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
定价:29.80元
作者:柴一兵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56394062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进入初中后,孩子的学习任务逐渐加重,也开始面临青春期出现的种种问题,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如果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和正确引导,孩子就会产生很多不良习惯和心理问题。初中阶段是孩子一生中的关键时期,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孩子在小学养成的好习惯需要在初中得到巩固,而初中阶段又会为他们高中甚至大学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父母应当引导孩子把握好这一黄金时期,为走好以后的人生路做铺垫。
内容提要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从如何教出的初中生人手,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有关初中阶段孩子教育和成长的突出问题,既有生动的故事,又有通俗易懂的理论剖析,相信能帮助父母解决初中阶段孩子教育的若干问题。
初中阶段一共有三年,学生主要为13~16岁的孩子。初中阶段是孩子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还很容易受到周围的影响。
本书就是专门为初中生父母编写的,从初中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多个角度出发进行全面分析,手把手地教父母如何更加地了解初中阶段孩子的特点,从而做到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轻松搞定孩子有可能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书中有大量来源于生活中的事例,能够让父母们在轻松的阅读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有句话说得好,“父母好的教育就是陪伴”,对于初中生来说,父母用心的理解和耐心的陪伴会让他们更快乐、更健康地成长。愿本书为家中有初中生的父母很好地指点迷津,真正学会如何用心陪伴孩子走过初中三年!
目录
作者介绍
柴一兵简介:
编辑、自由撰稿人,曾在多家出版社从事家教类、健康类图书的策划编辑工作。致力于青少年心灵成长及家庭教育,曾出版多部家教类著作。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让我有点意外,它不仅仅是给家长的“急救指南”,更像是一本关于“理解青春期”的深度报告。我以前总觉得初中三年就是应试的三年,所有的精力都应该集中在分数上,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视角。它详细阐述了青春期孩子在认知发展、情感需求以及社交模式上的剧烈变化,这些变化对他们日常学习和情绪管理有着深刻的影响。书中对“学业焦虑”和“同伴压力”的分析非常到位,那种仿佛能穿透屏幕直达内心的洞察力,让我这个过来人也不禁连连点头。我特别喜欢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的那些典型场景,比如孩子突然变得敏感易怒,或者对父母的关心表现出强烈的反抗,这让我意识到,这些都不是孤立事件,而是这个年龄段共有的“成长的阵痛”。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育儿技巧,不如说是一次重新认识自我和重新定义亲子关系的旅程。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买这本书时带着一丝怀疑,毕竟市面上关于初中教育的书籍多如牛毛,大多是重复老生常谈。然而,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对“独立个体塑造”的深刻关注。它把目光从单纯的“升学机器”拉回到“完整的人”的培养上来。书中对于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如何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有着非常细腻的论述。它不仅仅是关于学习方法,更是关于人格塑造。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反复强调,初中三年是孩子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分水岭,家长需要从“管理者”过渡到“顾问”的角色。这种角色的转变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自我克制。这本书像一面镜子,让我看清了自己在孩子成长关键期可能存在的过度干预倾向,并及时给予了纠正。对于希望孩子能够真正独立思考、自信成长的家长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方法论是极其宝贵的,它指导我们如何种下一颗种子,然后静待花开,而不是每天去施加外力。
评分作为一位职场母亲,我的时间管理本身就是一项挑战,再加上孩子进入初中后,学习的难度和复杂性都陡然上升,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仿佛总是在“救火”。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承认了家长的局限性,并教会我如何“有智慧地放手”。它没有给我灌输“家长必须无时无刻陪伴”的焦虑,而是强调了高质量陪伴的意义。它引导我如何筛选信息,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即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而不是被每一个小测验的排名牵着鼻子走。书中关于如何与学校和老师建立建设性合作关系的章节,也为我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视角,让我从被动的“被告知者”转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未来三年的挑战有了更清晰的蓝图,焦虑感明显减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稳的、有准备的信心。
评分这本书对我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实操性极强的“陪伴工具箱”。我之前读过很多理论性的教育书籍,读完后感觉受益匪浅,但真到实践时,往往因为找不到切入点而不了了之。这本书则完全不同,它的大部分篇幅都在讨论“如何做”:如何有效地进行一次深度谈心,如何在孩子成绩波动时保持镇定,如何引导他们处理人际关系中的挫折。它不会强迫你立刻成为完美的家长,而是鼓励你从小处着手,比如调整一个提问的语气,或者在特定情境下选择沉默而非说教。我尝试了书里介绍的几种沟通技巧,比如“共情式倾听”,效果立竿见影。我的孩子不再觉得我是来“审问”她的,而是愿意向我敞开心扉。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改变,比任何大张旗鼓的教育改革都要有效得多。这本书绝对是那种会让你忍不住在关键章节做笔记、反复翻阅的实用手册。
评分这本书真是把我从初中阶段的迷雾中解救了出来。我女儿进入初中后的那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看着她每天带着一身的疲惫和一肚子的小情绪回家,我束手无策。之前看的那些育儿书,大多是针对小学阶段的,讲的都是如何培养好习惯、如何进行亲子阅读,但面对青春期的孩子,那些方法似乎都失效了。我们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话题总是围绕着成绩和作业,气氛常常很紧张。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盏灯塔,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它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非常接地气地分析了初中生的心理变化和社会压力,让我这个家长终于明白了,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我们没有找对沟通的频率和方式。特别是关于如何处理孩子和同学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帮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的部分,对我启发特别大。我开始尝试用更平和的心态去倾听她的烦恼,而不是急着去给出解决方案,这种改变让我们的关系有了显著的改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