种生理适应性、繁殖策略、种群遗传多样性以及能量流动等多个生态学层面的详细分析之上。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遥感技术监测植被覆盖变化,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物种的生理阈值,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究遗传适应的潜力。这些研究成果为理解红树林如何应对更广泛的温度梯度和更不确定的环境条件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此外,本书还对红树林北移所引发的连锁效应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它如何影响滨海湿地的其他生物群落,如何改变沉积物的截留能力,以及如何可能引发新的生态入侵问题。书中对于不同红树林物种的差异化响应,以及不同地理区域的北移速率和模式的比较分析,展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判断力和深厚的专业功底。这本书不仅为生态学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政策制定者和环境保护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滨海生态系统的策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