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学校教育100课》收录了作者陈自鹏近六年来撰写的100篇教育专题文章和教育演讲稿。收录在册的文章题材广泛,涉及教育研究、教改观察、教学探讨、教研思索、学校管理、师道养成、学生成材、学校发展等多个方面,是作者几十年理论学习、教育实践、教育研究的结晶。本书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陈自鹏 著作 陈自鹏,男,天津人,1959年10月出生。中学英语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兼职教授、专业硕士指导教师,天津市人民政府兼职督学,《天津教育》杂志时评专栏作者。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它重新点燃了我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事务中,我们很容易忘记我们工作的初衷和更广阔的意义。这本书的每一“课”都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精神唤醒之旅”。它不仅提供了方法论,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一种积极、探索和不断超越的教育家精神。比如,关于“庆祝失败”的那个篇章,作者没有用陈词滥调,而是通过分析几次著名的科学发现背后的“正确错误”,鼓励我们把课堂变成一个允许试错和反思的安全空间。这种“正向激励”和“深度反思”的结合,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较少见到的。总而言之,这本书已经成为了我案头必备的工具书,随时可以翻阅并从中汲取新的养分。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过于“学术化”的教育专著抱持着一种警惕态度,因为它们往往充斥着晦涩的理论术语,读起来像是在啃一块又干又硬的石头。然而,这本读物却展现出惊人的可读性。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行文间带着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特别是书中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那几个章节,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记得有一课专门探讨了“倦怠期的自我修复”,作者没有采用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而是用一种如同资深同事之间的对话,分享了如何通过微小的习惯改变来重拾工作热情。那种真诚,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接受灌输,而是在进行一场深层次的自我对话。我甚至在阅读完某个章节后,立刻起身去调整了我的课程计划,那种即时的触动和引导作用是很多理论书籍无法比拟的。它真正做到了将“知”与“行”拉得非常之近。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是线性的推进,更像是一个知识的网络。你可以随机抽取任何一“课”来阅读,都能立刻获得一个完整的思考闭环。这对于我们这种平时工作繁忙,很难有大块时间进行系统阅读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试过在一个通勤的早晨,只看了关于“如何有效提问”的那一课,它提供的几个提问模型立刻在我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派上了大用场,学生们的参与度明显提高了。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对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的探讨非常中立且富有远见。他没有盲目推崇最新的教育技术,而是将其置于教育核心价值的考量之下,探讨技术如何辅助而非取代人与人之间的联结。这种审慎的态度,让我对未来的教育图景有了更加务实和清醒的认识。
评分如果说有什么让我感到略微挑战的,那就是书中某些关于“教育哲学流派演变”的梳理部分,那部分内容密度确实不低,需要集中精力去理解其逻辑脉络。但即便如此,作者也尽力通过图表和清晰的小标题来辅助理解,这一点值得称赞。这本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敢于触及一些敏感或容易被忽略的议题,比如“学校的社会责任边界”以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权力平衡”。这些议题的处理非常到位,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避免了陷入无休止的争论,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构建更健康的合作关系。读完全书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过了一次高强度的“教育思维训练”,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看待一些日常教学中的难题,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解构和重塑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意思,那种略带复古的牛皮纸质感,配上醒目的标题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初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对“100课”这个数字抱有一种略微的敬畏感,心想这得是多厚实的内容啊。翻开目录,发现它真的像一个精心构建的知识迷宫,从最基础的“学习的本质”到一些非常前沿的“未来课堂的形态”,跨度极大。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处理那些宏大叙事时所采用的细腻笔触。比如,在谈及基础教育公平性时,书中并没有停留在空泛的口号层面,而是引用了几个非常具体的案例,讲述了在资源匮乏的地区,教师们如何利用有限的条件进行“创造性教学”。读到那些细节时,我甚至能想象出那种微微汗湿的黑板和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这种把宏观理论与微观实践完美结合的方式,让这本书读起来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温度。它不是一本单纯的教科书,更像是一本教育工作者的实战手记和思考录,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过去那些约定俗成的教育观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