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李显文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李显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显文 著
图书标签:
  • 儿童心理
  • 亲子关系
  • 教育方法
  • 行为分析
  • 家庭教育
  • 情绪管理
  • 沟通技巧
  • 成长心理学
  • 问题儿童
  • 李显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者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657592
商品编码:2956965395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定价:49.80元

作者:李显文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396575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生活习惯、纪律管教、情绪沟通,三大生活中常见的教养问题,非常实用。

2、高效能五大教养步骤 同理接纳四大句型,一目了然,简便易学。

3、48个教养案例 15个亲子互动案例分析表,轻松快速判断“为什么会这样”,让教养难题迎刃而解。

内容提要


养儿育女是世上辛苦也幸福的事,但在教养这条路上,每个父母都曾遇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

为什么一到睡觉时间,孩子就“毛病”一大堆?

孩子总是讲不听,越教越生气?

兄弟之间整天吵架,父母打骂都没用?

孩子每到写功课,挫折、情绪一大堆?

不让孩子玩手机,他就化身小恶魔?

孩子怎么讲不听、教不会?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父母面对的是两个孩子——任性的“婴儿自我”与懂事的额“成熟自我”。孩子令人头痛的行为,99%是任性的“婴儿自我”惹的祸!同理接纳做得好,80%的孩子教养问题将迎刃而解!

本书从生活习惯、纪律管教和情绪沟通三大常见问题出发,教父母们正确面对孩子的“婴儿自我”,轻松解决三大教养问题。通过实际案例的具体分析,让父母们掌握并运用高效能的教养五大步骤,15个亲子互动案例表一目了然,非常实用。

目录


目录

〔推荐〕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001

〔推荐〕一起成为高效能父母吧! 003

〔作者序〕搞懂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教养一点也不难! 006

1Part

孩子讲不听、打不怕,为什么会这样? 021

孩子令人头痛的行为,99%是婴儿自我惹的祸! 022

为什么一到睡觉时间,孩子就“毛病”一大堆? 022

婴儿自我总是为了反抗而反抗 023

其实父母面对的是两个孩子 ─婴儿自我与成熟自我 024

先退却婴儿自我,再教养成熟自我 024

了解婴儿自我与成熟自我/婴儿自我VS成熟自我 026

孩子讲不听,让父母愈教愈生气 029

亲子共处时,双方婴儿自我容易茁壮! 030

为什么孩子总是和我唱反调? 031

孩子和父母唱反调,是为了凸显自己的重要性 032

小心!你的回应会让孩子再次吵闹 058

负面情绪反复出现,父母不胜其扰? ─暂停同理接纳,给孩子空间更有效 060

别让孩子觉得父母该为他的坏心情负责 062

正确应对婴儿自我:同理接纳→给予空间→亲子分离 064

孩子玩不到手机,就化身小恶魔 064

不带负面情绪,做好亲子分离 066

试着暂时不当父母,只是孩子倚靠的维尼熊! 067

管教要挑对时机,才能事半功倍! 069

Part2

正确面对婴儿自我 071

实践“高效能父母学”,亲子互动更良好同理接纳做得好,搞定80%教养问题 072

为什么一到睡觉时间,孩子就“毛病”一大堆? 073

“为什么我得睡觉而你们却可以开心聊天?” 073

婴儿自我到底想要什么?父母总是想太多,孩子想要的只是“别人的关注” 034

早就预知的结果,怎么说都不听 034

因被忽视而有危机感,婴儿自我要赢回注意! 035

兄弟整天吵不完,父母打骂都没用 036

不要搞错教养的真正对象 038

时间纠正“婴儿自我”,等于鼓励孩子的负面行为 039

面对孩子强大婴儿自我,应该怎么做? 040

孩子每天写功课,挫折、情绪一大堆 040

告诉自己:婴儿自我会有情绪与反应是正常的 043

站在孩子的高度,理解他的情绪与行为 044

真正的同理接纳是全盘接受并让孩子知道 048

四个句型,让同理接纳变成父母的反射行为 050

别让同理接纳变成孩子操控父母的武器 056

一坐安全座椅,总是哭闹不休 056

同理接纳孩子的情绪,忽视孩子的滋事行为! 075

教养五大步骤 076

判断孩子的行为目的→决定应该忽视,还是亲子分离? 处理父母的情绪→才能理性执行高效能教养 判断问题所有权→属于亲子选择处理策略并执行教养动作→教养孩子的成熟自我 随时赞赏、肯定孩子的正面行为→让孩子的成熟自我更茁壮 高效能父母学专家看问题/四项建议,让孩子乖乖睡觉 087

孩子讲不听,让父母愈教愈生气 092

“为什么我做不到?真讨厌!气死人!” 092

不要刺激婴儿自我,先同理接纳孩子的情绪 094

管教的关键 ─判断问题所有权 095

先协助孩子释放负面情绪,再鼓励他面对问题、承担责任 101

为什么孩子总是和我唱反调? 104

“我可不想面对选择压力,只想别人来揣摩我的心意!” 104

父母要有弹性,有时坚持,有时却需要改变 105

区分状况,判断问题属于谁 107

从只会找孩子的碴,改为去看孩子的好 115

顺应孩子的选择,让他学到教训、学会自我负责 117

早就预知的结果,怎么说都不听 117

“我就是要坚持己见,你只能听我的!” 117

父母越想改变孩子,孩子越不会轻言妥协 118

让孩子做决定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119

切勿利用赞赏、肯定来控制孩子的表现 125

兄弟整天吵不完,父母打骂都没用 126

“不能让爸妈只关心哥哥,我也要” 126

为什么孩子宁愿挨骂,也不愿意乖一点? 127

无法判定问题属于谁,都先判为孩子的问题 129

“有你真好! ”教孩子了解手足的珍贵 137

反映倾听孩子的感受,让他学会情绪管理 139

孩子每天写功课,挫折、情绪一大堆 139

“掌控不了功课,但能掌控住妈妈也很好!” 139

别被孩子的负面情绪绑架 140

从旁协助,但要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141

赞赏、肯定孩子的正面行为,扭转他的负面感受 150

高效能父母学专家看问题/结束做功课的时间才是重点! 152

善用同理接纳、忽视、不回应、亲子分离 让孩子学会“虽然不喜欢,还是要去做” 156

一坐安全座椅,总是哭闹不休 156

“这次哭闹达到目的,下次就继续这样做!” 156

同理接纳、忽视、不回应、亲子分离 157

先消退婴儿自我,再教养成熟自我 158

保持心情正能量,观察并肯定孩子 162

高效能父母学专家看问题/动动脑!和孩子在车上玩益智小游戏 165

不和婴儿自我讲道理,让孩子学会接受“被拒绝”! 167

孩子玩不到手机,就化身小恶魔 167

“我就是要这个!我就是要把你绑在我身边!” 167

婴儿自我强大时,避免太多亲子互动 168

言出必行!少用“”这样的字眼 170

感谢孩子,就是肯定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 171

Part3

是孩子太难搞,还是父母想太多? 173

5大高效能教养步骤解决3大类常见教养问题

掌握教养态度,循序渐进地处理亲子问题 175

吃饭时间到了,孩子总是拖拖拉拉? 176

让孩子愿意配合家庭时间 ─亲子双赢策略 176

教养五大步骤 177

遇到问题,父母怎么做,孩子怎么想? 182

孩子一回到家,“大解放”地乱丢东西 183

家中的规矩、限制要更有弹性、更宽容 183

教养五大步骤 184

遇到问题,父母怎么做,孩子怎么想? 189

孩子骂一下才动一下,坏习惯甚至变本加厉 190

要影响孩子,只能合营良好关系 190

遇到问题,父母怎么做,孩子怎么想? 225

教养五大步骤 191

孩子习惯要父母为他的考试及成绩负责 226

遇到问题,父母怎么做,孩子怎么想? 197

关心则乱,不要把自己困在负面情绪里 226

教养五大步骤 228

妈妈=全能秘书?写功课、整理书包 都不干我的事 198

退居一旁,将“责任”交还给孩子自己承担 198

遇到问题,父母怎么做,孩子怎么想? 232

教养五大步骤 199

孩子在校受欺负,我该出面吗? 233

遇到问题,父母怎么做,孩子怎么想? 204

感恩那些让孩子“吃苦”的人 233

教养五大步骤 234

孩子学才艺是为自己,还是为爸妈? 205

学什么才艺,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205

遇到问题,父母怎么做,孩子怎么想? 240

教养五大步骤 206

案例 10孩子功课写不好,爸妈要插手? 241

遇到问题,父母怎么做,孩子怎么想? 211

处理孩子问题前,“设身处地”感受孩子的情绪反应 241

孩子学习老是三分钟热度,怎么办? 212

教养五大步骤 242

让孩子体会具体的后果 ─浪费钱就自己付 212

遇到问题,父母怎么做,孩子怎么想? 247教养五大步骤 214

案例 11孩子刚上幼儿园,哭哭啼啼地抓着父母不放 248

遇到问题,父母怎么做,孩子怎么想? 218

不必过于焦虑孩子的情绪反应 248

孩子调皮、在校状况连连,真的无法管吗? 219

教养五大步骤 249

处理孩子学校问题,先取得孩子同意再介入 219

遇到问题,父母怎么做,孩子怎么想? 254

教养五大步骤 220

案例 12孩子的脾气拗,怎么也改变不了 255

处理孩子问题,应多思考可能衍生出的状况 255

教养五大步骤 258遇到问题,父母怎么做,孩子怎么想? 263

案例 13稚龄的孩子不肯好好吃饭,完全听不懂、讲不通 264

将吃饭的责任交回给孩子自己负责 264

教养五大步骤 265

遇到问题,父母怎么做,孩子怎么想? 268

案例 14和弟妹争宠,只会哭闹爸妈不爱他 269

细心觉察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 269

教养五大步骤 270

遇到问题,父母怎么做,孩子怎么想? 274

案例 15孩子想要的东西不买给他,就和爸妈冷战 275

父母只负责孩子“需要”而非“想要”的东西 275

教养五大步骤 277

遇到问题,父母怎么做,孩子怎么想? 281

教养没有标准答案,练习成为更好的父母! 281

建议父母这样做:先判断问题所有权属于谁?

→再规划如何处理→进一步思考、理清问题与方向 284

四岁的孩子在火车月台上跑来跑去 284

五岁的孩子直接插队抢玩溜滑梯 284

四岁的孩子表示自己吃饱了,可是父母却觉得他吃得太少 285

八年级的孩子对于学校的成绩、功课都得过且过地敷衍了事 285

六年级的孩子总是不收拾房间,又乱又脏 286

三岁半的孩子坚持要在地铁车厢内吃糖果 286

三年级的孩子,要求父母让她放学后和同学一起走路回家 287

四岁的孩子看到喜欢的东西,要吵闹到父母买给他才肯罢休 288

青春期的孩子和家人之间总是口角冲突不断 288

高二的孩子和同学出游,经常逾时不归又联络不上 289

九年级的孩子每次洗完澡都不清理浴室 289

父母开车时,兄弟经常为了一些小事在车上争吵不休 290

青春期的孩子因为不满意自己的外表,而经常情绪低落 290

读大学的孩子总是忘了帮自己饲养的狗洗澡 291

四年级的孩子老是喜欢在父母的床上,一边吃东西一边看电视 292

青春期的孩子对父母言辞攻击,讲话也很没礼貌 292

小学的孩子和邻居友伴乱按附近住户家的门铃 293

已经关灯就寝,高二的孩子经常不睡觉,还在床上偷偷玩手机 293

孩子令人头痛的行为,99%是婴儿自我惹的祸!

五岁的孩子不小心弄坏了心爱的玩具而伤心哭泣 294

九年级的孩子因为所设定的闹钟没响而导致上学迟到 295

六岁的孩子在客厅沙发上跳上跳下地玩耍 295

四年级的孩子放学后经常买高热量的垃圾食物来吃 296

五年级的孩子和朋友在靠近马路的地方踢球 296

一年级的孩子手拿锐利的东西奔跑 297

八年级的孩子因为父母拒绝他的要求而生气 298

作者介绍


李显文:

15年亲子职业咨询经验,协助千百位华人父母解决教养难题

中国台湾辅仁大学企业管理系毕业,17年咨询辅导经验。曾任:吉隆坡关怀辅导中心、怡保心灯辅导中心咨商协助员,现任“父母效能系统训练课程”领导员。

1997年开始电话咨询工作;1999年开始带领父母效能训练课程;2009年起在台湾大台北地区松山、新生、仁爱、文湖、实践、国北教实小、公馆、明伦、复兴等10多所小学的读书会、老师或志工妈妈团,以及新意象美术教室、锲而生态读书会、妈妈play教室、关心幼儿美语教室等团体,进行父母效能课程、父母成长课程、老师辅导课程及亲职讲座的工作。另著有《高效能父母学》。

文摘



序言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前言 每一位为人父母者,在面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充斥着无数的疑问与困惑:“为什么我的孩子会这样?”、“他为什么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我应该如何理解和回应孩子?”。这些看似简单却又无比深刻的问题,往往牵引着父母的心弦,也直接影响着家庭的幸福与孩子的未来。 成长,是一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旅程。孩子,更是如同初生的嫩芽,在环境、遗传、情感、认知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以一种我们时常感到陌生却又无比熟悉的方式,逐渐展现出他们独特的生命力。他们的哭闹、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好奇、他们的叛逆,每一个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套独特的逻辑与成长的密码。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说教,也不是一套简单粗暴的育儿指南。相反,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成长导游”,带领您走进孩子内心深处的世界,用细腻的笔触、翔实的案例、深入浅出的分析,去揭示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我们将一同探索孩子成长过程中那些令人费解的“为什么”,并尝试找到与之相处的智慧与方法。 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成长轨迹也各有不同。因此,理解孩子,并非要将他们塑造成我们期望的样子,而是要看到他们本来的样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您手中一份温暖而有力的工具,帮助您更好地聆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世界,最终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与最明智的引路人。 第一章:行为的奥秘——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号 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是一种沟通。他们用哭声表达需求,用微笑传递喜悦,用反抗宣示独立,用沉默守护秘密。然而,我们往往习惯于以成人的视角去解读这些信号,却忽略了孩子独特的认知模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哭泣:不只是“找麻烦”,而是“在求助” 新生儿的哭泣,是他们唯一能掌握的生存技能。它可能意味着饥饿、寒冷、尿湿、不适,也可能是对孤独和不安的反应。父母需要学会区分不同哭声的含义,并及时回应。 幼儿时期的哭泣,则可能掺杂了委屈、沮丧、愤怒、甚至是操纵。理解哭泣背后的真实情绪,而非仅仅制止哭声,是建立信任的关键。我们该如何辨别和处理孩子持续的哭闹?是溺爱还是冷漠? 发脾气:成长过程中的“情绪风暴” “Terrible Twos”(可怕的两岁)并非空穴来风,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却又缺乏足够的情绪管理能力。他们会因为小小的挫折而爆发,因为得不到满足而崩溃。 这些情绪风暴,是孩子学习处理挫败感、表达愤怒、寻求关注的尝试。父母的任务并非压制这些情绪,而是教会孩子如何认识、接纳并用更健康的方式表达情绪。如何在一片混乱中保持冷静,并引导孩子走出情绪的泥沼? 固执与反抗:独立宣言的雏形 “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常出现的词汇之一。当孩子开始固执己见,拒绝听从指令时,这往往是他们建立自我认同、寻求自主性的重要表现。 这种反抗,是对界限的试探,也是对独立人格的渴望。父母是否能在这场“拉锯战”中找到平衡,既坚持原则,又不扼杀孩子的探索欲?如何区分健康的独立与危险的对抗? 模仿与学习:成人世界的“复制粘贴”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他们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模仿同伴的行为模式,甚至模仿电视里的角色。这构成了他们最初的学习方式。 这意味着,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直接的教材。我们是否意识到了自己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想让孩子模仿什么?又该如何引导他们区分哪些模仿是值得学习的,哪些是需要警惕的? 沉默与退缩:内心世界的“暗流涌动” 并非所有的孩子都会用外放的方式表达自己。有些孩子会在遇到困难时选择沉默,在感到不安时退缩。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情绪或需求,而是他们表达的方式更加内敛。 如何捕捉这些沉默的信号?如何鼓励那些羞怯的孩子开口?当孩子不愿意分享时,我们该如何理解他们的沉默,并给予恰当的支持,而不是强迫他们吐露心声? 第二章:大脑的秘密——探索孩子认知与情感的发展 孩子的行为,深受他们大脑发育的驱动。从初生的原始反应,到青少年复杂的思维模式,大脑的每一次飞跃,都带来了孩子行为和理解能力上的巨大变化。理解这些变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孩子的行为,并提供更有效的引导。 “小脑袋”的运作方式:前额叶的“修炼之路” 孩子的大脑,特别是负责执行功能、冲动控制、逻辑思维的前额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处于“发育未完成”的状态。这解释了他们为什么容易冲动,为什么难以顾全大局,为什么会做一些在我们看来“不明智”的事情。 什么时候,孩子的冲动控制能力会有所提升?我们如何通过环境和引导,帮助他们“修炼”好前额叶,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情绪的“原始驱动”:边缘系统的“情绪雷达” 孩子的情绪反应,很大程度上由大脑中更古老的部分——边缘系统所主导。杏仁核等结构,负责处理恐惧、愤怒等情绪,而海马体则参与情绪记忆的形成。 这意味着,孩子的情绪反应常常是即时且强烈的,并且与他们的生存本能紧密相连。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孩子情绪的“合理性”,并学会如何安抚他们,而不是责备他们的“过于敏感”。 认知发展的阶梯:皮亚杰理论的启示 从感知运动到前运算,再到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孩子的认知能力是循序渐进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孩子,对世界的理解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道德判断都存在显著差异。 了解这些认知发展的阶段,能帮助我们设定符合孩子年龄和能力范围的期望,避免不切实际的要求,并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游戏活动。 “共情”的种子:同理心是如何萌芽的 同理心,即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的能力,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基石。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通过观察、体验和引导逐步发展起来。 父母如何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同理心?如何通过故事、游戏,帮助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为何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就更懂得换位思考? “心智理论”的觉醒:懂得“别人也在想” “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是指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想法、愿望、信念、意图等)的能力。当孩子具备了心智理论,他们就能理解别人可能有不同于自己的想法,这对于社交互动至关重要。 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里程碑,往往在幼儿后期开始显现。我们如何识别孩子心智理论的发展,以及如何通过互动来促进这一能力的提升? 第三章:环境的影响——家庭、学校与社会扮演的角色 孩子并非孤立地成长,他们时刻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摇篮,学校是知识与社交的课堂,而整个社会,更是塑造孩子价值观的无形之手。 家庭的“气场”:安全感与归属感的源泉 父母的教养方式(权威型、溺爱型、忽视型、专制型)对孩子的情感、行为和学业表现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充满支持、理解和尊重的家庭环境,能够为孩子提供强大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基石。 我们如何营造一个积极的家庭氛围?如何平衡管教与关爱?父母的冲突如何影响孩子? 学校的“磁场”:学习、社交与规则的磨砺 学校不仅传授知识,更是孩子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遵守规则、如何面对挑战的重要场所。老师的态度、同学的关系,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孩子在学校遇到的问题,如欺凌、学业压力、社交困难,我们如何理解和支持?学校的教育理念与家庭的期望如何协调? 同伴的“影响力”:友谊、竞争与群体认同 同伴关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学习合作、分享、竞争,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和身份认同。 孩子交什么样的朋友?他们为何会受到同伴的影响?当孩子出现“不好”的朋友时,我们该如何应对? 媒体与网络的“双刃剑”:信息洪流中的成长 在数字时代,媒体和网络已成为孩子获取信息、娱乐和社交的重要渠道。然而,它们也可能带来不良信息、沉迷问题、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扭曲认知。 如何引导孩子理性使用媒体?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如何在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找到平衡? 文化与价值观的传承:塑造孩子的“三观” 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会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孩子的成长中,影响他们的行为准则、人生选择和对世界的看法。 我们希望传承给孩子怎样的价值观?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如何帮助孩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选择? 第四章:成长中的“逆风”——如何应对孩子的挑战与困境 成长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孩子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与困境。这些“逆风”,虽然令人担忧,却是孩子学习坚韧、成长强大的重要契机。 挫折与失败:重塑孩子“韧性”的机会 孩子总会遇到失败:考试考砸了、比赛输了、好朋友闹翻了。这些经历,是孩子学习如何面对挫折、调整心态、重新站起来的宝贵机会。 我们如何帮助孩子正确看待失败?如何避免过度保护,让他们有机会经历风雨? 恐惧与焦虑:守护孩子“内心的小宇宙” 孩子可能会因为黑暗、分离、陌生环境,或者学业、社交等原因而产生恐惧和焦虑。这些情绪,如果不被妥善处理,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和生活质量。 我们如何识别孩子的恐惧和焦虑?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安抚他们,并帮助他们建立内在的安全感? 冲突与矛盾:学习“沟通”与“妥协”的艺术 孩子与父母、孩子与同伴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这些冲突,是孩子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以及如何达成妥协的训练场。 我们如何引导孩子有效地解决冲突?如何在矛盾中维护关系? 规则的边界:界定“自由”与“约束”的智慧 孩子需要规则来保障安全和形成秩序,但过度的约束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和独立性。如何设定清晰、合理且一致的规则,并在执行过程中保持灵活性,是父母面临的挑战。 孩子为什么会挑战规则?如何让孩子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并自愿遵守? 寻求“支持”与“专业帮助”:当父母力所不及时 在面对孩子成长中的一些特殊挑战,如持续的叛逆、严重的情绪问题、学习困难,甚至更复杂的心理困扰时,父母的经验和能力可能有限。 何时需要寻求专业帮助?心理咨询、家庭治疗、教育专家的作用是什么?承认自己的不足,并积极寻求外部支持,是负责任的表现。 结语:陪伴,是最好的答案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或许永远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成长过程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然而,当我们停止用评判的眼光去审视,而是以理解、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去倾听,我们就能在那无数的“为什么”背后,看到孩子成长的脉络,看到他们内心深处的需求与渴望。 本书所探讨的,并非是某个具体孩子“为什么会这样”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观察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视角和方法。它鼓励我们成为孩子成长旅途上最忠实的陪伴者,用爱与智慧,点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启发,与孩子一同度过那些充满挑战却也无比珍贵的成长时光,最终收获一个健康、快乐、懂得爱与被爱的孩子,以及一个充满阳光的家庭。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共情”这个词的重新定义。它不是让你一味地迁就孩子,而是要求父母先进入孩子的世界,用他们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我曾经以为,爱就是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爱,有时是需要设立清晰的界限,并在界限内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书中有大量生动的案例,比如孩子因为玩具坏了而产生的巨大悲伤,成年人可能觉得小题大做,但作者却细致地描绘了这种“失落感”对孩子认知发展的影响。我特别喜欢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过程,它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一次无意的肢体语言。作者擅长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育儿场景,用一种近乎人类学研究的严谨性去解构。这使得我的阅读体验从单纯的“学习育儿技巧”转变为“理解人性发展规律”。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观察我女儿的日常,尝试去捕捉她那些转瞬即逝的情绪信号,而不是被她表面的“哭闹”所迷惑。这种转变,让我们的亲子沟通效率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现在,当我感觉她快要爆发时,我不再急着制止,而是先蹲下来,用非常平和的语气问:“你现在是不是很生气/难过?”往往只需要这一句话,冲突的烈度就会立刻下降。这完全是拜这本书里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所赐。

评分

这书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特别踏实,封面设计朴实,没有花里胡哨的图案,让人一下子就能沉静下来。我一直是个对“为什么”特别好奇的人,尤其是在面对孩子那些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时,心里总有一万个问号。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就像一个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长辈坐在你身边,娓娓道来。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教育理论腔调,更多的是基于生活中的真实观察和细腻体察。记得有一次,我儿子突然对着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大喊大叫,我当时气得不行,觉得他太不懂事了。读到书里关于“情绪的原始表达”那一部分时,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孩子的行为,而是深入挖掘了隐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需求和感受。这让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太快地用成人的逻辑去评判一个尚在发展中的心智?整本书的结构安排得很巧妙,从孩子最常见的冲突场景入手,逐步深入到心理发展和家庭互动模式的剖析。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像经历了一次深度自我对话,重新审视了自己作为父母的盲点和惯性思维。它提供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一套让你自己去寻找答案的工具和视角,这点非常宝贵。那种“原来如此”的感觉,比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要有效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文字选择,都透露着一种冷静、克制的知识分子气质,这在如今充斥着浮躁育儿口号的市场中,显得尤为珍贵。它很少使用感性的、煽动性的语言,而是用一种近乎学术报告的严谨性来阐述观点,但这种严谨丝毫不影响它的可读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规矩与弹性”这一永恒难题时的平衡艺术。他清晰地界定了哪些是底线原则,必须坚守,比如安全和尊重;而哪些是可以通过协商和时间来调整的弹性区域。这种清晰的框架,极大地缓解了我在日常执行中的不确定感。以前,我常常因为“今天该不该坚持”而纠结不已,导致执行标准摇摆不定,反而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判断标准,帮助我建立起一个稳定、可预测的家庭环境。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权威不是靠声调的高低来体现,而是靠行为的一致性和内在逻辑的自洽性来构建的。这不仅改变了我的育儿方式,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处理工作关系和伴侣关系的方式。它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哲学”书籍,教育的本质,最终指向的是如何更好地生活。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密度高得惊人,但读起来却一点也不费劲,这是一种很奇妙的平衡。它仿佛一本精装的工具书,但内核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家庭关系观察录。我最欣赏它没有回避那些“难堪”的亲子瞬间,比如嫉妒、撒谎、固执己见。很多育儿书要么美化亲子关系,要么只提供简单粗暴的纠正方法。但这本书不同,它直面了人性中复杂和阴暗的一面,并告诉我们,这些“负面特质”其实是孩子在探索自我边界、建立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控制欲”的形成,作者引用了几个跨文化的研究,对比了不同环境下孩子对“自主权”的争取方式。这让我意识到,我所认为的“不听话”,很可能只是孩子在用他们仅有的工具箱,来争取被尊重的权利。这种理论的深度和广度,让我感觉不仅仅是在解决眼前的育儿问题,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如何与另一个独立个体和谐共存”的哲学探讨。读完后,我将它推荐给了好几位朋友,他们反馈的焦点各不相同,这正说明了这本书的普适性和多维度解读的可能性。它不是一套死板的教条,而是一面能照出不同人心中不同疑惑的镜子。

评分

与其说这是一本育儿书,不如说它是一本关于“如何保持人性中柔软与坚韧”的指南。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似乎能感知到,当代父母在育儿过程中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来自外界的比较、对未来的焦虑,以及自身童年未愈合的创伤如何投射到下一代身上。书中有一段论述,关于“父母的代际创伤循环”,让我看得手心直冒汗。它精准地描绘了我自己的一些行为模式——比如,我极度排斥孩子表现出我童年时被压抑的某种情绪,因此会不自觉地进行过度干预。作者没有指责,而是引导我们去探索:这种强烈的反应,究竟是孩子的行为引发的,还是它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未完成事件”?这种内观的引导,是这本书最具有变革性的力量。它将育儿的焦点,从“如何管教孩子”彻底拉回到了“如何疗愈自己”。很多教育方法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在于父母没有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账户。这本书有效地教会了我如何“先照顾好自己”,才能更有能力去接纳那个不完美的、正在成长的孩子。每次感到烦躁时,我都会翻阅其中关于“情绪急救包”的那一小节,那里面提供的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切实可行的自我降温步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